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参忠:恢复庐州木雕

2015-11-06艾江涛

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45期
关键词:东阳木雕

艾江涛

庐州木雕传承人张参忠

左:参忠木雕厂总经理张海峰右:木雕艺人正在雕刻作品

富贵手艺

虽然来到合肥30多年了,张参忠的东阳口音依然很重。电话里,他一直把潜山路说成青山路。岂止是乡音,1980年,35岁的他,还从“木雕之乡”东阳带来一身技艺,并在此后的时间里,将其与徽州木雕及庐州传统木雕技艺融合,成功恢复起业已中断的庐州木雕。

从合肥市蜀山区,向北驱车20多公里,才能到达位于双凤经济开发区的参忠木雕厂。一楼展厅里,摆满了张参忠这些年潜心创作的木雕作品,其中既有费时3年多完成的镇厂之宝《红楼梦·元春省亲》,也有采取徽州木雕传统意趣而作的《和谐图》。门口高高堆起的箱中所装的,则是准备运往新西兰的旅游纪念品。而在二楼车间里,几部巨大的机器旁边,工人们正忙碌着抛光、油漆机械加工完的毛坯。这样一幅艺术与商业并重的场景,其实与千百年前便注重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传统木雕,如出一辙。

张参忠在细刻《清明上河图》局部场景

用张参忠的话说,木雕是“富贵手艺”,即使在他的家乡浙江东阳,过去也只有有钱人家才请得起木雕师傅,为建筑、家具精雕细刻,增添光彩。另一方面,木雕艺人在手艺行当中的收入也首屈一指,张参忠回忆,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去农村干活,一天的工资是1.5元,比较之下,木工拿1.25元,篾匠只有1元。

张参忠出生在一个手艺世家,祖辈都是做铁锅的艺人,父亲开办了一个有五六人的小厂,属于自己也参加劳动的“小老板”,由于手艺出众,还博得“小东阳”的外号。由于自幼家境不错,衣食无忧,张参忠学习并不用功,尽管当时想考大学,可在1961年中学毕业后连续考了几次,也没考上高中。但另一方面,他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写字画画,又在木雕的氛围中长大,因此并没选择子承父业,而在1964年正式拜东阳木雕厂的退休艺人沈昌荣学习木雕技艺。

东阳木雕,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千百年来享誉全国。早在唐代发掘的古墓中,就有雕刻精致的木俑出土。经宋代进一步发展,东阳木雕至明清盛极一时,乾隆年间,400多位木雕艺人进京修缮宫殿,故宫的许多雕梁画栋乃至龙床龙椅,都留下了东阳艺人的刻记。

在张参忠小的时候,经常有艺人到家里干活。当时要学习木雕,还需要有门路。作为关门弟子,尽管师父对他情同父子,但木雕学习起来并不简单。行里流行一句话:“三年学徒,四年半作。”也就是说七年下来,还只能算半个师傅。在学艺的前半年里,张参忠需要学习握刀、磨刀、推刀等基本功,边学边推,边推边磨。木雕雕刻的刀具种类繁多,粗分也有几十种,不同刀具的握法不同,磨起来更是不易。开始学时,师父连刀都不让他摸,担心将刚刚磨好的刀具弄钝。学会了握刀和磨刀,师父丢过来一把平刀和一块没用的木头,让他将木头推至完全平整,推刀可以训练手劲,懂得如何将劲用到手上,此外也可熟悉木头的纹理和刀法。

“基本功学好,手才会变稳,才会让你学下面的东西。”尽管上学时吊儿郎当,一旦做起自己喜欢的事情,张参忠却很投入。白天跟在师父后面干活,晚上自学画画,很少出门玩。睡觉时师父还会给他讲其中的道理,白天哪里干得不对,应该怎样做。

张参忠的白酸枝木刻作品《红楼梦·元春省亲》局部

如此学了两年,农村闹起了“四清”运动,沈昌荣被要求不得再带徒弟,否则便停发退休工资。为了不影响师父,张参忠主动要求回家,可停顿了一个多月依然想学,父亲便把师父请到家中教他。一年之后,师父去世,学艺三年的张参忠一般东西都会做了,便和师兄两人,开始所谓的半作生涯。

几年之间,张参忠来往于东阳的三四十个木雕厂,已经可以独立承接一些活干。1970年,张参忠在家乡创办东阳虎鹿木雕厂,并担任厂长。这个社办企业起初只有五六个人,最多时发展到30多人。当时厂里的活,一方面来自东阳木雕厂干不完而分配下来的话,另一部分则来自县里“手工业联社”的分配,此外还有一些私人送来的散活。“手工业联社”是一个专为木雕厂服务的政府组织,从外面接到活后负责分配给大家。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小的木雕厂要定期去县里开会,根据自身规模大小,被分配以相应的活,完工后再交到县里统一验收。

张参忠在虎鹿木雕厂整整当了10年厂长。由于负责全厂的设计图纸和质量把关,他继续自学工笔画,临摹别人的画作,为此后的木雕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他至今记得在师父去世时,还曾为他画过一幅素描像,绘画对他来说似乎更多是靠聪明。木雕技艺也在提升,但手艺是没底的,碰到自己没做过的东西,他仍要不断向前辈艺人请教。此时的张参忠,已经从事木雕16年,他还没意识到,在合肥有件更重要的事情在等待着他。

从东阳到庐州

合肥旧称庐州,自古人文荟萃。与历史久远、声名在外的徽州木雕相比,庐州木雕以构图谨严、造型写实,同样自成一家。只是在“文革”之后,庐州木雕日渐凋零,再也没有恢复起来。改革开放后,受文化复兴与旅游开放的时风所及,市政府大举投资合肥工艺美术厂,将其建成一座堪称对外开放窗口的花园式工厂。150多人的工艺美术厂里,设有竹雕、发绣、湘绣、机绣、火笔画、国画、戏服诸多艺术工种,庐州木雕正是其中有待恢复的一个门类。

在偶然的机缘下,合肥工艺美术厂联系上了张参忠。带着《七仙女下凡》、《寿星》、《三打白骨精》三幅木雕作品,经过短暂的试用,张参忠担任木雕车间主任,同时他举家搬迁,正式在合肥安家。

泥塑鉴真像。曾作为圆雕木刻的造型参考

上、下图:深浮雕与镂空雕结合的雕刻手法产生多层次效果

虽然有深厚的木雕基础,要真正恢复庐州木雕,除了鉴赏吸收传统徽派木雕的特点,对张参忠来说,意味着还要学习更多的东西。在20世纪80年代浓厚的学习风气中,各地都开设了不少艺术学习班。浙江美院雕塑系的毕业生郭端本,当时在合肥群众艺术馆开设了一个雕塑学习班。1981~1982年,张参忠在那里学习了雕塑,增强了自己的立体造型能力。在参忠木雕厂的展厅里,至今还存放着一个鉴真和尚的泥塑,是张参忠为完成一个日本客户的订单,为木雕成品所做的泥塑参考。

“我从事木雕这么多年,发现要做好木雕,一定要多看别人做得好的东西,学习和传承传统的东西,然后不断创新。”事实上,张参忠所恢复的庐州木雕,已然不是完全传统的东西,更像是东阳木雕与徽州木雕的一种融合与新变。

东阳木雕与徽州木雕各有所长,前者讲求精雕细刻,构图丰满,层次丰富,后者则比较古朴,造型以平面居多。说话间,张参忠翻检出一块古色古香的徽州木雕作品,让我们感受其艺术特点。“你可以用手摸一下,徽州木雕的造型基本在一个平面上,东阳木雕则有高有低,层次比较多。”

融变之后的庐州木雕,不但精雕细刻,而且造型写实、层次感强。此外,张参忠学习国画的构图特点,使作品构图看起来疏密有致,远近大小各有对比,线条流畅,富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在合肥工艺美术厂,张参忠带领着十来个艺人,主要做一些旅游产品,兜售给前来参观的外国人。在他取出的一沓照片中,有一幅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八仙过海》,作品中人物衣袂飞舞,呼之欲出。另一幅《麻姑献寿》,也是他在那一时期的代表作。1989年,张参忠带着这幅作品,随安徽艺术代表团到日本久留米参展交流,第一次把庐州木雕带出国门。

“劳动态度也好,当时都是拼命干。”除了白天在工厂干活,张参忠有时晚上也会在家干点私活,订单来自台湾的一个亲戚。他加班加点雕刻圆雕佛像,还在读小学的小儿子张海峰看到父亲干活,也跟着摆弄刀具。

1996年,张参忠从工艺美术厂退休,同年,厂子也以1900万元的价格出售,不久,一栋银行大楼出现在原厂位置。当年手下的木雕艺人流云飞散,遗憾之余,张参忠开办了自己的参忠木雕厂,一面将过去的徒弟聚集起来,利用原有渠道生产销售,一面也腾出手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艺术品创作。

商品与艺术品

走进参忠木雕厂的展厅,最吸引人的正是那件《元春省亲》。这幅高2.4米、长3米、宽1.2米的巨幅作品上,活动着远近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90多个人物。作品左侧,贾母身边环绕着一群少女,佩戴齐整的宝玉正要迎上前去,旁边稍作留白的地方是开路的太监,居中的一组人物是以元春为中心的省亲队伍,手执乐器财物,不一而足。在上方稍远的亭台楼榭中,不少小人探首观望。仔细观看点缀周围的苍松,枝丫上仿佛虫蛀风蚀的小洞清晰可现。为使作品富有流动的美感,张参忠将作品主体部分设计为竹简形状。由700多斤红木做成的底座上,则漂浮着浅浮雕刻制的朵朵祥云,烘托出梦境般的主题。

《元春省亲》的设计思路,1996年便在张参忠的脑海中形成了,由于之前就做过《红楼梦》题材的作品,他一直希望能以更大的场景与构图加以体现。

木雕的第一道工序是构思与画样。《红楼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题材,确保了作品的影响度。选择“元春省亲”的段落,因为它看起来喜庆吉祥,众多人物与宏大场景,也激起了张参忠创作的欲望。在构图上,张参忠将国画与木雕结合在一起。“我把里面的人物布局安排成一个大曲线,这样就有了流动感,如果大家像开大会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就没有那种感觉。”此外,疏密关系也很关键,人物不能重叠,需要穿插设计得当。更细的地方,要考虑到作品中园林建筑、人物服饰、脸上表情所想展现的富贵喜庆之气。

在诸多小的分解画样之后,张参忠创作了一幅与作品等大的画样,用复写纸将其印到木板上。在接下来的毛坯刻制环节,层次设计尤为重要。《元春省亲》的层次多达七层,更涉及线刻、半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几乎所有木雕雕刻手法。张参忠对照作品,为我们讲解半雕与浅浮雕的区分:“浅浮雕的整个图案是鼓出来的,而半雕则是抠掉里面的木头,外面是平的。”

这幅作品从2006年开始雕刻,前后做了三年,费力惊人,“光一个人物的发丝和发髻,就得雕刻一天”。正是凭借《元春省亲》、《和谐图》等三幅作品,张参忠在2012年被评为第二届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随后,他以庐州木雕的传承人,入选安徽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某种程度上,张参忠能抽出更多的精力搞艺术创作,得力于小儿子张海峰对木雕厂业务的打理。张参忠的三个孩子都从事与木雕有关的行业,大儿子开办红木家具厂,女儿在旅游品商店销售木雕产品,小儿子则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专心于木雕厂的拓展。

高中毕业后,张海峰去新加坡铸币公司工作了5年,在那里,他利用之前在木雕与绘画方面的基础,一面学习钱币铸造所需用到的浅浮雕技艺,一面学习了包括AutoCAD、Photoshop、Coredraw等电脑制图软件。

2000年底,张海峰决定回家帮父亲打理木雕厂的生意。他很快将电脑制图引入到木雕设计中,2008年之后,随着业务扩展的需要,又购买了几十万元的机器,用于一般商品的制作与艺术品木雕的粗加工。机械加工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什么概念呢?一台机器如果24小时开的话,差不多可以抵10~15个人”。张海峰介绍,木雕厂的工人也因此从高峰时的六七十人下降到十几人。

尽管可以基本满足多数普通商品的需求,也能为艺术品木雕的制作节省20%~30%的人工,但张海峰明白,机器所能做的只是提高效率,对作品的精美程度没有任何帮助,父亲的技艺才是木雕厂长远生存的根本所在。

事实上,尽管拥有高超的木雕技艺,张参忠开始也只是抱着赚钱的朴素念头,在国家日益重视民间工艺的背景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品创作,一面为木雕厂打响品牌,一面也为庐州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一些东西。

目前,参忠木雕厂的产品市场主要面向园林建筑装饰、酒店宾馆壁挂、旅游品以及少量的艺术藏品。在张海峰看来,木雕的市场并不小,主要看如何挖掘,尤其是艺术品市场,虽然喜欢者众多,购买者却寥寥。

采访结束后,我们在安徽省博物馆又看到了不少徽州木雕的展品。那些从门楼梁栋上拆下来的木雕,历经几百年的风尘,依然精美生动。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张参忠和他的木雕厂,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庐州木雕的真正恢复,更取决于商品与艺术品之间交错互补的微妙平衡。

猜你喜欢

东阳木雕
古韵东阳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莆田东阳:两朝“进士村”的前世今生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郑胜宁的木雕心语
潮州木雕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