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015-11-05陈潮江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课程标准素质

陈潮江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不仅要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小学科学;培养;综合素质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不能被丢弃,它将伴随你的终生。”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科学课程标准(3-6)》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科学课所涉及的知识广、内容抽象、范围宽,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在愉快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3-6)》指出:“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小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只要教师能稍加引导就能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既而转化积极学习行为。儿童心理学也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选择取学生熟悉的情境,创设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生活中的静电》一课,创设了这一样一个情境:在吹塑纸写了一个“电”字,并让学生不用浆糊或胶水帮忙把它粘到黑板上?好几个学生自告奋勇,怎么也无法把它粘到黑板上。正在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时,我接过吹塑纸,趁学生不注意,在身上的毛衣上摩擦了几下,一下子就把这个“电”字粘到了黑板上,同学们非常惊讶百思不得其解。我说:“老师为什么能不用浆糊或胶水就把这张吹塑纸粘到了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学生一下子奋起来,齐声说“想!”。就这样,学生带着愉快、好奇的心情参与学习,使本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在科学教学中,努力创设愉悦的情境,较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二、在预习教材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今教改革的时代,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热点。让学生预习教材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一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不仅能让学生提前做好学习准备,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在现行的科学教材中,除了“科学概念”是完整呈现外,还有大部分内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对一些较深奥的问题,能够通过在课外查找电脑、查找资料、咨询老师或家长等方式方法给予解决。例如,在教学《动物的卵》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鸡蛋为什么捏不破”“小鸡孵化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鸡蛋各部分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这样既能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观察能力则是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之一。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现行的科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因种种原因只能是教师做演示,而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应是观察,记录,此时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好的时机。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先用三个同体积的杯子,分别装入水、木头(杯状)、橡皮泥(杯状),然后分别将它们放在天平上称,结果可以看出木头比水轻,而橡皮泥比水重,把木与橡皮泥放入水中会出现一沉一浮现象,这样,就可以形象直观地说明浮与沉的初步原因:比水重的物体沉下去,反之浮起来。接着启发: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它们的浮沉现象呢?在学生猜想后,教师边操作边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后,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现象。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轮船会浮、会载人运货的原因,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揭示了自然现象的秘密,让学生在学习观察过程中理解掌握科学知识。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验,而这些实验大多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通过实验,既能达到探究科学知识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做到如下几点:1.严格实验操作过程。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一定要清清楚楚。2.操作方法得当。如不明物体不能用嘴尝;闻气味时,不能直接将鼻子靠近瓶口,而是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3.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对于实验过程,所观察到的现象,要及时做好记录,或填写好记录单。4.整理实验器材。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将实验用品,器材进行归类整理,有序摆放。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教师要在每次实验中加强指导,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五、在归纳规律、结论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的语言的准确和精练,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课离不开实验后及观察后学生之间的交流,或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能否准确表达,则涉及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让学生有说的积极性;二是要给学生创造“说话”机会,学生才会在说中不断丰富语言,形式上可采用自言自语,同桌互相说,小组轮流说,全班交流说等形式。如,在上《动物的卵》一课时,学生在观察多种动物的卵图片后,要求同桌进行交流,每个同学都必须回答:你发现了什么异同点?在对鸡蛋外壳、内部的分组观察实验过程中,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进行交流:我发现了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等等。只要教师在课堂中能给学生足够说的时间和空间,就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且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优势,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培养各方面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课程标准素质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小小主持人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