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言警语,你会正确使用吗

2015-11-06新作文

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季文子变通俗语

新作文

在平时的作文中,如果在恰当的地方引用名言警句,可谓画龙点睛,不仅会给你的文章增光添彩,也会让阅卷老师“龙颜大悦”。但是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会发现有些流传很广的名言警句根本是错记错用,而有些俗语谚语偏偏自相矛盾。那么,我们作文时应如何挑选合适的材料呢?

误读千年?名言完整版“颠覆”你认知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爱情诗篇吗?其实它根本说的就不是男女的爱情,而是在歌颂战友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是劝读书,而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看完之后也许大家会表示:“语文白学了,原来自认为的那些励志名句竟是断章取义!”

★三思而后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解释:

大家现在常用此话提醒思考后才行动。追溯此句在原文中的意思,讲的是季文子每件事必多次思考才去做,孔子听到后说:“两次考虑后就可以了。”在这里,其实孔子是批评季文子做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现代学者钱穆在《论语新解》一书中注解此句时指出:“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钱穆注释赞同孔子的观点,对季文子的行事原则提出了批评,认为考虑过多就会生出私心杂念来,办事瞻前顾后,不值得称道。

★以德报怨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以什么来报德呢?”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的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以德报德,而绝非以德报怨。不过,现在大家在使用这句话的时候,意思是冤家宜解不宜结,对待仇恨最好的方式是放下。

★闭门造车

原文: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景德传灯录·卷十九·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

☆解释:

“闭门造车”又见宋朱熹《中庸·或问三》,放在原句中的意思是说经过充分准备、精细制作,车子出门合乎轨道,可畅通无阻。但是后人在使用时则引申、反其意而用之,比喻那种不问客观实际,仅凭主观处理问题的作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解释:

现常被情人间用于海誓山盟。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契阔”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解释:

多少人拍着胸脯说这句话啊!孔子在说完这六个字后却加上了“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的评价。

其实纵观全文,这个评价是有背景的。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比上面两种人才逊色得多,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稍差一等的人才),比被他称为“斗筲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当代官员),那还是强很多的。

★评论

偏离本意未必为错

来源于古文中的成语或名句,都是从原文中截取或归纳出来的,只能表示原文中的部分意思,有些常用成语或名句很少有人去追溯它的来源。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本身就可以不断赋予其时代性,并不要求一定要遵循它的原始意义。我们在解读这些古语的时候容易“断章取义”,只能说没有回归到最原始的意义上,却并谈不上“错”。

在当前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误解、误用的成语并不少见。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成语不断地被后人赋予新的含义,其中一些是习惯用法发生了变化,一些是被后人故意变通,还有些最初不过是误用,结果习惯成自然,只得将错就错了。这些误用未必为错,但如果我们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始涵义,对我们文化发展的脉络有所了解,应用这些名句、使用成语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自相矛盾?俗语背后暗藏传统文化

俗语和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老百姓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流传下的这些短小精悍的语句经历不同时期的冲击,却总能历久弥新,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俗话”充满趣味和真理,但有些却相互矛盾,比如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比如俗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是我们理解不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有些俗语本来就有问题?

★崇尚读书,却放不下功利之心

俗语:我们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故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传说是宋真宗《神童诗》里的一句,也有说是南北宋之间民间流传的通俗诗歌,还有一种说法为《神童诗》署名作者汪洙所作。

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金屋颜玉”之说。皓首穷经,更是古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并引以为荣的人生盛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本来是古圣先贤指点、激励后生小子勤勉治学求取功名的谆谆之言,意思是在古代只有读书才可以光宗耀祖,其他都是低等的,读书才可以夺取名利。其实这种思想和做法是有些腐朽的。

☆解释:

读书和功名利禄,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我们赋予了“读书”太多的功利目的,读书成了当官发财的捷径,人人争先恐后;一旦没能实现当官发财的目标,便慨叹一声“百无一用是书生”。

★推崇宽容忍让,却又小肚鸡肠endprint

俗语:我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故事:相传,王安石发现自己的小妾娇娘背着他与仆人偷情,虽然很生气,但是并没有当面揭穿。中秋与娇娘赏月饮酒时,吟诗道:“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娇娘听后,马上跪下答道:“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整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见状,马上心软了。非但没有责怪两人,还赠银两让二人成亲。事情传开后,大家都夸赞王安石宽宏大量,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成为千古美谈。

☆解释:

一个人度量的大小,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否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的人,是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个人的荣辱的,只有胸怀大志,才能胸襟开阔。

★知道天道酬勤,却总想着不劳而获

俗语:我们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故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他对着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解释:

天道酬勤、付出就有收获,类似的话我们在小学作文里都已经用烂了,但长大之后的人似乎并不相信这些话的正确性,反倒更愿意相信走捷径才是成功的法宝。

★评论

坚守本心之后的变通

俗语有矛盾属正常,生活本来就丰富多样、多姿多彩,所谓俗语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我们的古人对自己的经验、想法的总结。而人和人的性格、脾气、阅历、知识都不一样,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的总结、看法完全有可能各有侧重甚至矛盾。

这些自相矛盾的俗语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智慧。既然正反都有理,那我就至少给出两种说法供你选择,选择的意义,在于避免一边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人格好是好,但如果人们都只信奉这一人格准则,那基本上都“玉碎”了,也没有后来人。这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显出了另一种意义,但只有这一句,显然也不行,它缺少了对理想的坚持。

我们的智慧大都源于自然万物的启迪。“天行健”“地势坤”“天人同构”“与天地合其德”,都说明我们是从自然中萃取出伦理道德的,而自然有阴阳二气调和,不走极端,所以中华文化的道理,也常常不走极端。自然的弹性造就了我们智慧的弹性,变通虽是中国智慧的特点,但要求你在有坚持、有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而不是一味地耍滑头。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孔子说“无可无不可”,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坚持,相反他们坚持的力量至大至刚。他们的内心像一座高山,他们的变通像四季流转,不管怎么变,山一直在那里,对真善美要有一定的辨别和信仰,才不会在这座智慧迷宫里走失。endprint

猜你喜欢

季文子变通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一生俭朴的季文子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为官当效季文子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