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浙江商品国际采购中心
2015-11-06杨颖俊
杨颖俊
加快构建浙江商品国际采购中心
杨颖俊
要以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省内线下商品交易市场和线上商品交易平台为依托,打造一批集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产业特征明显、集聚程度高、交易功能强、服务体系全,具有强大国际辐射能力的商品国际采购中心
▲积极引入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供应商和国际采购商,为了保证国际采购中心未来的影响力、专业化水准和品牌集聚效应,对入驻国际采购中心的企业有严格的筛选制度。图为杭州某国际展会上的外国客商
当前,浙江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推动浙江构建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是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新常态时期的一项重大举措,能进一步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增强浙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浙江当下主动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加快市场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大流通格局、提升浙江商品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可行性分析
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当前,浙江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全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共312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共有72个,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在块状经济主要产品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78个,主要有纺织、服装、电气、通用设备、交通设备、金属制品、电子、皮革、工艺品等。
交通物流优势突出。沪杭、杭甬、杭宁、杭长等城际铁路和甬温、温福、杭黄、金温等铁路已经建成通车,浙江快速铁路网络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省域2小时经济圈。杭甬高速,沪杭、沪甬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嘉绍大桥建成通车,使浙江高速公路网形成4小时经济圈。杭州空港国际物流建设不断加快,2013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8亿吨,稳居世界第一。
市场优势巩固提升。2013年,浙江网上网下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总成交额3.74万亿元。商品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数等指标已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涵盖工业原材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生产要素等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亿元市场,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和其他市场为辅,门类齐全、协调配套、各具特色的商品市场体系。涌现出中国义乌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等一批规模大、辐射强、功能全的大型市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全国的商品集散地和企业供货基地,已经或初具国际采购中心的标准。
电商发展国内领先。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万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全省实现网络零售3821.25亿元,总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优势明显。阿里巴巴、淘宝网和支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零售平台和网上支付平台。据初步测算,2013年全国85%的网络零售、70%的跨境贸易和60%的B2B交易是在浙江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的。形成了贸易引领(如义乌)、制造引领(如永康)、网商网购综合引领(如海宁)、电商服务商驱动(如遂昌)等多种县域电商发展模式。
国际贸易方式先进。2013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3358.5亿元,出口2488亿元,占全国出口比重达到11.3%。截至2013年底,全省外贸企业总数达到10748家。从出口方式看,同广东以加工贸易为主模式不同,浙江一般贸易占绝对优势,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比重较小。一般贸易出口扎根于本土,商品生产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几乎全部来自国内,设计产业链较长,对产业带动能力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基础产业水平、制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是浙江建设国际采购中心的一大优势。
政策制度优势加大。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着力在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商务、出入境等各方面机制政策创新突破,将为浙江构建国际采购中心奠定良好的政策与制度基础。在舟山新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推动下,将加快浙江率先建立与国际接轨、高效便捷的大宗商品贸易规则体系,率先建立深化海洋产业领域投资便利化的投资政策体系,率先建立创新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这对浙江构建国际采购中心政策制度框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建设路径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完善为主、专业发展、分级培育、分批推进、动态管理”的总体思路,以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省内线下商品交易市场和线上商品交易平台为依托,坚持国际化为导向,打造一批集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产业特征明显、集聚程度高、交易功能强、服务体系全,具有强大国际辐射能力的商品国际采购中心。
——打造一批以实体专业市场为主导、优势产业为依托的国际采购中心。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示范,依托浙江柯桥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余姚中国塑料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温岭中国工量刃具市场等一批重点商品交易实体市场创造的国内外商品需求,带动商业资本投入轻纺服装、五金塑料、建材卫浴、皮革等等浙江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市场与产业互动,打造浙江优势产业全国乃至全球的主要生产基地。以重点商品市场为极点向周边辐射,推动形成联系国内外广大地区和众多经济主体的跨区域特色产业分工协作网络,通过供给集聚效应带来的多品种和低价格的商品优势,为建设国际采购中心提供强大产业支撑。逐步形成以实体专业市场为主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展贸型国际采购中心。
——打造若干以网上交易市场为核心、城市功能为支撑的国际采购中心。推动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以阿里巴巴(B2B)、淘宝(C2C)、天猫(B2C)等一批电商平台为基础,构建和完善电子商务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网络型国际采购中心。吸引国际著名的电子商务服务商落户杭州,扶持和引导已落户的企业逐步将其运营中心建成面向全国、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运营总部。以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为契机,加快金华全国电子商务中心建设,重点培育轻纺、鞋帽、皮革皮具及原辅料、汽车配件、茶叶、丝绸服装、五金等浙江优势商品的网上采购平台。促使已有的网购平台与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的结盟,获得更多的国际客户,扩大国际采购商家和国际采购商品的规模比重。同时,要推动完善城市交通、仓储、物流等设施配套,健全涉外法律、金融、财税、咨询、翻译、代理等商务服务功能的配套建设,满足网络型国际采购中心建设需要。
——打造重点以先进制造为基础、新兴战略产业为带动的国际采购中心。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优势,在台州、舟山等地区依托汽摩配、船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制造业产业基地和现有的行业采购平台,通过升级改造、新建等方式,培育和建立一批以专业性为主、以综合性为辅,实体平台与信息网络平台相结合,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展会和电子商务多种形式交融,功能完善的国际采购中心。选择有条件的、国际商流比重大的展贸龙头企业逐步开展国际分销配送业务,为国际采购商提供一站式服务,逐步向分销型国际采购中心转型,及时反馈国际采购信息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浙江工业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重点任务
(一)构建完善国际采购中心建设的功能体系
强化实体市场硬件功能。推动重点商品市场按照“规划科学化、布局合理化、设计规范化、设施现代化、理念国际化”的建设要求,加快市场现代化升级改造。合理布局市场功能区,满足市场经营、展示、交易需要同时,组织好餐饮美食、电讯服务、中庭休闲、交通运输、金融等服务区建设;推广智能安全消控监控系统、人车分流系统、立体停车系统、无线宽带网络等硬件设施应用;完善以信息系统为技术载体的管理体系,鼓励引进先进的ERP电子管理系统,实现国际采购中心运作的电子化、智能化,引领传统集散型市场向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商品采购平台飞跃。
提升物流配送功能。根据全省四大物流枢纽的功能分工和杭州、宁波两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定位,依托杭州、宁波、义乌三个全省大通关试点城市条件,分类分层推进物流建设,配套国际采购中心建设需要。一是突出宁波—舟山港口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保税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等开放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大宗商品物流和国际集装箱物流并重发展的国际枢纽港;二是加强杭州综合性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电子商务之都和国际空港优势,强化以空港(保税)物流为特色、配送和快递物流为基础的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全省综合物流中心;三是推进金华—义乌内陆型物流枢纽建设,加快直通关建设,争取设立义乌B型保税物流中心,强化内陆口岸和区域中转联运物流中心功能,构建以“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为特色的浙中物流枢纽;四是加快温州区域性物流枢纽建设,加快铁路、航空、港口物流基地等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其联结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的区位特点,构建浙南闽北区域性物流枢纽。五是在加强四大物流枢纽建设基础上,推进嘉兴、湖州、绍兴、台州、衢州、丽水等区域性物流枢纽以及县域物流节点建设和发展。六是围绕专业市场需求打造物流支持系统。以专业市场集中仓储与货运配载物流需求为导向,以现有专业市场配载物流为基础,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和运营组织形式,促进专业市场物流服务升级;引导市场或企业抱团建立海外仓,提升物流效率。
健全金融服务功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网点进驻采购中心,培育完善资信评估、金融仓储、融资担保、会计审计等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拓宽市场融资渠道,灵活运用外汇贷款、买方信贷、预付款保函、押汇、保理、保单融资等贸易融资产品,加强银行业金融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合作,不断丰富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发展海外经营网络,逐步扩大信用证、托收等国际结算产品的地域范围。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积极争取允许境外个人开立个人外汇结算账户,支持本外币兑换有限公司扩点经营,丰富货币兑换经营主体,探索开展专业货币兑换、货币经纪等业务,推动本外币兑换市场做大做强。
增强国际贸易功能。推动省内重点商品交易市场通过设立省外分市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品牌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对外拓展。探索在境外建立若干分市场,构建集群式境外营销网络,为商户和企业提供“走出去”、“引进来”的多元市场机会,拓展市场国际贸易发展空间。鼓励省外浙商市场设立浙江产品营销中心,鼓励企业和市场经营户依托国际采购中心建设,发展直销、品牌连锁和物流配送业务。加强省内重点市场与国内外采购商、央企、相关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开展国际营销、国外参展,发展出口贸易,拓展产品国际销售渠道。完善国际贸易服务功能,提供便捷的报关检验、进出口退税结汇、国际信用保险、进口保税、出口监管等服务。
推动服务创新功能。一是大力创新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物流、云计算等先进流通技术对国际采购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二是完善检验检测中心、研发设计创意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服务功能,提供公共的检验、检测服务,保障交易商品质量,推动交易商品的升级换代和附加值的提升。三是完善商务服务功能,加强法律、财税、咨询、翻译、代理等商务配套服务能力。四是依托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先行先试,打通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关”、“税”、“汇”、“检”、“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探索建立涵盖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等全方位的国际采购中心“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实现线上贸易与线下供应链服务的有机融合。
(二)强化支撑国际采购中心建设的品牌体系
培育品牌化的交易主体。积极引入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供应商和国际采购商,为了保证国际采购中心未来的影响力、专业化水准和品牌集聚效应,对入驻国际采购中心的企业有严格的筛选制度。特别是要吸引更多的龙头或者大型的专业批发商业企业入驻,培育大型现代批发代理商。大力发展以总经销、总代理、佣金代理为主的经营模式。支持供应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取得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质量、环保、检疫等方面的国际认证。加强与国际采购机构、跨国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的战略合作,吸引国际采购商进场采购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国际化水平。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一是要打造市场品牌效应。浙江的轻纺城、五金城、皮革城、童装城、塑料城等实体专业市场在国内已具有较强的知名度,但是国际影响力还相对不足,要进行国际化传播,开展国际化公关,通过加强统一品牌的建设,提升整个市场的发展质量和国际知名度。二是培育自主商品品牌。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重点培育现代产业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品牌,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加快创建区域品牌。同时,营造品牌战略实施政策环境,提高企业品牌管理水平,积极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健全品牌保护体系。
(三)搭建完善国际采购中心建设的平台体系
完善提升信息发布共享平台。一要从有利于加快商品市场供应商、采购商供应链关系建立,掌握国内外商品需求信息,架构中介服务双向渠道为导向,促进国际采购中心运营主体和交易商的信息共享,提高采购效率。二是通过对平台信息的收集和合理开发,充分整合贸易、运输、仓储、加工以及金融合作伙伴等交易主体的信息联动服务能力。三是推动商品市场行业标准化信息建设。推动类似“义乌市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浙江标准信息和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规范产品标准,完善产业标准细分,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率、及时性和使用率。四是建立健全市场主要商品价格信息采集、处理、发布机制,重点扶持“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中国塑料城价格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中国茧丝嘉兴指数”等一批浙江特色商品价格指数,形成价格风向标,提高商品的全球话语权。
建立健全市场网上交易平台。一是培育一批如“义乌购”、“中国塑料城”等形式的集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于一体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二是依托现有的网购平台,促使与“在线广交会”等结盟,获得更多的国际客户,扩大国际采购商家和国际采购商品的规模比重,创新发展商品交易市场“O2O”模式。三是支持有条件的重点商品市场开展大宗商品网上现货交易,在船舶、钢铁、塑料、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建成一批以商品交易为核心、现代物流为支撑、金融及信息等配套服务为保障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并有步骤推进中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建设,提升浙江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
构建商品市场国际化会展平台。结合重点商品市场自身特色,在办好“义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基础上,打造轻纺、塑料、五金工量刀具等一批专业性展会平台,积极促进供应商与国际采购商之间的合作对接,定期举办国际展会、采购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以展会促进交易,以会议带动交流,构建和延伸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其次,重点扶持商品市场特色品牌展会,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效应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商品市场专业展会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发展。最后,开发网络会展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提升市场专业会展水平,打造知名网络会展品牌,开发形象、生动、交互性能良好、功能强大的网络会展平台,带动商品市场国际采购中心建设步伐。
(四)构建推动国际采购中心发展的政策体系
强化财政税费引导扶持。一要充分发挥现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重点引导和扶持浙江优势产业发展,选择丝绸茶叶、轻纺服装、五金塑料、小商品、特色农产品等一批发展基础好、比较优势强的产业重点打造国际采购中心。二是财政资金要积极支持实体交易市场按国际化标准改造扩建、市场信息化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市场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市场国际化品牌培育等建设内容。三要对重点市场建设国际采购中心的,可酌情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化网上市场征税流程,避免资金第三方监管过程中一次交易两次征税,推动市场用电、用水、用气实行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
完善规划与用地等政策支持。对建设国际采购中心的重点商品市场,要加强市场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商业网点规划、服务业规划的衔接,对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仓储设施、公建设施等配套支撑体系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满足国际化需要和标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流通业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统筹安排国际采购中心建设用地和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用地。
建立健全国际化化经商规则体系。从开办企业,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投资者,执行合同,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纳税,开展跨境贸易,办理破产等11个方面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体系,建立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审批简化高效,办事方便快捷,资源公平分配,投诉具责受理,效能监察到位。促进市场服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尽快达到国际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商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