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和国科学的春天论学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贡献(上)*

2015-11-07

学会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华全国钱学森回国

张 楠 赵 勇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共和国科学的春天论学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贡献(上)*

张楠赵勇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近代中国的科技社团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历了抗战时期的曲折与艰辛,解放战争时期的联合与发展,众多学会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通过考察学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发展特点,回顾和总结了学会在这段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政治影响、科技发展、国防事业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于深入了解建国初期中国科学事业的起步与定位,丰富和完善相关史料文献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会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钱学森

1950年8月正式召开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在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通过成立这两个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团体(中国科协的前身),把全国的科技工作者团结和组织起来,把当时尚处于分散的科技界多种力量整合在一起,结束了学会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的局面,确定了新中国的科学发展方针,把延安和解放区的经验作为新中国的科学政策基础,为中国科技团体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巩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学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巩固新政权做出的贡献

(一)科代会的召开和“科联”、“科普”的成立整合了科学界的各方力量

1950年8月17日下午,科代会举行预备会议,通过了主席团名单、大会议事规则和提案审查办法等事项。次日,筹备了一年多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有469人,其中科代筹备总会的常委代表40人,中央直属有关科学机构代表37人,解放军及军委直属机关代表50人,各地区代表291人,特邀代表51人。以分科统计,理科组119人,工科组173人,农学组78人,医学组99人。来宾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政务院黄炎培副总理、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马叙伦、交通部长章伯钧、水利部长傅作义、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大会执行主席侯德榜宣布大会开幕之后,科代筹备会主任吴玉章致开幕词。会议期间,举行了7次大会。会议进行了近4个半天的分组讨论,分别讨论关于组织问题的提案、一般性提案(分12组),以及4大组的提案和各专门性问题。会议的最后两天进行了两个时段的自由发言,最后进行了“科联”、“科普”全国委员会的选举。分别选出李四光、侯德榜、茅以升、刘鼎、严济慈、丁瓒等50人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梁希、丁燮林、竺可桢、袁翰青、卢于道、周焕章等50人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8月25日,“科联”和“科普”分别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科联”推举李四光为主席,侯德榜、曾昭抡、吴有训、陈康白为副主席,严济慈为秘书长,涂长望、丁瓒为副秘书长,刘鼎、叶企孙等25位为常务委员。“科普”推举梁希为主席,竺可祯、丁西林、茅以升、陈凤桐为副主席,夏康农为秘书长,袁翰青、沈其益为副秘书长,另有卢于道、董纯才等17人为常务委员[1]。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人民科学工作”庆祝科代会胜利闭幕。这次科代会的成功召开,是代表科学界聚集在新政权下团结科技工作者的第一次组织形式,具有基础性意义。

(二)科技界政协代表的产生保证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

在“科代会”筹备期间,一些学会的主要成员通过从1949年5月开始筹备“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推举出科学界参加人民政协的代表。

新政协会议从1948年开始筹划,期间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进行了多次讨论和学习。1949年5月21日举行的第二次促进会上,与会者认真讨论通过了“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的基本任务拟议”四条。第一条:团结并发动全国科学工作者从事新中国的建设而服务于人民;第二条:检讨中国以往的科学工作以供今后改进和参考;第三条:确立中国科学工作的总方向并制定纲领;第四条:计议成立中国科学界的联合组织[2]。

此后在7月16日上午,首先由各学科小组召集人严济慈、鲍国宝、乐天宇、丁瓒分别汇报了各组讨论的结果,确认了各组推选的参加新政协代表17人,其中正式代表15人:梁希、李四光、侯德榜、贺诚、程孝刚、曾昭抡、刘鼎、严济慈、姚克方、恽子强、涂长望、乐天宇、丁瓒、蔡邦华、李宗恩;候补代表2人:靳树梁、沈其益[1]。7月18日上午,全体筹委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筹委会简章、代表大会代表产生办法、提交新政协三项提案。吴玉章在会议结束时说,这次会议表现了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团结精神,希望大家站稳革命立场,为人民服务。

由于建国初期还没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新中国的政权合法性主要体现在政协会议的召开。当时科学界的代表参与政协的建立和活动,充分体现了科技工作者对新政权的支持和认可,对巩固新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学会在建国初期激励留学生归国中发挥了“驱动器”作用

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急需大批经济、科技和文教等建设人才。当时许多学会的代表性人物纷纷回国,他们为新中国许多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很多人不仅是学会的代表性人物,有些人还曾担任过中国科协的领导。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量的科学家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争取回国,为新中国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也为中国的民族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据教育部统计,截至1950年12月,我国在国外的留学生共有5096人,大部分是在1946~1948年期间出国的,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致力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社会与人文知识,许多人当时已经卓有建树,声名显赫。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底,有近400名中国留美学生、200多名中国留英学生(占留英学生总数的2/3)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到1955年11月,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1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就有1041人。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3]。

另据统计,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在当选的172位学部委员(不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61位)中,有156位留过学,占了90%。1957年5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增聘学部委员18位(不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3位),有留学经历的上升到91%。据统计,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有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具体详见表1中科院学部委员留学情况统计表。其中,学会在海外人才引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大大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

表1 中科院学部委员留学情况统计表[4]

(一)科技社团在留学生回国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些科技社团通过自身影响,吸引了大批怀着科学救国抱负的海外留学生冲破艰难险阻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它们在其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例如,1949年5月14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负责人曹日昌受中共中央委托给钱学森发出邀请信,表示中国政府欢迎他回国的愿望。信中说:“全国解放在即,东北华北早已安定下来了,正在积极地恢复建立各种工业,航空工业也在着手。北方工作主管人久仰您的大名,只因通讯不便,不能写信问候,特命我代为致意。如果您在美国的工作能以离开,希望您能很快地回到国内来,在东北或华北领导航空工业的建立。”曹日昌将这封近似隐语,而又再明白不过的信寄给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副所长、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美中区负责人葛庭燧。葛庭燧以最快的速度,于1949年5月20日转寄给了钱学森。同时,他还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倾接曹日昌兄由香港来信,附有致兄一信,谨此奉上,请查收。曹兄系清华同学,曾留学英国,现任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据悉伊现为国内外联络人之一,此次致兄信系遵北方当局之嘱,敦请吾兄早日返国,领导国内建立航空工业。曹兄来信虽语焉不详,但是很可见北方当局盼兄回国之切,如兄愿考虑最近期内回国,则一切详情、细节自能源源供给。据弟悉,北方当局对于一切技术上的建设极为虚心从事,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大前提下,一切是绝对自由的。以吾兄在学术上造诣之深,以及在国际上之声誉,如肯毅然回国,则将影响一切中国留美人士,造成早日返国致力建设之风气,其造福新中国者诚无限量……”。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但被美国强行阻止并对其进行迫害。移民局抄了钱学森的家,并把他在特米那岛上拘留了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予以释放。这短时间,钱学森瘦了15公斤。1950年夏末,钱学森将行李以及800公斤重的书籍、笔记本装上即将开往香港的美国“威尔逊总统号”海轮,随即准备全家乘坐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回国。然而,遭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和破坏。

钱学森在美国受到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国内的学会、社团迅速行动起来。1950年9月24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李四光分别致电联合国大会主席安迪及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书记克劳瑟博士,控诉美国这一行径,并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其立即释放被拘捕的科学家,且保证今后不得有类似行动。1951年12月25日,李四光又致电世界和平理事会、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再次谴责美国当局无理扣留我国留学生的野蛮行径。两次抗议在国际上造成了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为促进钱学森回国制造了国际舆论。直到1955年6月,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恳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帮助他回国,信件很快转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商谈。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并亮出钱学森来信要求协助回国这一铁证,要求美国方面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回国。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回国。经过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多方努力,1955年,钱学森终于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途[5]。

(二)学会发表公开信积极宣传动员爱国留学生回国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科技社团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引导爱国留学生回国工作。例如,1950年1月,中国留德学生会向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请求协助返国服务。7月1日,他们在致中华全国学联的信中表示:“我们对于新中国的一切寄予无限的热忱与关怀。”同年3月25日,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在致全国学联的信中说:“我们得知祖国已经迈上建设之途”,“使我们深深感到留日同学们的责任之重大以及祖国对我们所期待之盛。于是,已经从大学、专科学校毕业的同学与侨胞联合起来,共同成立了留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并着手组织归国促进委员会,以集团行动突破一切障碍与困难回归祖国怀抱。”同年6月,“留美科协”在芝加哥附近召开的年会上发表了一封给全国科学工作者的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热烈地想念祖国,想念着你们……,我们一致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国,回到我们所来自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兄弟的行列,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巨潮。”同年8月10日,奥地利中国学生会在给全国学联的信中说:“我们一方面为灿烂的祖国前途欢欣鼓舞;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地在把握时间,充实自己,提早回国为人民服务。”同年12月7日,中国留英学生总会文书翁世功在致全国学联的信中说:“祖国人民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建立了许多光荣显著的事业”,新中国“多方面建设正在积极地进行中,全国人民都正兴奋地拿出自己的力量建设幸福的新社会,这正是我们应当回去的时候了”。

据统计,留美科协的成员中,从1949年8月至1950年12月间,留美科协共有182位会员先后回国。而在后来回国的2000多名海外学子中,大部分回国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科技社团在海外的宣传和引导。例如,华罗庚是留美科协的首届理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终身教授,然而他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携全家回国。1950年2月抵达香港,在回国途中,华罗庚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是年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这封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公开信,在海外留学生中产生了极大地反响,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侯祥麟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在抗战胜利前夕,他受党组织委派留学美国,并很快成为了爱国学生社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8年冬天,侯祥麟从波士顿来到芝加哥,他接到一个新命令:在一些学自然科学的留学生中成立组织,进行团结教育工作,目的是为今后动员他们回国做准备。1949年1月,“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芝加哥正式成立,协会的总目标是争取团结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一年的时间里,“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美国各地发展分会32个,会员达700多人,他们定期举行活动,通报来自国内的消息。1949年底,《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中国留学生中传阅,并轰动一时,有52个人在上面签名,表达了回国的决心。而牵头起草这封公开信的是一位年仅23岁的青年人朱光亚。从目前查到的文字记录来看,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在密歇根大学所在的安城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分别以“新中国与科学工作者”、“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等为主题,介绍国内情况,讨论科学工作者在建设新中国中应起的作用,动员大家“祖国迫切地需要我们!希望大家放弃个人利害,相互鼓励,相互督促,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他们还用《打倒列强》歌曲的曲调自编了《赶快回国歌》等爱国歌曲,每次聚会都要指挥大家齐唱“不要迟疑,不要犹豫,回国去,回国去,祖国建设需要你,组织起来回国去,快回去,快回去。”而朱光亚自己则早就决定要回国,并且已经做好了回国前的各项准备。从1949年年底开始,作为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中西部地区分会主席的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这封公开信于1950年2月27日寄往纽约的留美学生通讯社,刊登在3月18日出版的《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8期上,并送给美国各地区的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这在当时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第二年2月下旬,有52名已经决定近期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名,其中既有从事自然科学的,也有从事社会科学的,这些人分布在美国各地。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团结斗争,他们硬是冲破重重困难,抛弃一切优厚的物质条件回到新中国。

[1]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2]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J].科学通讯,1949(1):33.

[3]熊华源,费虹寰.新中国掀起回国潮:海外归来学子成科教事业中坚[J].湘潮,2009(10):12-13.

[4]李佩珊.1949年以后归国留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4):31.

[5]王康.科技社团: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的驱动器[J].国际人才交流,2011(6):8-9.

The Spring of Scie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udy on Academic Society'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ZHANG Nan,ZHAO Yo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38,China)

The Academic society left an indelible imprint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number of academic societies struggled in the anti-Japanese war,collabora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war and witnessed a new histo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societies in the early era of PRC,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ir important influence on politics,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fense.This study has great implicat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starting period of science in PRC and adding newliterature to this area.

academic society;All China Scientist Congress;Qian Xue Sen

*本文为中国科协学会部课题“学会重点研究问题”的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中华全国钱学森回国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简介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简介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2019年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工作要点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