散文泛化不等于非文化学
2015-11-09庄桂成
庄桂成
散文泛化不等于非文化学
庄桂成
庄桂成(1974-),男,文学博士,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的几种现象研究”。
近年来,关于散文的边界问题讨论较多,无论是强调散文文体的开放性和散文边界的模糊性,肯定散文创作的自由发挥,还是注重散文的文学特征与文体规范,主张散文创作的边界意识,应该说都有其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对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的文体概念的界定相对而言是明确的,而在给散文下定义时却很难用一句简洁而又明确的话讲清楚。事实上,散文创作也是在不断走向泛化,“小说散文化”、“散文戏剧化”、“散文诗歌化”等,都可谓是散文泛化的佐证。对于散文的这种泛化,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因为水无定型,文无定法,只要是文学,“跨文体”写作也是可以允许的。但是,还有一种泛化,却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非文学化。笔者试图借用相关文学理论对之进行分析。
所谓非文学化,是指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向非文学领域的扩展,变成了一种非文学的存在。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其为文学。因此,散文泛化过程中的去审美属性,就是非文学化。例如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语言优美,故事引人入胜,貌似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不能称之为文学。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广告文学的出现就是非文学化。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因为旧的文学样式因其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滞后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开拓,从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但是,无论是哪种新的文学样式,均不能脱离其审美本性,否则不能称之为文学。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美从根本上说是事物的一种价值属性,反映的是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因此,美不是某种外在于人的客观自然之物,只能存在于人类各种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价值判断。扼要地说,审美是情感评价,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散文在泛化过程之中,如果丧失了情感因素,就成为了非文学。因此,某某科学家谈科学,某某园艺家说园林,某某经济学家论经济,如果没有倾注情感因素,哪怕是妙笔生花,这样的文字也是不能称之为散文的。
与哲学、科学等比较,形象性是文学作品的又一审美特征。哲学主要用概念、科学主要用定理和公式抽象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文学主要是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散文不能像科学那样对事理进行细密分析,但能够将人生道理通过辞句描写的形象直接让读者领会,其形象是具体可感的。非文学虽然有时也有精细、逼真的挂图和科技模型,但他们是一种纯粹的替代性符号,其目的在于提供准确、客观的知识和信息,无法传达人的独特情感、个性和精神,而散文等文学作品则能描摹出具有鲜活生气和内在意蕴的艺术形象。因此,那些用概念化的语言来传递信息却没有艺术形象的文字,只能算是一种非文学文本,也不能称之为散文。
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的自由。人在创作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摆脱和超越各种现实关系后获得一种精神自由状态,具体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现实关系以及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首先表现为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实现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精神超越。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得不受制于自然的规律,但文学却可以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越自然的规律,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恰是对文学对自然的能动的超越性的生动写照。这种超越还表现为在艺术世界里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与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受到社会关系的支配不同,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科学、哲学的文字虽然也具有概括性,但它不能实行精神上的超越,但它不能使人超越现实而获得心灵的自由。
因此,散文的泛化不等于非文学化。散文首先必须是文学,然后才成其为散文。把文学几乎等同于语言文化或其它的认识,反映了文、史、哲尚未分离时期人们对文学及其性质的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品格,早期的文学观念正是文学自身尚未成熟的历史事实的反映。当今,文学的疆域在不断地变化着,时而扩展,时而缩小,广义的文学观虽然有助于人们在更为开阔的文化背景上了解文学的发生和演变,也有助于理解文学可能包容的丰富内涵,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厘清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不能把握审美作为包括散文在内的文学的本质属性,可能将会使文学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