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语用翻译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语用学介入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2015-11-06陈吉荣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资助关联语境

陈吉荣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当前语用翻译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语用学介入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陈吉荣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近三十年来,语用翻译研究经历了初步发展期、繁荣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三个阶段。就研究课题来看,语用翻译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性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特征,并且目前至少有50项研究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就研究内容来看,基于“语用学分相论”的研究、基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和基于顺应理论的研究成为三大特色。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行为有自身的特殊性,包括思想上异化和语言上归化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来讲不是简单的顺应,因为翻译在引入他者时必然挑战自我。基于此,在应用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问题时,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语用翻译;语用学;语用学分相论;关联理论;顺应理论

一、引言

继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的语用转向也成了翻译研究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新的研究趋势。Gutt[1]的关联理论与翻译、Verschueren[2]的顺应理论与翻译以及Hickey[3]、Hassen[4]、Helin[5]的语用翻译著编,都是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成果。但是,国内外语用翻译研究都有哪些共性和个性?语用学与翻译学的接口该如何描述?换言之,语用翻译研究有哪些特色?目前语用翻译研究存在哪些问题?语用翻译研究还有哪些发展前景?这些涉及语用翻译研究的延展性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二、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特色分析

目前,在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推动下,语用翻译研究的探索也在不断向前推进。近三十年来,语用翻译研究的成果表明,目前的研究已经体现出一定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本文中,笔者将语用翻译研究的特色分成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特色和基于研究内容的特色。本节着重分析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的语用翻译研究特色。

(一)阶段性特点

笔者以“语用翻译”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1986年1月1日到2015年6月30日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搜索并分类统计,结果发现,这三十年间,语用翻译研究的相关成果很多。笔者根据每年成果发表的具体数量,将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6年到2000年,属于初步发展期。在这十五年中,语用翻译研究从1986年的1篇研究成果发展到2000年的13篇成果。在这一阶段,虽然每一年成果数量增加比较缓慢,但是总体来看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第二阶段是从2001年到2010年,属于繁荣发展期。在这一阶段,研究成果逐年上升,而且增加的速度快、幅度大,从2001年的21篇激增到2010年的104篇,其中2008年出现了144篇的小高潮。第三阶段是从2011年至今,属于稳步发展期。在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从2011年的127篇起稍有递减,但到2015年又出现反弹迹象。

笔者认为,语用翻译研究出现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与语用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关联。20世纪80年代,语用学理论处于起步期,该理论本体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时期,相关外围学科领域(例如翻译)的应用研究不多。2000年之后,随着Verschueren等语用学专家理论论著的引入和世界语用学大会的推动,语用学研究在国内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语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后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语用翻译研究逐渐走向总结和反思阶段。可以说,语用翻译研究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折射出语用学理论在中国的起步、发展和反思的过程。

(二)系统性研究的特点

语用翻译初步呈现出系统性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科领域分布和立项资助两个方面。

就学科领域分布来看,语用翻译研究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详情如表1:

表1 近三十年来语用翻译研究成果涉及学科领域的专业排名

由表1可见,近三十年来,语用翻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字、中国语言文字和文艺理论三个领域。源发于国外的语用学对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最先接受语用研究的是外国语言文字领域,随着语用研究的稳步发展和不断繁荣,中国语言文字和文艺理论领域也开始介入相关研究。不仅如此,语用翻译研究的系统性还表现在研究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课题和项目研究形式,并且得到了立项资助。

据笔者所能获得的信息资料统计,近三十年来,一共有50项语用翻译成果得到了立项资助。具体情况如下:国家社科基金资助1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6项,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基金资助5项,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5项,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3项,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基金资助2项,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2项,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2项,宁夏高校科研基金资助2项,福建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1项,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1项,陕西省教委基金资助1项,南京大学985项目资助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项,国家留学基金资助1项,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1项。

这些得到各级各类立项资助(特别是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在课题研究内容、思路、重点难点、方法、创新性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特征,得到科研立项的资助正是对这种系统性研究的肯定。

三、基于研究内容的特色分析

除了上述基于统计方法的特色分析之外,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来的语用翻译研究的特点也很突出。

(一)基于“语用学分相论”的翻译研究

什么是“语用学分相论”?“语用学是语言学中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在以往的语用学专著中,大多数语用学家都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与音位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处于平行地位,有自己的分析单元,如指示语、前提、会话含意、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话语成分作出动态研究。这类研究一般称为语用学分相论。”[6]2

结合具体的研究者和研究理论形态,基于“语用学分相论”的翻译研究代表性理论可以归纳为表2:

表2 国内外“语用学分相论”翻译研究的代表性理论

由表2可见,中外“语用学分相论”的翻译研究都非常关注不同层面的语用等效,将不同的语用分析单元与翻译行为和结果相结合,注重描述文本建构或者口译研究过程中的信息推理情况及其结果,并且把语境、社交环境以及跨语言非共现等现象作为研究参数。尽管这一研究因为理论的局限性研究范围相对狭窄,但是还会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二)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研究

国外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个。首先是Gutt,他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构建出一个新的理论范式,把翻译视为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视翻译研究的对象为译者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运作过程[1]。其次是Setton,他先运用关联理论研究口译,构建同声传译认知语用学理论,并将同传翻译中的构思来源分为主题性、逻辑性、语用性三个方面。他提出的同传翻译四原则——语用渐进原则、占位原则、效能原则、语用补偿原则都很有创见[7]。此外,Setton还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聚焦口头话语与提示语研究。特别是他依据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是语言间释义相似性语言的使用语段”[8]38之观点引入口译研究,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参数。

国内最早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启示的是何自然。他认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9-10]。此后,赵彦春的研究表明,关联理论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众的期待进行取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11]。张新红、何自然[12]讨论了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运用,并认为翻译的语用观是描述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动态的三元翻译观。张景华的研究表明,关联理论中翻译的本质是解释性运用,这一观点蕴含实践哲学思想。从宏观上看,关联理论与实践解释学在基本概念上具有共通性;从微观上看,以最佳关联性为条件的解释性运用解决了翻译中解释学的基本问题[13]。此外,冉永平[14]的翻译语用维度分析、李占喜[6,15]提出的“关联域”概念等在关联理论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中独具一格,很有启发意义。

(三)基于顺应理论的翻译研究

国内基于顺应理论的翻译研究最早开始于基于顺应理论的翻译标准研究[16]和翻译现象及本质研究[17]。还有基于顺应理论构建的翻译适应变异论[18],其核心思想认为: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必须涉及翻译变异,可以说没有变异就没有翻译。翻译变异的动因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语境。因此,翻译适应性是翻译的本质特征。李占喜还从“关联—顺应研究路向”对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该视角是在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出的一个新理论范式: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作者的交际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另一方面,又要求译者在最佳关联的引导下,确保译文读者对其作出动态顺应,从而使读者在译文话语中正确把握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6]67。

由上述分析可见,语用翻译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语用学介入翻译研究确实为翻译理论研究输送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四、对语用翻译研究的再思考

基于“语用学分相论”,语用学与翻译学的接口是关联域,延展形态为关联与顺应。对近三十年的语用翻译研究历史的梳理表明,语用翻译研究经历了从早期的初步发展、繁荣而逐步走向稳定,研究内容也日趋系统化和专业化。但是,由于语用学的研究前提、研究假设以及要求的条件与文学翻译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问题时,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这一节里,笔者将分别从问题和策略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一)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原来的研究对象是日常英语会话,研究的语料是原文为英语的单语形态,而且是日常交际中的自然语言,而不是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语言。正如研究者所言:“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27]151由于自然语言与文学语言在语言结构、语言形态、使用规则和修辞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那么在用关联论、顺应论来解决翻译问题时,要考虑翻译语言的跨域、跨文化特性。

第二,顺应理论中谈到的顺应是有条件的。在用顺应理论做翻译研究时需要把这一点考虑进去。语用学知名学者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2]21。究其原因,“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点: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28]124。Snell-Hornby也提出过小说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可以从顺应论的角度去研究[29]39。但是,在实际应用研究过程中,不论是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还是物理世界的语用顺应,其顺应条件都主要是针对原文世界的,这一条件是否可以对目的语世界同样起作用,还需要仔细考虑双语言语境的交叉因素。

第三,关联论和顺应论是基于说话者的关联域,最大程度上实现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理解,可以看作是接近以说话者为中心。Sperber和Wilson曾指出:“感知能力在效率上因人而异;人的推理能力也有差异,且不限于效率方面。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掌握的效率也会不同,因此就会构造出不同的心理表征,作出不同的推理。人还有不同的记忆,会用不同的理论、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经历。”[30]260这种以不同方式来解释自己的经历突显了以作者(说话者)为中心。即使提到听话者,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理解说话者服务,因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27]131。反观翻译研究,其研究中心已经从作者过渡到译者,特别强调翻译的目的。李占喜曾指出,关联翻译理论创始人Gutt的局限在于:“1)过分执着于关联理论;2)没有指出在二次交际情况下,译者的译文在与译文读者进行交际时出现的冲突域关联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3)最佳关联性这一原则标准似乎过于抽象;4)没有涉及文化亏损的翻译问题”[6]5。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在应用语用理论分析翻译现象时,应该把影响译者翻译行为的诸多因素考虑进去。

第四,语用学视角的翻译教学研究不足。语用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语用学视角的翻译教学研究可以为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探索途径;另一方面,语用学视角的翻译教学研究也可以为语用翻译理论研究输送新的理论框架。笔者对比了当前语用翻译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并聚焦于语用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明显感到当前语用学视角的翻译教学研究不足。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近三十年来,以语用翻译研究作为篇名的论文高达1440篇,而以语用翻译教学为篇名的论文只有46篇,仅占3.2%。

(二)推荐的应对策略

现有语用规则对翻译研究的推动与促进不容质疑。从广义上来看,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特质的语用行为。除了上述在应用现有语用学理论解决翻译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几个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在语用翻译研究中进行拓展,建议可以尝试以下应对策略。

1.增加关于蕴含意义的语用规则

在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语用规则时,可以适当考虑Grice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理论等研究视角来理解文学翻译行为,从而关照到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并将文学性问题、文化性问题以及跨语言问题考虑在内。在这个过程中,对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区分也非常重要。如何在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中寻找理想的认知参照点是实现理想翻译的途径之一。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Hassan(2011)主编了《文学翻译:语用意义传译面面观》一书。“Wolf(2011)从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探讨了法国剧作家Anouilh的剧本Antigone在演出过程中产生的隐含意义和推理过程。”①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时间更早,李占喜在2009年就曾经提出基于关联论的文学翻译研究新视角[31]。

2.突出语用充实的功能

“语用充实是听话者在特定语境下对说话者的话语作出语用推断,包括词义的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语用收缩是指一个词汇被用来表达更具体的含意导致对其字面意思的限制;语用扩充是指一个词汇被用来表达更普遍的意思导致字面意思范围的扩大。”[32]243李叶对语用充实的认识更加具体化,将其解释为:“是在话语理解和话语生成中对指称不明的因素加以具体化和明示化,消除歧义和模糊点,增加欠缺的情景语境或者文化语境或者明示隐含的逻辑关系或语义,从而使英语语言中的模糊点和歧义点清晰化的事件过程”[33]103。由于语用充实可以调整语用意义和语言符号之间的松散关系,所以它在言语加工领域的研究尤为突显,并对翻译过程研究具有启发意义。翻译中的信息充实、内容充实和修辞充实都能进一步增加翻译语言的得体性,实现翻译功能和目的。

3.拉通文化关联域

关联域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基点,将文化研究、诗学研究等文学翻译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的因素纳入关联域分析中,可以更有效地解释文学翻译行为。基于此,李占喜提出了关联性翻译视角[6,15],很有启发意义。“从‘关联域’的角度来看,互文性是寻找关联的最好例证,翻译时寻找互文性的过程就是在不同的文本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译者必须对源发语文本作出语境假设,以找出最佳关联,即抓住互文性的社会意义或文化内涵。”[6]19具体来看,拉通文化关联域有三个原则:“第一,以关联域为基点,以文化的本体论特征——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为参照,探讨互文翻译在文化层面上出现的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的文化亏损现象。第二,以关联域为基点,探讨翻译成语、典故和谚语等文化意象时出现的信息意图或者交际意图的文化亏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使他的思维与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第三,基于关联域,结合语言逻辑学知识,要减少翻译上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除了要增强语感、提高对外语的理解和母语的表达水准之外,还要学习逻辑的基本知识,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6]21-33

4.重视语用翻译教学

目前的语用翻译教学研究虽然仅占语用翻译研究的一小部分,但是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李占喜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课堂教学的语用学研究”(08BYY005)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语用学理论对口译教学、笔译教学都适用。如果能够与不断发展的最新科研方法相结合,例如Translog软件、有声思维报告等,会给翻译教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会为语用翻译学研究提供新的实证理据。

五、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行为,有自身的特殊性,包含思想上的异化和语言上的归化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来讲不是简单的顺应,因为翻译在引入他者时必然挑战自我。但是,因为目的语与源发语同样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对目的语文本作出恰当的选择。在应用语用学理论解释翻译现象时,突出译者中心、译者的语用意识、语境与语言关系等的动态顺应,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语用翻译教学研究,进一步补充人际语用学的某些观点,也是语用翻译研究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此两处参考了李占喜的最新研究成果,详见李占喜:《西方语用翻译研究:述评与前瞻》,《上海翻译》,2015年第1期,第72-77页。

[1]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1.

[2]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New York: Edward Arnold Ltd, 1999.

[3] Hickey L.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4] Hassan B A. Literary Translation: Aspects of Pragmatic Mea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1.

[5] Helin I. Essays in Translation, Pragmatics and Semiotics [C]. Helsinki: Helsinki University Press, 2002.

[6]李占喜. 语用翻译探索[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7]Setton R.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Cognitive-Pragmatic Analysis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8]Setton R. Context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6 (38): 374-389.

[9]何自然. Grice 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27.

[10]何自然. 推理和关联──认知语用学原理撮要[J]. 外语教学,1997(4):1-10.

[11]赵彦春.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3-295.

[12]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 2001(3):285-293.

[13]张景华. 辩证性——关联理论的翻译本体论阐释[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8-14.

[14]冉永平. 论词汇信息的松散性及其语用充实[J].外语研究, 2008(1):1-9.

[15]李占喜. 翻译学科定位的跨文化反思与前瞻[J]. 语言与翻译,2001(4):38-41.

[16]戈玲玲.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谈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 2002(3):7-11.

[17]宋志平.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19-23.

[18]马萧. 翻译适应变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19]Dahlgren M. “Precise what we are”: Emily Dickinson’s poems in translation——a study in literary pragmatic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37): 1081-1107.

[20]Sequeiros X R. Effects of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n Translation: Communicative Gaps and Textual Discrepancies [M]. Michigan: Lincom Europa, 2005.

[21]Bruti S.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The translation of implicit compliments in subtitles [J].The Journal of Specialized Translation, 2006(6): 185-197.

[22]Mason I. On mutual accessibility of contextual assumptions in dialogue interpreting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6(38): 359-373.

[23]Gonza'lez P L. Interpreting strategic recontextualization cues in the courtroom: Corpus-based insights into the pragmatic force of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6 (38): 390-417.

[24] Baker M. Contextualization in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mediated event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6(38): 321-337.

[26] House J. Text and context in transla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6 (38): 338-358.

[27]欧阳利锋,彭石玉. 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2): 131-134.

[28]傅运春. 顺应理论对小说翻译的解释力[J]. 贵州大学学报,2010(1): 123-127.

[29] Snell-Hornby M. 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Paradigms or Shifting Viewpoints [M]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30]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86.

[31]李占喜. 顺应论:文学翻译的一个新视角[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 90-97.

[32]李佐文.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Pragmatics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33]李叶. 论情景在语用充实中的制约作用[J].晋中学院学报, 2010(4): 103-105.

IssuesandStrategiesofCurrentPragmaticTranslationStudies:RethinkingofPragmaticApproachtoTranslationStudies

CHEN Jir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studies, the pragma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continues to move forward.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gone through three periods: initial development period,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period. In terms of its research projects, they manifest themselves in systematical features of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ideas, research methods and creativities. So far, there are 50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 projects funded by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erms of its research contents, micro-pragmatics-based studies, relevance-based studies and adaptation-based studies are its main features. However, the research premises, hypotheses, and conditions of pragmatic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thinking foreignization and language adaptation. In essence,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hallenge to oneself while introducing others, which is not simple adaptation. Thus, certain element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ile applying pragmatic theories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pragmatic translation;pragmatics;phase separation of pragmatics;relevance theory;adaptation theory

H315.9

A

2095-2074(2015)04-0052-08

2015-07-01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L12BWW003)

陈吉荣(1972-),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资助关联语境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