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经济”:全新视角下的发展构思
2015-11-06莲都区发展和改革局课题组
莲都区发展和改革局课题组
“乡愁经济”:全新视角下的发展构思
莲都区发展和改革局课题组
“乡愁”是人们在“逃离”和“回归”两种心情驱使下的行为,主体空间在乡村,在原初的含义里,是一种纯粹因距离而产生的心结,关乎到空间的分离、关系到时间的远去,直至生离死别的痛苦。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惧怕距离,但乡愁似乎也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受欢迎,成为现代人矫情和抒情的工具。正可谓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乡愁何愁?天酸地辣使人愁;此乡何乡?口舒胃适如还乡。
乡愁从大的方面讲是一种文化,从小的方面讲是一种生活记忆。乡愁是以“乡愁元素”(即资源)为载体,营造出一种带有美学意境的思乡氛围,而“乡愁经济”就是如何围绕乡愁元素(即资源),进行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以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我们把每一个村的传统农耕文化和生活等进行重新梳理和打造,如乡土文化、特色小吃、自然古朴村落、田园风光、山野情趣等,通过城乡交互、市场对接,那就是一个个好的产品,是我们身边很好的机遇。
发展“乡愁经济”的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愁正逐渐远离我们,这是世界各国一个普遍现象。据资料显示:当城市化超过50%,工业化步入中后期,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乡愁将成为稀缺资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成为一种奢侈品。工业文明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挥之不去的纠结。一方面,城镇化导致大量的人口集聚,试图在势力与权力的“焦点空间”生存,快节奏且有压力的城市生活,造成乡愁正逐渐远离我们。同时,工业文明其改造力和破坏力是并存的,比如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坏了地形地貌,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和村庄的空间布局遭到极大的破坏,在城市望不见山,在农村青山不在了。又比如我们大量的使用化石能源、化肥、农药,最能勾起人们乡愁的清新空气、洁净水源、绿色食品,正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城市吞噬。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每天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这些自然村中包括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这个让人迷失的“城市时代”,新农村建设复制了城市建设,修建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农民上了楼,房子漂亮了,村容整洁了,但却了无生气,故乡早已不是原来的故乡,城市梦成为故乡“终结者。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乡愁经济”,重新拾起看不见的东西,让人们对乡土的那份情感有依存、可寄托。
“文化体验+乡村休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髓。经济新常态下,大力推进生态旅游转型升级成为共识。由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始从单纯的“圈地收门票”进化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综合体)“的阶段,旅游业的“口碑”比“钱碑”更为重要。毫无疑问,“文化体验+乡村休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髓,这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度挖掘和展示乡愁元素,提升乡村游内涵,来适应当前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趋势。珍视“乡愁”,就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善待,就是重构保护乡村风光、乡村文化、乡村产业、乡村生活和乡村环境有形和无形状态的系统空间,就是让乡村游的人们拥抱最美的乡村和最古老的文化,让乡愁延续。
打造莲都“三美”经济的重要抓手。打造莲都“三美”经济,最重要是如何加快推进莲都生态休闲旅游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发展。当前,旅游业态开始进化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综合体)的阶段,旅游区域发展进入了目的地竞争的大格局时代”(如重庆的武隆一个县年旅游人次达2000多万,年旅游产值近80亿的)。在此背景下,莲都要紧抓高铁时代的机遇,围绕“全县域旅游”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乡愁经济”,加快建成全国首个乡愁旅游目的地,使莲都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发展“乡愁经济”的关键
大力发展“乡愁经济”就是要深度挖掘和展示乡愁元素,强调一切运用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以达到洗胃、洗血、洗肺、洗心“四洗”功能,这应该也是大力发展“乡愁经济”最有价值的内涵。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大力恢复传统农耕文化,大力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充分与乡村旅游紧密融合发展,以“民宿经济+”、“花卉+”、“互联网+”等方式;以全力建设5A古堰画乡“乡愁艺术小镇”等的大项目景区带动为突破口,将莲都全域打造成世界游客在浙江的家,浙江的人文会客厅,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标杆。
分时序、有重点推进发展。根据莲都区乡愁元素的基础,全面普查、认真评估,分山水乡愁、瓯江乡愁、风情乡愁(老竹镇、丽新乡)、古道乡愁、生态乡愁(峰源)等几大主题、几大板块。“六边三化三美”是基础,回归、回家、回味是主题,大项目支撑是核心,分时序、有重点的推进发展乡愁经济。
图/金川
乡土文化的保护利用。如何把乡土文化转变为旅游产品,是大力发展“乡愁经济”的关键。莲都区乡村蕴藏着如古堰文化、耕读文化,廉政文化、孝子文化、畲族文化、恐龙文化、宗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保护是最好的利用,通过保护乡村文物古迹、古村落、生态景观、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生态人居思想等,就为营造乡愁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则要以文化为魂,彰显特色(“乡愁经济”本源),莲都要围绕乡土的地域特征等,结合旅游开发,打造出特色明显的山水生态文化、风情东西、生态峰源等产品,这样才能显示出产品的顽强生命力。
全力建设乡愁小镇。要使莲都成为“乡愁莲都”、“人文莲都”,除天然的资源禀赋,还要善于整合资源、运用好开发模式。以古堰画乡创5A景区、建设乡愁小镇,进而形成以点带面突破的局面,无疑是最好的抓手。围绕古堰画乡及湿地保定和保定圩的8.44平方公里,按照植入一个故事、导入工商资本、创新多赢机制、完善服务配套体系的总体要求,以雾、村、古樟、巴比松乡愁油画等乡愁元素为载体,放大巴比松画派的效应,打造高层次民宿,建设高品质的乡愁艺术院等,再融入如因互联网+而出现的分享经济等的新业态,以乡愁情景、年代主题、时光记忆等纵横交错的序列,将古堰画乡立体打造成乡愁的精神家园,世界游客在浙江的家,浙江人文会客厅主场景。同时,早规划、早启动谋划风情东西小镇等的建设,特色小镇永恒的主题是“乡愁”,建设的目标是“经典”,必须坚持有中选优,成一个是一个的去打造。
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轰动,源于“味蕾与乡愁”,“味蕾”是家乡的味道,“乡愁”是生活记忆。家乡味道的诱人,生活记忆的浓郁,来源于记忆中家乡土地成长起来的农产品,而今天对我们来说这已是千金难求了,中国的大棚种植已占全球的87%。莲都区要划定若干生态精品农业生产区,限制合成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回归传统、崇尚自然、坚守诚信,大做“土”字文章,培育健康的产品。亲近、养护、尊重自然,就是大力发展“乡愁经济”的应有之义。
与乡村旅游紧密融合发展。发展“乡愁经济”要与乡村旅游紧密融合,一方面才能深度挖掘抽象、具象的乡愁元素,充分发挥其潜力;另一方面避免乡村城市化,还原乡村游的核心和焦点是乡村性。具体而言,一是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传统的村庄布局、农村建筑,体现了地域文化、传统的风水观念,所以要保持传统肌理、街巷格局,独特的风貌,鼓励农民就近转移转化,杜绝乡村的大拆大建。二是深度挖掘本乡本土、原汁原味的元素。如“处州民居”应如何打造,山地型是土黄色调黛瓦式、滨水型是白墙色调青瓦式、民族风情则是凤凰式的。三是要依托乡愁元素,发展有个性主题、体验参与性强,真正有内涵的乡村旅游。只有体验参与性强的乡村游,游客才愿意背着包一个个村去走。
要借助“民宿经济+”。民宿经济是现有农家乐的升级版,何谓“农家乐”,“农”是根本、“家”是基础、“乐”是关键,“家”就是乡愁,通过“家”的建设,营造乡愁的美学意境,这就是“乡愁经济”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要借助“民宿经济+”的道理。民宿经济如何“+”,乡愁元素是其生命和灵魂,通过深入挖掘当地人文、生态、民俗风情等元素,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景”不同类型的村居民宿,才能凸显特色,增强市场竟争力。
积极运用“互联网+”、研判“在场文化”打造。“互联网+”的公式,加号后面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这件事一旦认真去做,就会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不知里面会冒出来什么古灵精怪的东西。发展“乡愁经济”亦然,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民宿短租、文化产品、民族饰品的APP应用平台;积极嫁接各类电商交易平台,引导农林土特产多渠道营销、多足发展;研判步入“高铁时代”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借鉴“印象系列、宋城千古情”成功模式,围绕古堰画乡乡愁小镇建设,适时启动“乡愁画乡”主题的“在场文化”打造,开拓夜游的新市场,形成发展新引力,烘托渲染莲都的乡愁气氛。
课题组组长:汪强华;副组长:周慧霞;组员:章军伟邵佩华钟婷婷何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