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几点见解

2015-11-05朱士光

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世界史非线性历史文化

朱士光

摘 要:对丝绸之路的发现和文化内涵的解析,尤其对丝绸路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先行之举。丝绸之路的跨国性、历时性及文化多样性,彰显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应,坚持世界史观与全局性、比较论证的观点,是推进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当前丝绸之路研究热潮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一带一路;世界史;非线性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4-0001-04

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位于西亚波斯湾西南岸的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上首个跨国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以下简称“丝绸之路”)被顺利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它与同日也被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另一申报项目——中国大运河,都属于线性文化遗产[2]。后者虽长达1 011公里,但均在中国境内[3];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一度曾东展至河南省洛阳市),但在穿过甘肃省河西走廊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天山南北地区后,即越过国境,进入中亚,之后又延伸至南亚印度河流域、西亚、北非与欧洲,是横跨亚洲、非洲与欧洲广大区域的一条陆上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路线[4]。这条极为重要的联结东、西方多个国家的陆上交通路线,早在史前之新石器时代就已为先民们所开通。在中国,到西汉武帝(前140~前87)建元三年(前138)与元狩四年(前119)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①,遂使之成为双方主导的中国中原王朝与西方诸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大道。之后,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在其名著《中国》(又译为《中国亲程旅行记》,或《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第一卷中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丝绸之路”一名形象生动又切合史实,所以一经提出便得到中外学界与政界、商界的广泛认同,纷纷采用。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不断对其路程与内容加以扩充。如关于丝绸之路西方的终点,20世纪20年代德国历史学家阿尔伯特·赫尔曼就在他写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绸路》与《从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等著作中,即将该路的西端由中亚内陆地区向西延伸到西亚濒临地中海的叙利亚,进而到达南欧亚平宁半岛上的罗马。甚至还有学者将丝绸之路之两端分别延展到太平洋岸与大西洋岸[5]。由此可见这条大道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之大,影响之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于2013年9月、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后,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列为中国之重大战略,还得到国外许多相关国家的纷起呼应,一时间,从国内到国外,从政府到民间,包括从事国际关系、军事战略、经济贸易、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以及环境科学等人文社会学界均对建设“一带一路”这一涉及全球的发展战略表示关切并开展研究,发表了不少观点与建议。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颇感疑虑的看法。为切实推进“丝绸之路”之学术研究,并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作出具体贡献,现根据近来对相关问题的学习与思考,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问题陈述一些个人见解。

一、当前注重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意义与作用

前已述及,丝绸之路历经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迄于当今的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涉及亚洲、非洲、欧洲整个旧大陆广阔地域,包容多个国家、地区与民族,历史演变曲折复杂,而各地区与民族、国家之文化又多种多样、丰富深厚。尽管在中国自公元前后之西汉、东汉时之大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在他们撰写的史学名著《史记》之《大宛列传》及《汉书》之《西域传》开始对之有所记载,之后在相关的史籍与诗文中对其记述更不绝如缕;在国外,恰如李希霍芬在其名著《中国》中论及“丝绸之路”时引述的公元1世纪无名氏撰写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中曾描述的公元前后中国与印度以及中亚地区的巴克特里亚,即大夏间的交通、贸易状况。自那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使者、商人也不断风尘仆仆地来往于丝绸之路上。其中最著名的是13世纪后半叶,即中国元代初年沿丝绸之路东行来华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他所著的《寰宇记》,也即后世通称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丝绸之路与他所到达的元代帝国相关地区之自然状况、风俗民情、宗教运动,特别是经济与商贸状况作了翔实精彩的记载。尽管如此,面对丝绸之路历时长近万年,地域广达数千万平方公里这一庞然大物,对于其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揭示、研究与论述都是十分不足的。当下,在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带一路”又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对丝绸之路之历史文化加强研究,尤显重要与紧迫。

(一)这是强固对丝绸之路这一重大历史事实认识的根本之举

前已述及,尽管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学名著《史记》之《大宛列传》记载了“张骞凿空”的史迹后,中外学界对这条连接中国中原王朝与中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的交通贸易大道就屡有记述与研究,但迄今仍有学界中人提出种种质疑。如以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之路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如还认为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给出“丝绸之路”命名前,中国人缺乏自觉性,也缺乏主动性,而此后又滥用“丝绸之路”的名称[6]。诸如此类的辩难言词还有一些。这就表明,对丝绸之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中国人对丝绸之路究竟有无贡献以及有何贡献等基本史实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拿出更为翔实可信的史料与研究成果来强固学界与民众对丝绸之路这一重大历史事实的认识。

(二)这是激活丝绸之路内在生命力,并使之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必要之举

大凡言之,丝绸之路这一在世界上已存在了数千年,迄今仍鲜活地呈现于世人面前的历史综合体,如果路网是其血脉,它所涉及的区域或国家是其肌体,路网上往来输送的名贵货物以及政治、科技、宗教等讯息是其血液,那么蕴涵于它们之中的文化则是其灵魂,是其得以长期延续下来的内在生命力。所以,唯有在进一步全面而又精当地揭示出它的形成与发展的史实的基础上,深刻、精准地剖析出上述种种史实的廪赋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激活这一内在生命力;并使当代学人与政治、经济、科技各界有识之士,为其培养新内涵,并使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蓬勃生机,继续发挥它推进世界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

(三)这是推进当前“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稳健实施的有效之举

如前所述,近年来自中国将“一带一路”确立为重大发展战略,并将之推向世界时,一方面不少相关国家群起响应;另一方面,也出现不少疑虑。这除了前已述及的国内有学者质疑丝绸之路并非中国人兴建推行的以外;国外也出现了一些误读。如有人将之解读为是中国的“西进战略”[7],还有人将之称为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8];更有人竟将之说成是推行中国式的“天定命运”,为了谋求“海上霸权”,甚至是推进“新殖民主义”[9]。为了破除上述种种误读与偏见,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除了一方面发挥政治智慧,正面宣示中国政府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本着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原则,加速与各国的经贸、政治与文化往来,增强互信互利的友好关系,共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意图之外;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对“一带一路”之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充分展示华夏先民数千年来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友好往来互济互利的优良传统以及共同推进了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史实,来映证中国政府的诚意,从而为稳健有序地推进这一重大战略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有鉴于此,笔者很同意兰州大学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专家郑炳林教授提出的“文化先行”的建议。针对中国现在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但也有个别国家和地区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一现象时,郑炳林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建议实现文化先行,先从文化领域推进:“让更多的人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诚意。”[10]笔者也由此认为,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是当前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稳健实施的有效之举。

二、当前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应确立的几个新观点

为回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需要,也为在承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笔者认为应首先确立以下3个基本观点:

第一,全球史或世界史观点。鉴于以往国内学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大多着眼于国境内之内容,很少对国境外之相关内容着力开展研究。所以不仅多数成果均为国内之史实,而且其基本观点也都是立足于中国史,仅从中国历史发展角度说事。上述研究在当时来看是有价值的,值得肯定,但在今日来看,就显得太狭隘了。究其原因,当然主要还是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条跨国、跨洲的国际间大通道,要对其全貌有深入认识,需要从局部区域个别路段做起,但最终毕竟要对全路段加以整合,特别是要从世界史的观点来加以统揽提升,发掘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天加以发扬光大。所以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首先还应对国内部分继续开展研究,但应有关照世界史的眼光与胸怀,要跨出国门,对国境外的相关内容,或独自进行,或与所在国家、地区学者合作积极投入,以便推进对“丝绸之路”整体历史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

第二,区域性观点,也即非线性观点。以往不少人将陆上或海上之丝绸之路看作是跨国、跨地区的交通线路,具有显著的线性特点。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与“中国的大运河”同时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2014年6月23日《光明日报》与6月25日《中国文物报》分别在头版头条报道这一重大喜讯时,称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在之后的媒体宣传中也就着重介绍了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沿线之节点城镇及重要文物古迹遗址,这就更强化了其线性文化遗产的认识。然而通过不断深入的研讨,特别是国家确立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后,大家已经认识到,“一带一路”不仅具有带动“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开展的功能,还承担着构建国际性区域新合作格局[11],契合国家大战略的历史性重大任务[12]。因此有专家明确指出,“一带一路”这一富有战略意蕴的原则概念,重新划定了以沿线60多个发展中国家为优先范围的“朋友圈”[13]。还有学者形象地譬喻道:“一带一路”,实际上不是两条线,而是一张巨大的网张弛《“中国式全球战略”解析》,载《凤凰周刊》2015年第11期。。当然上述见解都是将“一带一路”看作是国家重大战略而作的解读。而作为落实国家这一重大发展战略而必须先行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很显然就不能局限于对其沿线重要节点的研究,而是应扩大到丝绸之路沿线区域这一广大的面上,也即一个广阔而又恰当的区域上。唯有这样才能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区域之历史文化研究。

第三,注重文化比较研究的观点。从前述可知,丝绸之路贯穿人类整个历史时期,涉及之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仅论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国家之某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即含有不同的表现;而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就是同一种文化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既有因历史时期的演变而造成的前后不同,也有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多种表象。因而我们在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时,在厘清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前提下,开展各类文化现象的研究时,要遵从世界史观点与区域性观点,还应遵从比较式的观点。面对丝绸之路所包容区域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既要将它们各自的内涵与特色研究清楚,还当将它们历史上前后时期因演变改造的不同与不同地区、国家因不同条件(包括自然与人文因素)所形成的差异揭示明白,再加以对照,探寻彼此的异同及其导致的原因,这样我们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就会更加丰富,也更深入,因而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应也会更为重大、更加彰显。

也正是在注重文化比较研究观点的指引下,我们可在深入研究了丝绸之路在历史时期各阶段之各地区或国家文化之主要内涵与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可顺势开展下述研究工作:各历史阶段各地区或国家间之文化交流的内容与方式;各历史阶段各地区或国家间文化之相互影响及其效应;当前各地区或国家间文化交流之新特点与新手段以及政府和民间应采取的回应措施、态度。

很显然,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必须秉持世界史观点与全局性观点,特别是文化比较观点方能做好。而其所研究成果,无疑对强固“丝绸之路”历史事实的认识,激活“丝绸之路”内在生命力、切实推进“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的稳健实施都是有着具体的学术价值与现实的社会效应。

三、结语

当前随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又加上中国政府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确定为重大战略决策,并公开推向世界之后,已引起相关国家政府与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及热议。可以肯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协力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过程中,对丝绸之路之学术研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之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显学,其规模与成果及其社会影响都大为超越历史时期。作为学界中的一员,而且又是长期生活与工作在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西安的历史地理学者,自当积极投身于正蓬勃兴起的新一轮丝绸之路研究热潮之中。作为前期的一个成果,先仅就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如何顺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先奉献几点个人见解。自认为有几分新意,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也敬请大家批评匡正。

参考文献:

[1] 李韵.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融会 反映中国人民高超智慧 “丝绸之路”“大运河”联袂入遗[N].光明日报,2014-06-23(1).

[2]佚名.大运河丝绸之路双入世遗名录[N].中国文物报,2014-06-25(1).

[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大运河[N].中国文物报,2014-06-25(3).

[4]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方文化交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6.

[6]张春海.中国主导丝路开辟有史为证——“一带一路”战略赋予古丝路全新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30(A02).

[7]陆航,张翼.“丝绸之路经济带”绘制亚欧经济新版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30(A02).

[8]张鑫,杨海泉.“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2-13(A07).

[9]黄日涵,丛培影.“一带一路”的外界误读与理性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5-13(B02).

[10]周龙,方莉,宋喜群.开放是丝路繁盛的基础——访丝路文化研究专家、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郑炳林[N].光明日报,2014-07-22(09).

[11]王金波.构建“一带一路”区域新合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7-01(A07).

[12]王海良.“一带一路” 契合国家大战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29(A04).

[13]张宇燕.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建设落实到实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5-27(B05).

猜你喜欢

世界史非线性历史文化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整合中西封建研究的开创性一步
电子节气门非线性控制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基于SolidWorksSimulation的O型圈锥面密封非线性分析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行驶状态估计
工业机器人铝合金大活塞铸造系统设计与研究
英文期刊《世界史研究》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
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