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翻译显化现象研究概述
2015-11-07陈德元黄建凤
陈德元 黄建凤
摘要:翻译中的显化现象研究自本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吸引了一批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主要从显化研究的背景、国内显化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反思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目前国内显化研究现状,使更多学者了解国内显化研究。
关键词:显化研究;研究成果;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H315.9
一、引言
在翻译实践中,当涉及到源语与目标语语言因素、文化背景、文体风格等相异时,译者往往采用显化手法将隐含在源语中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表示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显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21世纪才被中国学者关注。虽然国内对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时间不长,但由于显化在翻译中普遍使用,目前已吸引了一批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国内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使更多学者了解国内显化研究现状,促进国内翻译显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显化研究的背景
显化(explicita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Vinay和Darbelnet提出,将其定义为“将源语中隐含但能从语境中推理出来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说明的过程”(Vinay & Darbelnet, 1958:342)。随后,Blum-Kulka率先对显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86年提出“显化假说”。Blum-Kulka认为成功的翻译需要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复杂处理,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使译文较原文更冗长,这是由于译者对源语中衔接词的显化造成的。该假说提出后,众多西方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显化研究,并纷纷验证和丰富显化假说。
加拿大学者Séguinot(1988)对Blum-Kulka的“显化假说”提出了质疑。她认为Blum-Kulka对显化的定义过于狭隘,显化现象不仅是指语言变得冗余。显化可以表现为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也可以是原文中隐含的意思,或从语境中可以推断出来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或者是译文对某个语义给予特别强调。
随着显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显化定义、分类、动因等一系列课题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与探索,显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三、国内显化研究成果
国内的显化研究21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较西方相比起步较晚。显化最初是作为Baker提出的翻译普遍性之一进入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Baker的翻译普遍共性归纳为简化、显化和规范化。国内学者如王克非(2003)(2004)、秦洪武(2004)、柯飞(2005)等自21世纪初开始主要基于平行语料库验证Baker等学者提出的翻译普遍性问题,但在这阶段显化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被仔细探索。
在对英汉翻译的显化探讨中, 贺显斌(2003)最早进行了实证研究。他选取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原著与张经浩译本作为实例考查, 发现在汉语译文中明晰化程度提高的句子占58.96%, 从而证明了英译汉中有较高程度的显化。研究还总结出汉语译文明晰化的主要手段,包括增加词量、改用具体词、转换人称、重组句段、语言变体标准化、转换形象和辞格等。
柯飞(2005)通过英汉互译实例研究翻译中显化与隐化现象,分析认为显化与隐化与翻译方向有一定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假设:由形式化程度较高的语言翻译成形式化程度较低的语言显化现象发生频率递减,而隐化现象发生频率递增;若是相反的翻译方向,则显化递增,隐化递减。
胡开宝、朱一凡(2008)运用语料库方法对《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中的显化进行研究,将显化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并对比分析梁译本和朱译本在三类显化下的差同。研究指出梁译本和朱译本中的显化动因为语言文化差异动因和译者动因。由于两个译本关注的读者层次、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不同,朱译本的显化程度更高。
张其帆(2009)以2009年温家宝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言后问答期间交替传译为语料,探讨分析了其中呈现的显化现象,将显化分为三大类:配合语法规范的“不可或缺”型;添加语境资料以方便理解的“语境补充”型;译者主观选择的“可有可无”型。作者还提出译员所处的会议性质以及发言人和译员悬殊地位及权利都能对译员是否做出显化处理产生影响。
胡开宝、陶庆(2009)基于自建的汉英会议口译平行语料库对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译员常常选用连接词that、不定式标记to以及逻辑关系连接词来明示源语语句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交代“这个(些)+名词”结构所指代的对象,显化程度相当显著。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动因主要是英汉语言差异动因和口译译员动因。
王克非、胡显耀(2010)通过对汉语翻译文学语料库与汉语原创文学语料库的对比分析,探讨汉语翻译文学作品中人称代词的使用特征,发现汉语翻译文学中,各类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原创文学,且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复现率明显提高,从而验证了英汉文学翻译中显化的趋势。
陈吉荣、赵永青(2012)对100篇英文原创摘要和100篇中文英译摘要进行对比,再进一步分析10篇中英文摘要实例,分别进行了基于英文原创摘要与英译摘要比较的翻译显化和基于英译摘要与中文原文比较的翻译显化研究,发现英译摘要显化现象明显,特别表示在指示词、连接词和第一人称代词方面。作者还提出由于摘要文本风格较一致,文本字数有限,对摘要翻译的显化研究不仅可以体现出目标语与源语语法差异产生的显化,还可以解释不同文本构建策略和文体偏好差异以及双语受众差异引起的显化。摘要翻译的显化研究对显化研究有很好的启发性。
姚琴(2013)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与其所据原著程乙本进行平行语料库的源语/目标语语际对比分析,研究《红楼梦》霍译本中有关林黛玉人物描写的翻译特点。研究表明霍克斯对林黛玉人物特征翻译运用释意、增添等手段,将源语中隐含的人物信息进行解释性翻译,从而凸显林黛玉的性格特征。究其原因,霍克斯使用显化翻译是出于对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和西方译语受众的考量。
唐芳、李德超(2013)分别选取5名职业译员和5名学生译员进行了一项对比交替传译实验,探寻他们在汉英交传中的显化特征。实验中将显化原因类型分为赢时型、填空型、解释型、笔记型和评价型,通过对两组各类型分布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大部分是译员为方便听众理解而对源语信息作出的解释说明;赢时型、笔记型和填空型显化是口译过程中的固有显化。而职业组和学生组间显化特征差异表现为:学生译员多以显化为手段来弥补口译能力上的不足;职业译员多以显化降低听众理解难度;学生译员更易受笔记影响作出显化;职业译员更频繁地显化出说话人隐含的评价信息。
佟玉平(2014)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汉英翻译过程中的人称代词的显化策略运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显化策略运用非常普遍,并进一步指出显化策略的根本原因在于文本因素、语言的形式化程度以及译者因素。
四、国内显化研究现状反思
从上述列举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显化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主要基于语料库开展显化研究,(二)多集中对笔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探析,(三)主要对汉英互译中显化现象进行验证。
基于语料库进行显化研究固然有其方便快捷全面等优势,但正如刘泽权、侯羽提出的,作为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显化都不具备概念地位,在实证研究中,如何将高层面的显化概念转化为低层面可供语料库检索的数据是语料库显化研究面临的关键点。同时,采用单一研究方法对显化进行分析不利于长远学科发展,应开辟更多的研究方法。
由于笔译文本数量多、方便搜集、对比且无需考虑现场因素对译文造成的影响,目前国内显化研究多集中于笔译方面。但随着显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也开始有学者对口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不失为一个好现象。但由于口译过程固有的现场性,开展显化研究难度较大,这也是未来学者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由于国内开展显化研究的时间还不长,研究不够深入,初期阶段还主要停留在对西方提出显化假说的验证上,并总结实现显化的翻译技巧和显化动因,鲜有学者提出显化理论构建。随着显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未来中国学者应该会更多地转向显化理论构建的研究,就显化研究的理论建设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结语
显化作为翻译的共性之一,被广泛运用于汉英口笔译实践中。因此,对翻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能对口笔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虽然国内开展翻译显化现象研究的时间还不长,但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也引起了学界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翻译的显化研究依旧属于较新的研究点,国内显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同时,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希望更多国内学者对翻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更深入全面地开展学术探索,同时为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Blum-Kulka, Shoshana.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A]. In J. House & S. Blum-Kulka (eds.).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 Tübingen, Günter Narr Verlag, 1986.17-35.
[2]Séguinot, Candace. Pragmatics and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 [J]. TTR:Traduction, Terminologie, Redaction, 1988,1(2): 106-113.
[3]Vinay, Jean-Paul & Jean Darbelnet, Comap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 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ean C. Sager and M. J. Hamel [A]. Philadelphia: Be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33-250. 1958/1995.
[4]胡开宝,陶庆. 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67-73.
[5]贺显斌. 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J].解放军外国语,2003,(4): 63-66.
[6]胡开宝,朱凡. 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J]. 外语研究,2008,(2):72-80.
[7]柯飞. 翻译中的显和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303-307.
[8]刘泽权,侯羽. 国内外显化研究现状概述[J] .中国翻译,2008,(5):55-58.
[9]唐芳,李德超.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特征——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 442-452.
[10]佟玉平.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翻译显化现象研究——以人称代词主语为例[J]. 外语教学, 2014,(1):104-107.
[11]王克非,胡显耀.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J]. 中国外语,2010,(4):16-21.
[12]姚琴.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意义显化翻译考察——以霍译本林黛玉人物特征为例[J] .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453-463.
[13]张其帆. 中英交替传译之显化现象:案例分析[J]. 中国翻译, 2009,(5): 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