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海权
2015-11-07苏勇
苏勇
[摘 要]19世纪后期,对于统一后的德意志,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最终需要冲破其地理位置的限制寻求海外市场,但世界殖民地市场却早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俾斯麦时代所采取的“大陆政策”为主的对外政策已不能满足德意志对外扩张的需要。因此,出于自身国家利益发展的需要,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积极推行加强海权的政策。但由于其国内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膨胀,其侵略性与资本主义的天然扩张性结合,不合时宜的发动战争,最终导致失败和国家的毁灭。
[关键词]德意志;威廉二世;海权;海权战略
一、威廉二世发展海权的背景
(一)德意志帝国主义的形成
帝国主义首先是一种经济概念,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完成时期膨胀起来的民族经济力向外扩张和渗透的载体。在德意志其表现首先是垄断组织和金融寡头在经济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1896年德意志卡特尔垄断组织已有260家,1911年遽增至550-660家[1](p.272)。克虏伯公司垄断了军火生产。电气工业掌握在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康采恩手中。化学工业三大康采恩企业集团联合为化学企业垄断组织伊·格·法本康采恩。汉堡-美洲邮船公司和贝蒂轮船公司两家控制了整个德意志的航运业。德意志卡特尔化的进程扩展到大部分工商业部门,如书商卡特尔和制针、纺织工业。另外,银行业在提供信贷的基础成为了垄断集团背后的实际控制者。如20世纪初,柏林商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成了电气工业的主要金融后台,其他大部分工业企业,不论大小,都是得到银行的支持才得以发展的。1909年柏林九家大银行集中全德银行资本的83%。德意志银行拥有资本30亿马克,控制了200家企业。柏林六家银行的董事会还是另外407家企业的监事,而这751家企业中515名大工业家同时是这六家银行的董事或监事。[1](p.275)银行和工业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金融寡头。
第二是容克和资产阶级日益融合。德意志资产阶级从未单独占有政权,而容克掌握大部分地产,从事资本主义经营,使得两者经济利益密切起来,并在德意志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容克地主大量加入垄断企业和银行业,例如西里西亚大地主沙夫哥彻家族不仅占有西里西亚大量地产,而且还加入上西里西亚石煤开采。大工业企业家和金融寡头则力图购置地产,挤入贵族行列。这样一来,容克的经济利益向资产阶级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向容克紧靠,专制主义、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便渗透到国家各个领域,并使得德意志最终走上带有封建军事色彩的对外扩张道路。
(二)俾斯麦时代的殖民政策和海军建设
19世纪80年代开始,德意志开始向海外扩展势力。为了巩固在欧洲大陆上的势力,俾斯麦在殖民地问题上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他不愿意在海外殖民问题上同英国发生冲突。而德意志人此时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和扩展,都遭到英国人的排挤。由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海军仅仅只是充当保卫航运和近岸的工具,充其量只是一个二流海军。弱小的海上力量根本无法跟英国竞争。而国内各种离心势力的出现,使其不得不把政策重心放在国内和维护欧洲大陆均势上。但是不是说海军就没有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中,德意志已经完成大陆体系的建立,法俄已不足以对德意志形成真正的威胁,反而是法国在德意志的怂恿下忙于同英国争夺殖民地,尤其重要的是,世界头号殖民和海军强国英国正忙于和法俄争夺北非和阿富汗,根本无暇顾及德意志。[2]因此,德意志有了良好的国际因素使得自己扩张殖民地和扩展海军,先后提出了1883-1887年造舰计划、1887年造舰计划和1888年造舰计划。这三个海军计划都得到了部分实施,由斯德丁的伏尔铿造船厂、基尔帝国造船厂、威廉港帝国造船厂、不莱梅的威悉造船厂以及英国的造船厂等建造的排水量3500吨以上军舰就有18艘,包括排水量7600吨的“德意志”号、“凯撒”号、“萨克森”号等,排水量6800吨的“普鲁士”号和“腓特烈大帝”号等。这些军舰属于近岸防御铁甲舰和小型战舰,从中可以看出俾斯麦时期德意志海军近岸防御思想,好几艘战舰服役到一次大战前。不过,它使得德意志海军的编制得到了大幅度加强,也为其进行海外殖民奠定了基础。
(三)俾斯麦的下台
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不久后,就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起因为1852年的一项法令,该法令规定必须在宰相陪同下大臣们才可以觐见皇帝。实质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皇帝对俾斯麦专断作风的不满。尽管从表面上看来是双方的冲突直接导致了俾斯麦下台,但究其根源,在于当时的德意志正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帝国主义社会,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旧官僚阶层已无法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可以说威廉二世的行为是符合德意志历史发展需要的。
另外,俾斯麦的内外政策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俾斯麦的国内政策,以文化斗争和《非常法》为手段分别对天主教势力和工人势力进行了镇压。但是俾斯麦的内外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他的反天主教会的措施和肆意镇压工人运动的措施只不过增强了天主教领袖和工人阶级的战斗精神,他们成了对抗政治迫害的“英雄”得到群众和有识之士的同情和支持。1874年的帝国议会选举,中央党从1871年的63席增至91席。而德意志社会民主党在遭到12年的《非常法》迫害后,力量反而蓬勃壮大,并且成为帝国议会中最大的政党之一。对外政策上也未能阻止俄法靠近。1873年,俾斯麦促成缔结俄、奥、德三皇协定,但是到了1879年同奥匈缔结的军事同盟明显是对付俄法的,1882年,意大利加入又形成了三国同盟,虽然80年代同俄国又签订了再保险条约,但是俄国已经不再相信。
另外,其在海外的扩张又到处遭到英国的排挤,资产阶级及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的容克越来越不满他的领导。其专制的、独裁的、家长式的一贯作风,越来越遭到大家的反对,正是这样一种内外打击,把俾斯麦从宰相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二、威廉二世的海权战略
(一)提升海军政治地位,建设海军
1892年,威廉二世批准建立海军部,将只有首席陆军顾问才拥有的直接晋谒皇帝的特权,授予他的海军参谋长。
海军的建设体现在海军舰船装备和海军战略战术的改进上。威廉二世从一开始就有建立一支强大海军的强烈愿望。他于1896年1月18日发表的一篇演说中初次透露了大规模扩充海军的意图。他说:海军对德意志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在海洋问题上,在它的任何一个遥远的地方,如果没有德意志,没有德意志帝国,没有德意志皇帝的参加,决不允许作出任何重大决定。1897年6月,主张海外扩张的冯·蒂尔皮茨少将成为政府的海军大臣。他很快便制定出庞大的海军建设方案,并于次年建立了海军协会。到1908年,海军协会在全国拥有100多万会员,它的机关报发行37万多份,大肆宣扬殖民扩张,影响颇大。
1898年,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扩建海军方案:计划到1904年,德意志海军应有主力舰17艘、装甲舰9艘、轻型巡洋舰26艘,以及相当数量的小舰艇。蒂尔皮茨在为该计划辩护时说:“自从帝国成立以来,德意志的海上力量异乎寻常地增长了。对德意志来说,保护这些海上利益已称为关系到德意志生命的一个问题。”虽然官方已在声明这一法案纯属防御性质,它毫无想任何其他国家的海军力量进行挑战的意图,但由于它规定了“七年期海军预算”,这就把国会对海军经费开支的监督权给剥夺了。两年后(即1900年),德意志借口商船被英国海军扣留检查,通过了第二个海军法案:规定到1915年德意志海军应拥有主力舰34艘,重型巡洋舰11艘,轻型巡洋舰34艘,驱逐舰100艘,即17年中把舰队数量翻番。1906、1907和1908年,政府接连通过了进一步建设海军的提案。蒂皮尔茨和他的海军计划事实上成为德意志“新路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1](p.280)
在海军战略战术的改进上,蒂尔皮茨提出了一个针对英国的极具胆识的战略理论。大战略上采用了“风险论”,其具体内容为:强大的舰队意味着必须大力建造战列舰,战列舰的数量虽然不能保持与英国相等,但必须给英国以深刻印象才行,至少应于英保持2:3或10:16的比例,以使英国感到同德意志海军在北海进行战争会带来风险。另外,因在数量上无法短时间赶上英国,故而在具体的战术上看重单舰的质量。如1913年5月11日完工的“赛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在装甲和水密上就做了巨大的改进,在单舰质量上超过同期的英国战列巡洋舰。在后来的日德兰海战中,该舰被22发大口径穿甲弹和1枚鱼雷命中,五座主炮炮塔全部丧失作战能力,但是没有发生类似英国战舰的弹药殉爆致沉。在船舱进水达5300吨,在于舰队失散的情况,以半沉状态回到了本土基地,堪称奇迹,赢得了“不沉之舰”的美誉。
另外,在整个海军建设中,德意志海军还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各类舰船建设级级推进,一级比一级先进。如“奥古斯塔皇后”号及其改进型“维多利亚·路易泽”级。1892年完工的“奥古斯塔皇后”号排水量达到6056吨,舰长123米,是德意志海军拥有的第一艘三轴推进的军舰,舰上共有三部蒸汽机,可使巡洋舰的航速达到21.6节。并配备了强大的火力装备,150毫米口径的主炮4门,105毫米的速射炮8门,88毫米口径的速射炮8门,还有350毫米鱼雷发射管5具。其改进型“维多利亚·路易泽”级排水量为5060吨,舰长110米,航速达到了19节,舰上装备了2门210毫米口径的速射炮,8门150毫米口径火炮,10门88毫米口径的速射炮,10门37毫米机关炮以及3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包括:“维多利亚·路易泽”号、“赫塔”号、“弗雷亚”号、“维纳塔”号和“汉莎”号,共5艘。二是改进型号存在设计上的直接放大。俗话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而德意志迫切的海军建设者们却全然不顾这些。如因战时材料短缺未完成的“德弗林格”级的放大型“马肯森”级的“马肯森”号、“斯佩伯爵”号、“腓特烈亲王”号。“腓特烈亲王”号直到1920年为了腾出船台才被迫下水,不久就开始了解体工作。三是门类齐全。除了大类别上的传统战列舰(或称前无畏级)、无畏级、超无畏级、巡洋舰、潜艇部队的大划分还有较为细密的划分。如巡洋舰中根据军事需要有轻、重、战列、布雷巡洋舰的划分。再如新创立的潜艇部队就有巡洋潜艇、远洋潜艇、近岸潜艇、布雷潜艇的划分。此外,各类小型舰艇也不计其数。四是创造了德意志乃至整个海军界的多个“第一”。如1907年“拿骚”号战列舰是德意志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真正的无畏舰。1909年德意志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下水。该舰排水量19370吨,舰长171米,航速达到了巡洋舰的标准,是一艘真正的战列巡洋舰同时也是德意志第一艘使用蒸汽轮机驱动的大型舰艇。同年开工建造的“凯撒”级,是德意志首次了蒸汽轮机的新锐式战列舰。
(二)制造舆论,鼓吹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德皇威廉二世宣称:“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他登上新皇位的第一道圣谕,不像他的父亲那样题名为《致我的人民》,而是《致我的军队》:“我和军队是一体。我们天生来互相帮助,不管上帝的一致施药给我们和平还是风暴,我们都将站在一起。”[1](p.277)整个德意志统治集团叫嚷“缺乏空间”、“领土太小”。1899年12月当时任外交大臣的布落(1900—1909年议会中公开宣称:“我们懂得,要是我们没有巨大威力,没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和强大的海军,就不会得到幸福……在即将到来的世纪中,德意志人民不是当铁锤就是当铁砧。”他另外的“名”言:“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意志人只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如此言论,震惊了国际政坛。[1](p.279)造成的直接结果结果表现为:1913年的扎本事件,一名普鲁士军官傲慢地虐待了被吞并的行省阿尔萨斯的一名市民,反应了议会对军队的无能为力;老兵协会——1910年共有170万名成员——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除此之外,军国主义还包括孜孜不倦的进行军事法庭体制改革,学生和军官热衷军训,预备役军官的心态,向处于毕业和服役年龄的青年人灌输军事教育,公共领域中军队和社会民主党之间的斗争。全国陷入一种战争狂热之中,并形成这样的社会氛围:一旦战争发动起来,即使你不想战争,却也愿意跟着走。从伦敦《泰晤士报》驻柏林记者瓦伦廷·奇勒尔爵士与德意志社会民主党领袖和创始人倍倍尔的谈话我们可初见端倪。在他们谈话时,一大队近卫军从他们身边走过。倍倍尔说:“看这些家伙!百分之九十是柏林人,百分之八十是社会民主党人!但是如果出现什么情况,他们会按照上面(指德皇威廉二世政府)的命令把我或者任何人枪杀。整个国家仍然陶醉在军事荣耀中,在一场大灾难使我们清醒之前,对这种情况毫无办法。”历史的发展使倍倍尔的话得到了应验,就连他一手创立的社会民主党在普遍的战争狂热中也倒向了军国主义者一边。许多人真心相信他们是在打一场反对“残暴”的防御战。[1](p.289)
(三)加大海外殖民扩张
1897年,德意志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夺取中国的胶州湾,高调的开始了争夺“阳光下的地盘”。1899年,利用英布战争,占领了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等小岛。为了同法国争夺北非摩洛哥,先后挑起1905年和1911年摩洛哥危机。[1](p.282)德国海外扩张到远东、南太平洋、近东和北非。
另外,特设殖民部,作为推行殖民政策的专业部门。到1912年前,德意志对殖民地的总投资达到5.05亿马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意志的殖民地面积已达102.7万平方英里,大约拥有1200万有色人和2.4万白人。德意志开始执行一条富有侵略和掠到性质的殖民政策。德意志的入侵扩大到远东、南太平洋、近东和北非。殖民者开始对被侵入地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三、军国主义背景下海权战略导致的结果
(一)拥有了一支新型现代化的海军,具备了一定的海权
首先,威廉二世建设了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军舰。按技术及出现时期其军舰构成分为前无畏级战列舰(含勃兰登堡级4艘、“凯撒·腓特烈三世”级5艘、“维切尔斯巴赫”级5艘、“布伦瑞克”级5艘、“德意志”级5艘,共24艘)、无畏级战列舰(含“拿骚”级4艘、“赫尔格兰”级4艘、“凯撒”级5艘,共13艘)、超无畏级战列舰(“国王”级共4艘)、轻型巡洋舰(“不来梅”级7艘、“柯尼斯堡”级共4艘、“德累斯顿”级2艘、另有“鹦鹉螺”号和“信天翁”号2艘布雷巡洋舰,共15艘)、重型巡洋舰(含“奥古斯塔皇后”号及其改进型“维多利亚·路易泽”级6艘、单独成型的“俾斯麦侯爵”号、“沙尔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布吕歇尔”号4艘,共10艘)、战列巡洋舰(含“冯·德·坦恩”号、“毛奇”级2艘、“德弗林格”级3艘,共6艘)共72艘以及创造了非典型性海战的350多艘潜艇[6](p.75)。
尽管陆上战争失败,但是从一战结束后投降的舰船数量看,公海舰队数量确实不可小窥。舰队包括5艘战列巡洋舰,11艘战列舰,8艘轻巡洋舰和50艘驱逐舰(雷击舰),共74艘。另外,德意志将176艘残存的潜艇交给了英国,包括巡洋潜艇8艘、远洋潜艇62艘、UB级海岸潜艇64艘和UC级布雷潜艇42艘。
其次,威廉二世完善了海军组织架构。一战时,除德意志本土公海舰队外,还有担任海上“游击”任务的其他舰队。具体如下表:
(二)造成沙文主义膨胀
首先表现为泛德意志协会的建立。这一组织的前身是成立于1891年的日耳曼总同盟。它的一任主席是殖民探险家卡尔·彼得尔斯。1894年改组一个汇集了大德意志帝国狂热鼓吹的联合体“泛德意志协会”。知道1908年,埃·哈赛一直是泛德意志协会的领导人。他的继任者是极端民族主义者亨利希·克拉斯。协会的宗旨为:联合世界上所有德意志人组成一个庞大的泛德意志国家;支持政府在欧洲和海外推行强有力的利益政策;主张由伟大的德意志统治世界,并同一切阻碍民族发展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泛德意志协会的作家们常常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的一部分、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扩大了的塞尔维亚、奥立地、包括在德意志领土之内。泛德意志协会是威廉德意志进行沙文主义宣传最有影响的组织。它在产业界和政府的重要人物中,以及侨居在全世界的德意志人中都广有影响。它也是各种民族主义组织,如海军协会、陆军协会、殖民协会、青年德意志同盟的总参谋部。更重要的是,德意志协会的领导人有军界、工业界的重要人物,有国家官员、国会议员以及大学教授。另外,许多重要报纸如《每日展望》、《德意志日报》、《莱比锡最新消息报》,以及《莱茵—威斯特伐利亚报》等都遵循泛德意志路线,连篇累牍地发表民族沙文主义文章,鼓吹泛德意志主义的理想。
其次是学术界历史学家和国民经济学家们也宣扬一种德意志帝国政策。像马克斯·伦茨、阿达尔伯特·瓦尔、亨利希·冯·特赖赤克和艾利希·马尔克斯这些历史学家,把德意志的世界强权政策看作是普鲁士—德意志政策的继续。他们一致认为,正如过去普鲁士在同奥地利的斗争中上升为德意志大国,同法国的斗争中上升为欧洲大国一样,现在德意志在同英国的竞争中也应上升为世界强国。瓦尔曾为德意志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辩护。他认为:“德意志需要殖民地就像需要每天吃的面包一样。”在瓦尔看来,殖民是为了给充满进取精神和活力的德意志人民提供一个活动场所,帮助创造一种新的、不那么平庸的德意志人。特赖赤克的政治和历史著作则大大加强了黑格尔“国家即权力”观点的传播。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必须由一支组织良好的军队来体现,而“战争”则是上帝规定的法则。军事作家费里德里希·冯·伯恩哈迪在1911年出版了《德意志和下一次战争》一书,影响颇广,它把特赖赤克的战争观更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对德意志人民来说,只有一个选择——要么成为世界强国,要么毁灭。因此,抱有和平幻想的人是不道德的,战争不仅是人民生活的一个必需的要素,而且也是文化中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真正的有教养的人民的生命力的最高表现。伯恩哈迪宣称:战争与征服是产生于需要的法则。社会学家和国民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弗莱堡大学作了题为《民族国家和国民经济政策》的演讲,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在客观上论证了一种与社会改良政策相结合的民族强权政策。
(三)导致以与英国为主的海军军备竞赛和德意志的财政枯竭
德意志为同英国无畏舰竞赛,于1904年3月设计了一种装备统一口径主炮的主力舰,排水量为14000吨,该设计名为“主力舰项目10号—A”,1905年10月又推出了“10号—C”项目,排水量17000吨,装备8门统一口径的主炮。这是德意志第一批“无畏舰”——“拿骚级”的雏形。在这种情况,英国为了保住其海上霸主的地位不得不抢先造出新型主力舰。从策略上讲,德意志马上跟随英国建造无畏舰,其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的意图就赤裸裸的暴露出来了。但是,德意志此时的“大海军”建设已经全面展开。根据德意志海军办公厅的计算,如果双方造舰速度不变,英德海军实力对比将从1903年的3:1缩减到1930年的1.8:1,甚至是1.7:1,从而实现蒂尔皮茨的“风险理论”。但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没有克服,德意志生产的无畏舰“拿骚”级火力及航速上明显落后于英国的无畏舰,也不能入英舰那样进行“超级”齐射,可以说,德皇威廉二世和蒂尔皮茨战术和战略上都没有做好。从技术上看,建造无畏舰要求对德意志原有的运河、港口和造船厂都进行一番全面改造,投入非常巨大。德意志国会于1906年5月通过的蒂尔皮茨的海军“补充法案”:除6艘巡洋舰外,还专门拨款94亿马克建造无畏舰和对运河、港口、船坞进行相应改建。这个法案的拨款总数比1900年的第二次海军法案高出50%,要求每年建造2艘无畏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以后随着两国军备竞赛白热化,1908年德意志通过第二次“补充法案”时,政府开支已经出现了5亿马克的财政赤字。可以说,因建造无畏舰开始走上财政危机的德意志,失败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丁建宏.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2]王开明.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外战略——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J].国际政治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