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挽救客家方言式微的几点思考
2015-11-06麦剑芬
摘 要:本文分析了客家方言的价值和生态现状,指出方言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深刻变革,保护客家方言文化遗产必须走现代化之路,立足于生态语言学,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发掘方言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客家方言 危机 价值 现代化
一、客家方言的价值和危机
(一)客家方言的当代价值
语言是文明的活化石,是开启文明大门的钥匙。方言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方言的一大形成条件是时空相对隔绝停滞,这样各族群内的交际习惯等民俗得以积累和沉淀下来,形成自有其精妙之处的一方之言。反向观之,一些地域文化遗产必须通过方言才能得以传承。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客家山歌为例,它既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又有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遗风,更博采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曲调和歌词内容都相当丰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只能用客家方言吟唱,才能得到精确的表达和充分的理解。如果只保留它的音乐旋律和歌词内容的理性义,而翻译成普通话的填词,必将韵味大失,成为无源死水。作为一种歌曲艺术形式的表达如此,作为受众也只有掌握方言才能领略其精妙之处。这跟粤剧、昆曲等其他方言承载的民间艺术的传承是一样的。一言以蔽之,随着一种语言的湮灭,一种文明也将被冰封。
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看,方言是整个语言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源头活水,它丰富了共同语的语言成分,创造生机勃勃、和谐共生的语言生态。现代共同语中已有相当多的来源于各地的词汇,并还会通过交际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源源不断地吸收。这种方言对共同语的反作用已经和谐得让非方言区和非专业的人士只有在查询词典时才意识到词汇来源。
方言在政治上的维稳作用和对社会的建设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它能增进一个族群和言语社团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能够传达出共同语所不能传达的乡音、乡情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客家方言里更是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代表性谚语。这种通过地域方言传递维系的深情使得客家族群成为对家乡捐资助建最踊跃的族群之一。个体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平衡视野思维的拓展变化和家乡的烙印之间的关系,族群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并因势利导,是一个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等领域必须跨学科研究关注的命题。
(二)客家方言危机
客家方言广泛使用于粤东、闽西、赣南、台湾等中国南方地区,还有马来西亚等一些海外华人社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口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频次越来越高,跨地区的求学、求职、联姻等越来越多,地方性的语言文化很容易受到语言交流的现实功利性要求的冲击,方言的纯洁性和稳定性逐渐受到影响。《中国青年报》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5.9%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存在着主动放弃或被动放弃说方言的年轻人,37.1%的受访者认为身边能说地道方言的人已经不多且还在呈递减趋势。[1]客家方言也不例外,虽然客家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但客家方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现实里的应用却日渐式微。特别是走出家门家乡的年轻一代,在很多交际场合不会再使用家乡话,有限的使用也大多是日常习用的交际用语,而客家方言里的瑰宝——俗语则鲜少被提及和强化。郑州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崔灿在考察地处四川陕南深山中的客家话保留得相对完整的“罗家湾客家村”时,发现基本上只有60多岁以上的老人才说客家话,一部分常用的客家用词已经与当地的强势方言商州话非常接近。所以有学者感叹在客家方言的使用和保存上,“现代的罗家湾是最后的罗家湾”。另一方面,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语言选择往往也是时代化的洋化的标准,很多年轻夫妇宁可跟孩子说国语和英语,也不会说家乡方言,认为如此既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配合了学校的教育。客家话使用人群的减少已是既成事实。长此以往,将会出现客家文化孤岛,方言所承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必处于逐渐消亡、萎缩的状态。
二、客家方言危机的根本原因及对策措施
(一)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深刻变革是方言危机的根本原因
一些人把方言的衰落归咎于普通话和外语的推广,这是一种偏情绪化的简单片面的归因,是不可取的。方言形成的条件之一是天时地利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客家先民往南迁徙后,居住在地貌上封闭阻塞的山地,再加上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意识,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使客家方言形成了高纯度的独立的系统,并得以固化和稳定下来,成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个方言地域的经济和文化长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使住民不能安其居乐其业,纷纷外出谋生求学求职,该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将更加难以为继,于是支撑该方言的文化背景会更加不足,如此恶性循环,方言面貌就会变得斑驳芜杂,日渐式微也就在所难免了。客家方言聚居地的粤东、闽西、赣南等地因为交通不发达的地理经济环境所限,迄今属于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保护客家方言这个优秀文化遗产,对这些客家聚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同步乃至先行。
(二)方言的现代化之路
1.在国家层面上的措施。有着巨大价值的方言文化遗产的流失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鉴于情况的严重性和保护的紧迫性,应该站到国家语言文化政策的高度,由政府相关部门介入,来认识和保护方言。
(1)加大“保护方言土语”的语言政策的全方位宣传。在思想意识层面上正本清源,树立“语言多样性”的语言生态观,认识方言的重大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真正把方言的传承和保护重视起来。保护方言土语的宣传规模和力度一直不够,使得大部分人心中“保土”意识薄弱,甚至将其跟“推普”对立起来。其实“保土”和“推普”作为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同的国家特定的语言文字政策,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二者并不矛盾,而且是可以和谐共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用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构建生机勃发、兼容并蓄的语言生态,构造适应现代文明的多元的语言文化环境。但目前确实有宣传“推普”一边倒的政策惯性。其实“保土”和“推普”犹如车辆的前后轮,应该同时启动,齐抓共管。
(2)在科研层面上,作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的研究任务布局和科研方向导引。这样能使有组织的系统的研究整理工作取代目前自发零散的个别研究整理行为。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运用文化学、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透视其中所折射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在粤东、闽西、赣南等客家聚居地建立“方言生态保护区”,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这些地方目前大多也已开发了民俗特色旅游产业,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引擎。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把“方言保护”的理念灌注到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中,实现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导引驱动。在尽可能维持保护区域的原始文化生态的同时,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文化宣传支持,通过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引擎盘活地方经济,使区内的社会经济同步得到长足的发展,改变其落后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使区域内族群安居乐业,而非出现劳动力流失,人口外徙的尴尬状况,这会直接影响方言的存续。
2.在具体执行层面上的措施。相关的学者、研究人员和文艺工作者要注意调整观念,跟现代化的理念、方法和艺术形式对接,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这才能真正发掘方言的当代价值,使语言之树葆有鲜活长久的生命力。
(1)科学厘定,分层保护;明确研究对象和保护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客家方言是汉语的一个分支,在这个方言内部,日常的交际用语尚未淡出人们的视野,使用频次相对没那么高的俗语则是遭受方言危机的重灾区。俗语是熟语的一种,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等。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凝练,含义隽永,内涵深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一种语言中最鲜活的元素,浓缩着五光十色的地方生活和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相比于一般的日常交际用语更能折射出地域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精髓,是语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方言俗语”跟“汉民族通用俗语”有一个交集,为了能使方言保护工作把握重点和提高效率,有必要把两者进行有效区分,将“方言俗语”从“汉民族通用俗语”中剥离。客家俗语浓缩着客家地域文化,包含着客家人世代的生活经验和祖宗遗训。比方说,从“有状元学生,无状元先生”“茅簝出状元”“唔读书,瞎眼珠”等寥寥几个客家民谚即可管窥客家族群纵在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中仍然重视家庭的言传身教和学校教育成才的师道意识、重教传统。客家方言还被誉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因为特别是在俗语中保留了很多中古的典雅用字,能帮助语言研究者寻根溯源考究中古的词汇、音韵等语言面貌,有着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所以对客家方言中俗语的保护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而在客家俗语中,目前对谚语的整理研究数量最多,惯用语、口头成语和歇后语的收集整理、分析保存工作则相对缺乏。所以在保护客家方言的工作中,非常有必要确立对客家俗语的保护重点,以及树立对俗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保护意识,实行一种科学厘定保护对象的内涵和外延下的分层保护。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内涵与现代接轨。在宝贵的方言文化遗产中,固然有不少的文化精髓,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积累的生活经验、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是有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以偏概全的,又或因缺乏科学文化而以感性代替理性的,还有一些封建残余。如“有男穷不久,无男久久穷”“养儿防老”“男人讲话将军口,女人讲话是非多”这些客家俗谚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必须摒弃。“拳头向外打,手指向内弯”也体现了小农各自为政的狭隘观念。这些是必须要抛弃的跟现代脱轨的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从本质上使客家方言遗产葆有时代价值和长久的生命力,摆脱苍白的语言化石和标本的命运。
(3)在准确把握好定位的前提下,依托现代艺术形式乃至商业力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宣传。这样可以打造受众喜闻乐见的有地方特色的“活语言”。如在大众传媒中开播健康向上又活泼生动的方言栏目,开发方言趣味和票房相得益彰的影视剧,把特色方言喜剧、小品、歌曲搬上文艺表演的舞台等。虽然或多或少会打上商业的印记,但只要把握得当,是可以将方言打造成富有生命力的现代化的新形象,提升方言的地位和接受度,挽救方言式微的颓势的。
(4)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客家方言,创建客家语料资源库。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语料库方法在语言研究的很多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客家方言语料库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系统部署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通过细致而又艰苦卓绝的田野调查和深入访谈,准确全面地搜集语料资源,把握语言事实。经过科学系统的选材、标注和编排,便能够记录和反映客家方言的实际使用情况。电子形式保存便捷而恒久,使用检索便利,对于挽救遭遇消颓危机的客家方言不失为一个适切的办法。
注释:
[1]向楠:《95.9%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2日。
参考文献:
[1]范俊军.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 2005,(6).
[2]王春玲.四川客家方言与文化传承现状调查——以四川仪陇县客家族群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5,(4).
[3]阮文康,罗文青.语言死亡:语言的安全与不安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黄小琴,刘开源.传播娱乐化环境下的客家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11).
[5]文静.论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保存和利用[J].前沿,2010,(24).
[6]闪兰靖.人亡歌息 人去艺绝——兰州太平歌现状分析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1,(2).
[7]张伟静.从方言“本色”特征流失的角度看方言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14,(4).
[8]张先亮,王敏.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节目与语言和谐建设——以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3,(9).
[9]范俊军.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学术研究,2013,(2).
[10]付欣晴.论保护和开发非主流语言文化——方言影视作品热引发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13,(1).
[11]耿延宏,朱玲.河北省语言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J].河北学刊,2012,(6).
[12]陈燕玲.闽南方言文化传承的问题与对策——以泉州青少年方言认知与习得为例[J].东南学术,2012,(6).
(麦剑芬 广东梅州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51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