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拳击竞赛得分规则演变对摆拳技术的影响

2015-11-05康恩君那日苏龙跃玉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5年1期
关键词:犯规肌群部位

康恩君,那日苏,龙跃玉

(1.武警特种警察学院 教学科研部,北京 102211;2.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拳击部,广州 510650;3.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拳击竞赛得分规则演变对摆拳技术的影响

康恩君1,那日苏2,龙跃玉3

(1.武警特种警察学院 教学科研部,北京 102211;2.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拳击部,广州 510650;3.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拳击击打力点规则的演变,对摆拳在竞赛中的应用产生了较大影响。应对竞赛规则的调整,重点应把握摆拳的击打力点、运动轨迹,使技术动作更加贴近竞技比赛的需求。

摆拳技术;得点计分;击打力点;运动轨迹

拳击竞赛中有多种取胜方式,包括得分获胜、因对手受伤技术性击倒获胜、技术性击倒获胜、击倒获胜、对手被取消比赛资格获胜、对手未出场获胜。

从表1可见,比赛以得分获胜占据着取胜方式的绝对核心。也就是说,拳击比赛主要是通过评判员的现场评分判定双方拳手的比赛胜负。依据规则,得分拳的标准是以拳法的拳峰部位“清晰、有效”地击打到对手额部以下、腰带以上身体的正面和侧面。拳手训练的宗旨就是提高在竞赛规则要求下的得分能力。得分可以拆解成为:一是运用正确的拳法;二是击打到得分部位;三是清晰、有效地击打情景;四是准确地拳峰部位击打。随着国际拳联对“拳峰部位击打”得分标准的重大改革——取消了击打得分力点拳套上的白色标记,使得拳击竞赛更加凸显了激烈的程度。

表1 2013—2014年全国拳击比赛取胜方式统计 %

1  竞赛得分规则的演变对摆拳开掌犯规的影响

以往国际拳联在竞赛规则中对得分拳标准之一的拳峰部位规定,在拳套的拳峰部位用白色标出10 cm的得分击打部位,也就是说,竞赛中只能用白色标记部位击打到对手才能形成得分;否则,不仅被视为“开掌”击打的犯规动作(不予得分),而且还有可能因此被警告(对手得分)直至被取消比赛资格。此后,国际拳联对竞赛规则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拳套上拳峰部位的白色标记,进一步放宽了得分拳的拳峰击打标准。由此,给拳击竞赛技术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摆拳技术的实战应用,因为它被判开掌击打犯规的比例大幅降低。

表2中没有统计直拳、勾拳击打的开掌犯规,是因为它们的数值非常微小,可忽略不计。从表2可见,规则修改后平均每场次的摆拳开掌击打犯规下降了71.7%,抡摆式击打犯规下降了91.8%。这充分说明击打得分规则的演变,对摆拳技术的实战应用带来的巨大影响;对不规范的抡摆式拳法击打犯规,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还使因开掌犯规被判警告、取消比赛资格的情况下降了80%以上;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拳击竞赛的激烈程度,促进了拳击技术的健康发展。

表2 规则修改前后全国比赛平均每场被判罚开掌击打犯规统计 次

2 竞赛得分规则的演变对摆拳技术主要特征的影响

在拳击竞赛得分的判定上,随着击打力点标准的改革,对以摆拳为核心的击打技术特征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新的发展,势必影响对技术构成环节新的探索。

2.1对摆拳击打力点的影响

在规则修改前,摆拳击打得分要求摆拳击打力点到位瞬间,击打手臂须向上抬肘、向下扣腕,击打力点主要集中在食指、中指第一指节的拳峰部位。它最主要的外在表现是“抬肘与扣腕,并以拳套的白色标记接触被击打部位”,才能形成得分。由于该规范的摆拳击打,在击打过程中需要增加对肘部运动的中间过程、末梢腕部的再控制环节,使得摆拳的击打技术随控环节增多、变化较为复杂,促使击打难度增加;并由此导致在摆拳击打过程中腰侧肌群的收缩受到相应制约,因此,相对来说该方式击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击打的速度和击打的力度。

规则修改后,构成击打得分4个条件之一的击打力点的要求大幅度降低,只要基本形成拳峰击打就可以满足击打力点得分的标准。摆拳不再有细化的“抬肘、扣腕”等技术环节要求,明显减少了摆拳实现击打中所需要控制的运动环节,而且便于形成人体自然相向运动的本能,实现击打;该击打方式有利于人体腰侧肌群的参与,从而提高摆拳的击打速度。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该模式是围绕规则的演变对摆拳击打力点的重新认识,但绝不是无限制倡导非标准的拳峰击打,开掌击打仍然是竞赛规则所禁止的犯规动作之一。

2.2对摆拳击打运动轨迹的影响

在规则修改前,摆拳规范击打运动轨迹的主要特点是:击打的拳峰部位,从身体侧面向中轴方向随身体的拧转成弧线运动;在拳峰接近目标的瞬间,击打手臂的肘关节随着摆动“一边运动一边抬肘”,并在接触目标时形成向下扣腕等运动过程。由此揭示出,摆拳击打的运动轨迹不是处在同一平面上,它至少有2个以上的运动轴;使得在动作完成过程中实现击打运动的原动肌群、主动肌群是处于动态变化的。因此,该方式的摆拳击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力程序的连续性,不仅会对击打的速度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它增加了技术动作完成的复杂程度,对实现技术动作增加了不定性的难度。

在规则修改后,摆拳击打的运动轨迹,不再过多要求抬肘与扣腕。其运动轨迹最明显的演变是,击打沿同一平面摆动,而且降低了击打时对肘关节弯曲度的要求。在动作完成过程中,只需注重拳峰击打瞬间的硬度就能充分发挥摆拳击打的功效。由此揭示,该方式的摆拳击打近似于“抡摆式”击打,无需控制手臂运动的中间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腰大肌、腰方肌等腰侧肌群以及身体拧转的力量。需要指出的是,原摆拳击打技术同样是科学的、并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拳手应结合自身特点及赛场瞬息变换的情景,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技术打法。

3  竞赛得分规则的演变对摆拳技术应用的影响

竞技体育的发展都是在规则指导下进行,换句话说,没有规则,也就没有竞技体育。规则的演变是根据技术的发展、器材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景的发展等逐步建立的愈加完善的体系;因此,竞赛规则的演变是社会综合发展的需要。拳击竞赛规则进行的针对性改革,对拳击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击打得分力点的演变,即摆拳击打。通过比赛的统计数据,可以揭示它所带来的影响。

从表3可见,规则修改后摆拳击打的实战应用次数比例明显增加,而且得分大幅度提高。这充分说明规则修改对竞赛中摆拳的实际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摆拳击打随着规则的演变,还形成了诸多“变形”的有效摆拳击打。一是以改变肘关节击打角度的侧平勾拳;二是在侧闪身的同时实现摆击;三是以挫步的前后变化完成摆击;四是以非水平位运动轨迹的弧线进行摆击;五是以侧闪加变换运动轨迹的防反摆击;六是通过侧闪步配合攻防转换实施的摆击等。因此,规则修改后,摆拳技术在竞赛中的应用产生了很多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战术、技战术结合等层面的创新与发展。

表3 规则修改前后全国性比赛平均摆拳在每场比赛中的应用情况

4  竞赛得分规则的演变对摆拳技术训练的影响

竞赛得分规则的演变,引领了摆拳击打技术的创新发展,其最本质的演变来源于击打时原动肌、主动肌的变化。主要包括:作为对抗肌的胸大肌,其外缘上侧成为典型的主动肌;肩带部位的三角肌上部、前部更加凸显了实现动作中主动肌的作用;腰大肌、腰方肌甚至腹外斜肌都成为重要的技术动作原动肌等。它们几乎决定着摆拳击打时的速度和力度;再加上摆拳的其他变形击打,势必对摆拳技术训练产生一些新异变化。在此,仅探究摆拳技术的训练方法。

4.1摆拳击打的一般发力程序

拳法击打的一般发力程序,核心点均是“起于根、转于腰、催于肩、达于稍”4个环节。即:启动瞬间的支撑脚用力蹬地;力通过扣膝转胯,传导至腰部并拧转;借势带动躯干部位转体、催肩,并带动手臂击打;力点达于拳峰部位。

上述的击打技术动作要领,符合拳法技术构成的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是拳法击打应该遵循的科学规律。但是,随着竞赛应用的实际需要以及创新技术的发展,摆拳击打应在基本遵循该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解决非完整的4个环节发力程序,即,应注重发力动作结构关键的中间环节,也就是突出腰侧肌群的拧转力。因为竞赛中摆拳除了练就规范的击打外,还应熟练掌握适应竞赛需求的“变形”方式击打,如侧闪身、前后挫步、变形弧线、配合步法等瞬间的摆拳击打。这些击打方式主要揭示拳手在运动中双方攻防不断变化的状态下,实现有效击打。其根本点就是击打瞬间以腰部启动为发力的第一环节。训练中,可以采取在近似失去身体重心的情况下实现击打;可以采取先上步或退步,再侧转身击打,即提高机体在下盘没有明显固定(支撑)的情况下实现摆拳击打的能力。它以充分发挥腰侧肌群的拧转力为根本,从而进一步丰富摆拳击打的竞赛应用模式。因此,竞赛中为了更好地丰富拳手的综合攻击手段,运动员不仅要领悟规范的摆拳击打模式,还要掌握在非“支撑”情况下的击打发力程序。

4.2加强腰部拧转力度的训练

一般情况下,腰部的拧转力是拳法击打的中间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发力环节,尤其是在实现摆拳击打发力程序要点的阐述中,更加明确了加强腰部拧转力度的重要性。即加强腰侧肌群的力量,以增强腰部的拧转力,从而提高摆拳的击打力度。

实现摆拳击打力度的增强,可通过增大腰部拧转击打力度的原动肌肌群的力量来实现,主要包括(按参与度的重要性排列):腰大肌、腰方肌、背阔肌、腹外斜肌(髂腰肌包括:髂肌、腰大肌)等。腰大肌肌纤维的起点是腰椎体侧面和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腰方肌肌纤维的起点是髂嵴后部第2~5腰椎横突,止于第12肋骨、第12胸椎体和第1~4腰椎横突;背阔肌肌纤维的起点是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及下3肋骨外侧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嵴;腹外斜肌肌纤维的起点是下8肋骨外侧面,止于髂嵴、耻骨结节。了解该肌群基本结构,就为针对性地加强腰部拧转力训练夯实了基础。

拳击运动由于其特殊的对抗性,拳手的专项力量素质对竞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力量素质主要包括: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拳击运动以发展快速力量为主。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能力。它是运动速度和力量的综合表现形式(图1)。

发展快速力量的主要方法:一是减负荷。是指减轻外界阻力(负重重量)或给予助力练习,例如,使用橡胶绳的助力练习。二是先加后减负荷。先增加负荷的重量,使之超过比赛时需克服的阻力,当机体基本适应后,再减少负荷至正常水平,可有效地提高拳手在标准阻力下完成动作的速度,例如,使用小哑铃、橡胶绳的阻力、助力练习。三是避免疲劳。快速力量训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保持适宜的兴奋度。例如,练习中重复次数不宜过多、组间休息充分。通过了解原动肌、主动肌的起止点,进一步明确肌纤维的走向;了解发展快速力量的真谛,也就为更加主动、针对性的训练丰富了训练手段并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任何竞技体育竞赛规则的演变都会对现行的技、战术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尽快适应规则并对现行的训练系统进行创新,是确保竞技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

图1 速度、力量变化曲线

[1]胡声宇,秦岭,王明禧,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2-142

[2]田麦久,邓运龙,刘大庆,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8-176

猜你喜欢

犯规肌群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体操运动员正、背链肌群功能失衡的认知问题及改进举措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嘟你犯规啦!
关心下一代工作
喜欢什么
篮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