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藏区文物遗存及其保护现状概述
2015-11-05苏靖
苏靖
(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一、甘肃藏区文物遗存概况
甘肃藏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夏河、临潭、卓尼、迭部、舟曲、碌曲、玛曲八市县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也是甘肃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甘南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远古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汉代以后,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流融合、频繁交往的地区,也是诸多少数民族如戎、羌、吐蕃建立割据政权、展示风采的舞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些地区成为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先后形成了汉代的羌中道、魏晋时期的吐谷浑道以及唐代的唐蕃古道。璀璨的历史造就了甘南藏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甘南灿烂多姿、丰富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和蜚声中外的民族瑰宝,文物遗存比较丰富。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甘南藏族自治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49处,占全省总量的3%,覆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类型。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占全省总量的4%;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占全省总量的4%。全州不可移动文物主要为史前遗存、历史时期城址、民族宗教建筑和红色革命旧址,特色鲜明。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也是甘肃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县。天祝地理位置特殊,乌鞘岭是地扼东西的通道,势控河西的咽喉,地势险要,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自古以来就是藏族先民的驻牧之地。
天祝文物遗存比较丰富。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全县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35处,占全省总量的0.8%,覆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五大类。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占全省总量的1%;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占全省总量的1%。
二、甘肃藏区文物遗存价值评估
由于地理上的过渡性、文化上的交融性、宗教上的包容性,甘肃藏区文物遗存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独特优势,是民族交流融合、发展繁荣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一,甘肃藏区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分布于洮河、大夏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发展乃至我国民族源流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甘肃藏区属三大藏区之一的安多藏区,遍布藏区的宗教建筑及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民族民俗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化资源,充分反映了甘肃藏区各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些历史遗存对全方位展现和弘扬藏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深化全国各族人民对藏族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识,积极促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三,甘肃藏区丰富的文物遗存,反映了藏区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对藏区人民群众继承和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与全国人民共同发展进步的坚定信心,加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促进甘肃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跨越发展,实现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天祝境内汉、明长城和甘南境内洮州边墙在历史时期保证了甘肃藏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为甘肃藏区文化和宗教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第五,红军长征经过甘南留下的红色革命遗存,是弘扬革命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三、甘肃藏区文物保存现状
根据实地调研,甘肃藏区文物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例进行概述。
第一类:古遗址。甘肃藏区的古遗址可分为史前遗址、城址和线性遗产。
六处史前遗址均保存一般。安果遗址和大族坪遗址为耕地所覆盖。磨沟遗址及墓群和然闹遗址大部为耕地,局部被村镇覆盖,受到村镇发展建设的威胁。叶子遗址现为荒地,但临近县城和公路,曾被取土。罗家湾遗址位于山间台地上,南北两侧有洪水侵蚀痕迹。
六处城址保存程度不一。岔口驿堡遗址保存较好,城墙基本完整,但位于村庄中,内有单位使用,外部紧邻公路和机关单位。八角城城址、牛头城遗址和松山新城保存一般。八角城城墙局部风蚀坍塌,城内现为村庄,部分院墙直接与城墙相连,有居民从城墙取土;由于缺乏有效管护,随意攀爬城墙现象比较普遍。由于过度放牧城外草场,出现严重沙化,缺少必要的安防设施。牛头城遗址城内现为耕地,城外为断崖,墙垣虽破损严重,但格局完整。因自然剥蚀、人为取土和修建房屋,松山新城城墙坍塌,护城河因修建公路和居民地局部消失。羊巴古城遗址和桑科城址保存较差。羊巴古城遗址分为两部分:位于村庄内的部分保存较差,仅存两段城墙,一段依山坡而建,一段位于几户人家房后,其上种有小片耕地;位于河对岸山上的城址为草甸,保存一般,城墙及其壕沟清晰可见。桑科城址依山形走势而建,城墙因自然剥蚀坍塌严重,城内外现为私人草场,被防护栏分割。
线性遗产两处:天祝县境内汉明长城和临潭、卓尼两县境内洮州边墙。天祝汉明长城保存程度不一,位于乌鞘岭上的长城保存较好;位于河谷地带的由于受基本建设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影响保存较差。洮州边墙整体保存一般,局部被公路穿越,部分墙体两侧修建有居民院落或有耕地。
第二类:古墓葬。羊永墓群保存较好,墓区内现为荒地,部分封土有一定程度风化。李氏家族墓地保存一般,封土无存,仅存墓地四周低矮的茔圈,墓地内外现为耕地。
第三类:古建筑。由于多为宗教建筑,整体保存一般。红堡子和洮州卫城保存较好。红堡子位于村庄内,墙垣完整,局部坍塌,并有窑洞,部分院落依墙而建,登城台阶后期补砌有水泥等现代材料。刘贵住宅现仍在使用,部分建筑构件松动。洮州卫城现为镇政府驻地,城墙及其附属烽火台等保存较完整,部分墙体因风蚀雨浸有所坍塌,个别城墙基烽火台顶部及两边有耕地、住户、临建等。新城隍庙和城内民居保存相对较好,个别民居建筑构件松动、脱落。城内环境缺少整体规划,垃圾无序堆放,道路、电线等亟待整治。
西道堂之尕路田大房子、拉卜楞寺和禅定寺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一般。西道堂之尕路田大房子整体保存一般,结构稳定,部分地面木板松动、鼓起或被剔除,部分院墙改变原貌,廊柱油漆起甲。拉卜楞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建筑墙体开裂和歪闪,地面和楼梯木板及条石磨损和缺失,建筑构件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糟朽、破碎、脱落。禅定寺保存一般,建筑群保存较好;寺院围墙保存完整,但局部有后期修补,且有破损,周边堆放有垃圾;寺院内外路面及排水有待整治。
东大寺和天堂寺保存较差。东大寺墙基下沉,墙体多处裂缝、倾斜,屋顶漏水,木结构腐朽、开裂,岌岌可危,濒临整体倒塌的危险;壁画存在不同程度的龟裂、脱落、脱色。天堂寺仅存赛义囊,屋面漏雨,梁柱糟朽,墙体开裂。
第四类:石刻。李将军碑保存较差,因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现仅存上部文字和下部少量文字,共计462字。碑亭歪闪,彩绘剥落。
第五类:近现代建筑及重要史迹。俄界会议旧址包括俄界会议旧址、腊子口战役旧址和次日那毛泽东旧居。俄界会议旧址现无人居住,部分房屋存在险情。会址前路面已被硬化。腊子口战役旧址保存较好,无险情。次日那毛泽东旧址现有住户,屋顶局部漏雨,地板少量腐蚀,围墙出现裂缝、坍塌。肋巴佛烈士纪念碑本体保存较好,碑亭瓦件残破,彩绘剥落,院墙墙皮脱落,院内环境需要平整,烈士事迹陈列陈旧,馆舍与环境不协调。
第六类:其他。多儿水磨群保存一般,仍在使用,木构件腐蚀,毗邻山崖经常出现滑坡,对水磨安全构成威胁。
四、结语
甘肃藏区文物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独特优势,是民族交流融合、发展繁荣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些珍贵的民族文物和历史文物,形成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面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最生动、最感人、最直观的教材。将这些珍贵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是甘肃藏区各族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同时,也能够帮助各族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对提高甘肃藏区人民民族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藏区文物保护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对藏区文物保护事业的调研指导,加强对藏区的人才援助和培养力度,在继续选派优秀人才入藏援助的同时,组织藏区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学习文物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和做法。
[1]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甘南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 洲塔,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刘夏蓓.安多藏区族际关系与地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 天祝藏族自治县志编篡委员会.天祝藏族自治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