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感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2015-11-05丁海霞
丁海霞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发展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亦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情商,能够妥善的处理好社会生活以及工作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期,正是树立情感观念的关键性阶段,而历史本身就蕴含较为丰富的情感因子,是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入手,提出学生情感培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情感意识
高技能、高智能人才培养并不是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我国新课程体系下教学大纲新目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情感教育意识,正确处理好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以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意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顺应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教育理论下,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我国正如火如荼的推进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教学大纲指出,通过初中历史教学,既要实现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的目的,亦要使初步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以及自豪感,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基于此,学生情感教育以及价值观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体系下教学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情感教育落实到实处,甚至个别学校存在轻视历史教育的现象,与新课程改革体制下的大纲教学目标明显不符。因此,初中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以及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去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念。
2.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情感教学是学校教学目标之一,而与其它数理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明显更具有情感教学的优势。我国历史既有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亦有屈辱不堪、人民奋勇反抗的近代史,这些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古代史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情怀;近代奋战史中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奋勇反抗的民族精神等,都为学生的情感教学提供了独特的优势。这样以来,在借助于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观念。如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不仅促进学生对真理的追求,亦能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影响着学生性格、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学校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
l.转变教学理念,担当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引导者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其教学理念直接关系着历史情感教育成果。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觉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情感意识,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正确处理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两大教育关系,也即学生情感以及认知教育的关系;二是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情感因素,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学模式;三是历史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美感、道德感,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四是历史教师要树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并能在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正确分析历史成败以及发展问题,正视情感因素在历史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以及世界观。
2.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历史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成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性,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教师要将历史知识点讲解与历史故事典范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如岳飞《满江红》的精忠报国以及秦桧“莫须有”的陷害故事;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民族英雄气概等,用这些英勇事迹,洗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崇高的爱国主义与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达到初中历史情感教育目的;二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播放相关历史影视资料,如鸦片战争时期的《甲午风云》;世界史《大国崛起之路》纪录片、《辛特勒名单》等;抗战题材的《集结号》、《南京!南京!》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在声音、影像下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师要多鼓励或者是带领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如参观历史纪念馆、名人故居或者是纪念馆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历史体验的真实感,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四是开展有效的历史知识竞赛、辩论活动,既能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亦能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意识。
3.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仍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历史教学成为学生高尚道德生活以及丰富人生的愉悦体验。基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增强历史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性,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词汇、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紧抓学生注意力,带动学生情感发展,以使学生全身心的进入历史情境;二是教师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相关热点问题、教学内容等设置恰当的历史问题情境,如利用图画再现历史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历史情境等,烘托学习气氛,提升学生思维活力,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三是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等,选择适当、典型的历史片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在讲宋朝抗辽历史时,可以选择比较典型且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即杨家将抗辽故事,以充分再现当时烽火连天、朝廷动荡不安以及杨家将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历史场景,用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深深吸引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效果。
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亦是实现学校情感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通过转变教学理念、综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体验环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观,促进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德强.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J]. 新课程学习,2012(03).
[2] 李国春. 浅谈中学历史新课标背景下的情感教育[J]. 教学论坛,2011(03).
[3] 吴剑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 才智,2012(21).
[4] 李玲. 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科技致富向导,2011(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阳光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