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初探
2015-11-07刘建庄谢辉王悦辉雷雪峰
刘建庄 谢辉? 王悦辉 雷雪峰
摘要:针对目前物理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及存在的教学现状,分析了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化学史背景,理论联系实际,典型例题分析,让学生走上讲台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掌握物理化学课程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C642.1 文献标识码:A
物理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觉得概念深奥难懂,公式复杂难记,导致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境地[1-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的源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为解决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畏难情绪,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如下探索。
1.将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
对于物理化学的每一个概念、公式,都是在特定的年代,针对当时出现的问题或争端而形成的。将具体而生动的物理化学史与枯燥、抽象的公式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出发,了解该公式产生的来龙去脉及重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它们的应用范围和方法,最终能将生僻的公式具体、形象化,加深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
2理论联系实践
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引入教学内容,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学有所用的事实中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1]。因此,笔者曾试图从简单的实例及实验出发,通过简单而具体的现象设立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主动思维与探索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介绍偏摩尔量这个概念时,可以先提一个问题:“用两量筒量取想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于同温下混合,其总体积会是多少?”部分学生们会很容易知道混合以后的总体积不等于纯液体两者体积之和,而且还会延伸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水和酒精以何种比例混合,其总体积均缩小。由此就可以得出:真实多组分体系的体积与系统中各组分物质的量及该纯组分的摩尔体积的乘积不再具有线性关系,系统其他广度量也存在同样的结论。而偏摩尔量这个概念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来了。
3.重视典型性习题的分析
由于“物理化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习题的解答难度较高,学生独立解答习题的能力低、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典型问题是:例题容易看懂,也会做,但碰到类似的习题则又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相关公式及概念来解决问题了,这其实还是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公式的运用没有完全理解所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中向学生有效传达与例题相关知识点的精髓。
通过典型性例题的分析,学生在这种难度由浅至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4.让学生走上讲台,加强教师引导作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老师跟同学们一起听课,可将部分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课件,然后通过小组讨论、预先练习讲解等方式来完善PPT内容和讲解技巧,最终在课堂上就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知识点来进行讲解,教师再针对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适当的总结和修正,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的应用条件为绝热、可逆过程两个条件。但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只要看到“绝热”这一条件就用该公式去求末态的温度,而忽略了“可逆过程”这一重要的因素。后来,笔者在介绍该部分内容时,就首先让学生讲解该公式的含义及应用,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说明,并再展示如下一个典型例题:
让该组学生来介绍解题的思路,但很多情况下学生还是会出现上述错误,此时再由教师再进行更正、归纳与总结。如此,在师生多次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牢固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 结论
经过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以后,教学效果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释放,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期中及期末考试成绩在整体上也上升了一个档次。当然,对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是不断发展的,必须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的各项资源优势,特别是图书、网络资源等,教师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如此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永清,邵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J],大学化学,2011,26(6): 24-26.
2.习保民.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药学教育,2006,22(3):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