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的原因及对策
2015-11-07李蕊
李 蕊
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的原因及对策
李 蕊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在医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7月期间诊治的使用动静脉内瘘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抽取45例作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2),观察组采用针对性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评估其治疗失效原因。结果 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为4.35%,对照组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为22.73%,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的原因包括血栓形成、吻合口狭窄等,根据治疗失效原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其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
静脉内瘘;失效;血液透析;针对性干预
目前,慢性肾脏病逐渐上升为威胁广大人民健康的公共问题,且据有关部门统计,终末期肾病发病率表现为逐年升高的趋势。血液透析属于替代疗法,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动静脉内瘘则是患者的一条最重要生命线,动静脉内瘘好坏可直接影响患者血液透析质量[1]。而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的原因,并以分组对照方式明确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治疗期间的有效干预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本组研究的45例血液透析患者均采取动静脉内瘘治疗,45例患者均对此次研究证明知情同意。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是23例和22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为30-68岁,平均年龄为(59.72±6.49)岁;基础性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3例,高血压肾损害2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为31-68岁,平均年龄为(60.05±6.13)岁;基础性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4例,高血压肾损害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基础性疾病等资料上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干预方法 观察组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①动静脉造瘘术前,医护人员需嘱咐患者加强术侧血管维护和肢体锻炼,避免头静脉和桡动脉穿刺。②动静脉造瘘术后,抬高患者造瘘肢体,促使其静脉回流,鼓励患者加强对造瘘肢体的功能锻炼。穿此前需严格检测患者血管成熟状态,其内瘘血管成熟往往需要4-8w。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以及血管条件较差患者,需延迟其等待时间。③严格控制患者对水分的摄入量,避免其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引发内瘘闭塞。④医护人员需熟练掌握动静脉内瘘按压、穿刺技术,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穿刺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因牵拉剧烈而引发血管断裂、痉挛等。⑤及时采取肝素生理盐水清洗患者血管管腔,避免形成血栓;⑥确保吻合血管口径相似,必要情况下可通过血管探子和肝素水注入方式扩大患者血管腔。⑦增强患者动静脉内瘘维持知识宣教教育,叮嘱其一旦感觉内瘘震颤感消失,则需立即就医。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包括检测患者病情和各个时间段的生命体征、动静脉穿刺和控制血液流速等,不强调特殊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17.0软件予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s表示,并应用t检验其比较;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比%表示,其统计分析则采用X2检验,其中P<0.05表示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为4.35%,对照组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为22.7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目前,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最安全血管通路,其具有使用时间长、创伤面积小、对心功能影响小、感染率低等优势[2]。然而,因为各种因素使得动静脉内瘘应用过程中出现堵塞等不良现象,导致患者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对患者血液透析治疗造成严重不良影响[3]。依据本组分析发现,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原因主要有:(1)自身血管条件差。患者血管弹性较低,或者管壁硬化、过细等,无法供应正常血流量。血管痉挛扭曲、出血过度,可使瘘口受压而失效;(2)过早应用内瘘。内瘘成熟时间有一定限制,过早应用可导致穿刺损伤,形成局部血肿,机体自发启动凝血功能,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缩减内瘘寿命[4]。(3)低血流量、低血压和过度脱水,使得血液粘稠度增加[5],导致血管堵塞,最终使得内瘘治疗失效。(4)医护人员的内瘘维护知识宣教不全面,患者内瘘震颤感消失后没有及时就诊,也可导致其治疗失效。(5)血液透析过程中反复穿刺,且其针眼按压不恰当,引发皮下血肿,导致血管血流不畅。
根据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原因,实施针对性干预对策,有助于避免患者出现血管堵塞、成角、血栓形成等,降低其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由本组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3%,证明血液透析患者在实施动静脉内瘘治疗前后采取针对性干预对策,能够减少动静脉内瘘治疗失效情况,保证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
[1]丁青,朱元琴.扣眼法穿刺动静脉内瘘发生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浙江医学,2015,37(11):1002-1003.
[2]郭铁标,魏迪,王自强,等.脉管复康片治疗动静脉内瘘早期并发症85例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1):66-67.
[3]白亚玲,吴广礼,高志英,等.2013年度河北省城乡新增血液透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5,14(5):307-310.
[4]贺欣,汤锋,吴红艳,等.远红外线治疗仪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弹性和内径的临床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15,14(1):22-24.
[5]谢锐,刘志康.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通路建立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9):157-158.
作者单位:461000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肾内科
R473.6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