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区域探究性教学探析

2015-11-05梁会成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非洲探究过程

梁会成

[摘 要]

课堂应是学生生成新知、构建知识、发展智能的“学场”,探究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成长的“高地”,教师对探究学习的定位也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探究过程即知识生成过程、思维成长过程。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地图教学和问题的导入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

区域地理;探究性教学;探析

一、教学课例介绍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研讨会上,两位教师共同执教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非洲》一节课。本节教材主要涉及非洲位置、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非洲物产丰饶等内容。

第一位教师的整体设计:在讲述高原为主的地形时,教师出示非洲的地形图,并设计相关若干问题,让学生读图查找并解答教师出示的问题。例如,让学生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及其分布位置,并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海拔高度和地势的起伏状况,最后总结非洲以高原地形为主。同样,在讲述非洲的气候时出示非洲一月和七月气温分布图、非洲气候分布图,并出示有关气候的几个问题,最后总结非洲的气候特点。而第二位教师在简单地介绍非洲的位置后,直接出示问题:有人把非洲称为“高原大陆”“热带大陆”“富饶大陆”“贫穷大陆”,你能用书中的材料来证明这些说法吗?先自学,后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分析最有说服力。

课后研讨时,多数教师聚焦在哪一种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探究知识等几方面。

二、教学设计特点分析

(一)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特点

1.融合教材,利用地图导学

教师通过梳理教材内容,并充分利用地图这一地理第二语言,让学生读图、识图,实现地图到相关地理信息的转化。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地图查找相关材料、研究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结论,包括非洲地形分布图中的地形区、气候图中的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非洲的部位、非洲主要的矿产和农产等。

2.呈现问题,提供方法指导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学习目标转化成一个个问题。问题的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的类型、学习的容量、学习的顺序。教师通过问题设计,用一些指示性的文字来引导学生学习。如:读非洲地形分布图,找出主要的高原、盆地、山脉等地形区,根据陆高与海深对照表,查看非洲的地势特点。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明了。

3.注重因果,强调概括能力

地理学科有区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区域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讲述的侧重点也不同。地理学科还有综合性的特点,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学生已经学过了区域地理中亚洲部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的认知,会提取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概括出来。如:通过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能概括出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通过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可以概括出非洲以热带气候为主;通过非洲丰富的矿产和农产,可以得知其富饶。

(二)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特点

1.明确目标,激发内在动机

教师首先告知学生学习目标以及非洲有“高原大陆”“热带大陆”“富饶大陆”“贫穷大陆”等说法。教师用“你能通过哪些途径来证明这些说法”“看谁的理由更充分”等竞争性和引导性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好奇心,产生挑战自我能力和他人观点的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自主探究,体验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在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出一种开放的、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参与知识产生和获得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如运用查找教材中地形图、气候图,阅读教材中叙述性的文字材料,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区域地理的经验,使这些旧知和新知联系起来,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对非洲这一部分新知识探究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体验的过程。

3.整合资源,强调信息收集

从发现学习法的观点看来:人对记忆不单是储存信息,更重要是提取信息。学生在学习中储存信息的同时,还必须有在外来的一些帮助下就学习材料进行组织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并发现事物的特征。学生通过读相关的地图、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提取出能证明非洲相应说法的信息,如地形地势、气温的分布、非洲的矿产资源、非洲的殖民历史等。学生学习通过整合学习资源和收集信息来推动,学习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师都能把握地理教学特点,利用地图教学,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也都符合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三、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定位

课堂应是学生生成新知、构建知识、发展智能的“学场”,探究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成长的“高地”,教师对探究学习的定位也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上。

(一)探究过程即知识生成过程

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易出现预设太多、生成太少的情况,有的教师设计过于肤浅,过于追求学生活动时的热闹场景。学生往往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习,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一个所谓“标准”的知识。学生稍遇困惑也是教师设计好的陷阱,这样的课堂进行起来如行云流水,但往往不会出现意外的惊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以及绘制简易地图,获得阅读和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就能增强从相关学习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及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地理景观图片进行观察,进一步理解不同地区特有的地理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预设的学习目标和生成目标的结合。教师必须把握教学时机,利用教学媒体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预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关键和重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底线,在坚守这一底线的同时,让学生的思考紧随着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科学地解决问题,要避免学生盲目的、随意的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能力拔高的过程。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存在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样教学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二)探究过程即思维成长过程

在教学中强调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提供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探究源”,真正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

在地理教学中,要通过观察和审美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发达的智慧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观察力。”学生要能用眼、用手、用脑来观察地理事物,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持久能力和有效方法。比如,地图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读图,能分析地图提供的信息,会画简易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地理教材中有丰富的地理图像,有能给学生美感的冲击和心灵的渲染。因此,在学生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不只引领学生如何做,还要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做,边做边想;在地理教学中,除依靠教师指示性的要求外,还要靠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在讲述非洲地形时,在学生了解主要地形区和查看陆高与海深对照表的同时,会分析出非洲的地势特点。通过观察非洲的纬度位置,分析非洲以热带气候为主,再对比非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概括出非洲气候炎热的特点。这些综合的分析和比较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后总结概括出来的。

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有时稍纵即逝。教师要在教学中相机而动,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炎热的赤道地区,为什么山顶上却终年白雪皑皑?非洲矿产和农产非常富饶,为什么还那么贫穷?通过抛出这样的看似带有矛盾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进行质疑,一瞬间激发他们的灵感思维。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学生的知识和情感的发展。在教学中需要大胆尝试第三种甚至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非洲探究过程
An Uncommon Trip
设问引导探究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