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中共党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研究

2015-11-05汤红娟

江汉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整理信息化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匮乏和搜集整理困难的状况,将逐步得到解决。研究新时期的中共党史,需要我们利用信息化技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共党史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和加工、整理,使得原本无序的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有序化、分散的信息集中化,并且提供上网服务,使得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能在许可范围内不受区域、时间的限制,,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阅、利用中共党史文献信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促进中共党史研究工作的科学化。

关键词:信息化;中共党史资料;搜集;整理;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3-0119-04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应用现代高科技搜集与整理中共党史文献资料,这是时代赋予中共党史研究者和党史系统的文献工作者的一项重任。“抓紧党史资料征编,妥善保存党的历史财富。积极开展党史资料征集、保护、编纂工作,抓紧征集领导干部及社会人士个人留存的党史资料。组织撰写反映党的历史的回忆录,注意征集口述史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收藏和出版工作。加强党史资料保护利用工作。抓紧改善党史资料保管、利用、展示条件。提高党史资料工作电子化、网络化水平。”

一、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的意义

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无疑是党史研究的基础工程,也一直是令许多党史研究者感到困惑的事情。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的机密材料没有公开。或者只是对部分研究者而不向全体党史研究人员公开;二是已经公开的材料也不容易全部收集;三是许多党史研究者无法阅读外文资料,特别是互联网的网络资料多以英语为主,面对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资源,大多数中共党史研究者难以逾越语言的障碍,无法得到最新的研究信息,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浪费。但党史资料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时代,必须抓紧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征编,妥善保存党的历史财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领导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任,也必须跟上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社会发展对信息的要求渐趋多样性和快捷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的中共党史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收集与整理研究,以适应现代中共党史研究的需要。这既是对中共党史文献出版载体和传播方式的一场革命,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其次,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的特殊功能,使得手工操作的调查研究作业技术相形见绌。尽管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我们进行理论思维,但它能够帮助我们减少简单劳动,从而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创造性研究,以推动中共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料前提。

最后,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个文献收藏机构的文献收藏与服务能力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只有利用计算机网络,才能形成整体优势,使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潜力无限扩大,信息服务能力百倍增强。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边远地区也能获得解决用户各种需要的能力。信息时代只有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图书馆与情报事业。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征集和提供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是时代赋予中共党史工作者及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收藏机构的一项重任。

二、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研究的现状

1.大陆党史文献搜集整理概况

“中国共产党整理和编纂自身的历史资料始于20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中,为了‘分清历史是非,中共中央编辑了《两条路线》、《六大以前》、《六大以来》等文献集。不过这些只供党内高层阅读,并不发行,还谈不上用于研究。但这无疑是有意识地整理和编纂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发端。”1949年以后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了活页式《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这套资料成为党史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材料之一。《毛泽东选集》的出版,既为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提供教材,也为党史研究提供了基本材料。“文革”前,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整理、编纂仅限于1949年以前,1949年以后的一般不关注。“文革”结束之后,党史资料整理和编纂工作得到了恢复。

1978年后,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很多党史研究机构和党史资料收集整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领导开展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征集工作。各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个人研究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开展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搜集工作。“期间,国内的党史研究刊物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党史研究》(1980年创刊,1988年改为《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党的文献》(1988年)、《毛泽东思想研究》(1983年)等,作为全国唯一的党史专业报纸《党史信息报》也于1986年创刊。”1980年建立了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机构。全国各地中共党史的征集和公布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整理、出版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专题资料汇编。党史文献部门、党史研究者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有关人员都参加了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其中很多已编纂成书,公开或内部出版。如重印和新编了几套大型的党史资料汇编,如《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编者对内容做了订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4册,系统地选编了党成立以来至1949年的重要历史文件,有相当数量的文件是新近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整理编印的《中共党史参考资料》(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数十册,共计千余万字。”1990年后,“党内发行”这样的字样基本消失。但是从档案文献的公布情况来看,仍然很有限,不全面,在有关中共党史个人文献资料的公布方面则显得尤为谨慎。这个时期的特点,一是国内文献资料得到进一步深入的发掘;二是对海外文献的翻译和出版。较为重要的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翻译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该档案集搜罗了1917-1949年的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资料。“90年代以来,党史资料的整理和编纂及其利用,也引入了新技术手段。比如各种文献转换成电子版,建立大型文献数据库,为资料的利用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检索和统计功能。”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陆续出版,由中央档案馆编辑的18册《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20册《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无疑是建党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编纂工程。

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高度重视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其图书馆人员都是系统受过图书情报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对党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库建设等工作都很熟悉。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历任领导对中共党史资料的管理工作都很重视,很早就开始了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信息化建设。2005年印发的《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资料分类方案》,是请湖北省档案馆专业人员,按照历史时期,结合党史研究室的实际情况,将党史文献资料分为十三类,另外加上敌伪档案类和组织史类。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已经申请到专项经费,拟将资料室收藏的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和自编图书资料全部进行数字化,已于2015年1月启动。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图书资料室,其党史文献资料信息化工作是在湖北省图书馆等专业机构的帮助下进行的,整体状况不错。

总体来说,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党史研究机构,对于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开展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地方领导重视,党史资料管理工作就能得到重视,资料室收藏的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利用情况也相对较好。但是有的地方领导对这块工作不重视,甚至不愿意接受笔者的调研,原因是没有设立专门的党史资料室。还有的地方党史研究机构,其资料室工作人员一人身兼数职,无法集中精力开展党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甚至有的地方党史资料室都是聘请的退休人员,其专业素质、计算机知识能力等很缺乏,无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党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2.港台中共党史文献收藏状况

台湾搜集的有关大陆的资料和一般历史资料不同,它主要是用于“反攻大陆”的政治及军事目的,是一种性质特殊的资料,该资料被严格限制使用范围。“台北所藏有关大陆20世纪50-60年代的资料主要收藏于5个单位:‘国史馆,‘党史馆,政治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国防部情报局,以及‘司法行政部调查局(1980年改为‘法务部调查局)的‘荟庐。‘荟庐是台湾地区收藏有关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最丰富的单位。该处收藏有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经过初步整理的大量的中共原始资料,涉及革命年代和建国后两个时期,种类繁多,但多为1949年前国共斗争的相关文献资料。这部分资料大多为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冷战时期,吸引了许多西方学者前来查阅,并写出了一批博士论文和论著。”

2011年底,笔者到“荟庐”考察,负责中共资料管理工作的张起厚先生详细介绍了他们对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及数字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张先生很敬业,对文献资料管理工作几近痴迷。他早年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教育资料科学系(大陆称为信息管理学系),后就读于文化大学攻读史学硕士,著述颇丰,撰写了《中共图书馆工作综览》、《1949年以后中共出版事业、出版社及报纸刊物调查研究》等。张先生将他编写的《中共地下党时期报刊调查研究(1919-1949)》赠予笔者一本。该书是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介绍我党早期机关刊物及外围组织刊物的工具书,具有很高的收藏和使用价值。

“荟庐”拥有先进的照相机、复印机、扫描仪等仪器,可以对文献资料进行拍照、复印、扫描后保存。“荟庐”接待室内整齐存放着一些图书资料,都经过科学分类整理,加工手段先进。张先生介绍说使用的分类法是以《杜威十进分类法》为基础,自行编制的分类法,即《法务部调查局图书资料分类简表》。“荟庐”收藏的中共资料面向世界各地的学者开放,来访者可以通过国内外机构、学校、团体推荐,或自行申请,经核准后方可到“荟庐”查阅资料。来访者需要在专门的登记表上填写个人相关信息,由接待人员协助查找所需中共图书资料,查阅者本人不得进入书库。所有资料一律不外借,只能在阅览室内研阅,如需复印,可以交给接待人员代为复印。来访者通过查阅“荟庐”资料完成的研究成果,被要求少量寄赠

“荟庐”收藏,以供其他学者研究使用。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被世界各地的学者称为中国研究的“麦加”。中心于1963年成立,属于研究型图书馆。该中心收藏有50年代初至今的各省及全国性报纸、期刊、以及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出版的报刊的印刷版及电子版,较为完整的全国、省、市综合及各类年鉴、统计资料,各省、市、县、乡镇级地方志,包括县一级的土地、粮食、财税、教育、水利等专门志。中、英文中国研究专著10万余册,各类光盘数据等。中心图书资料按300多个研究专题及地区分类,目录已经全部录入计算机,可在网上查看。中心还收集纪录片、未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等民间历史资料。

此外,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发行了一套政治运动史资料库,《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1966-1976)》,包括了1965-1981年的所有政治运动;《中国反右运动数据库(1957)》,涵盖了自1955-1958年的政治运动;《中国大跃进——大饥荒文库(1958-1964)》,包括了这期间所有的政治、经济风云。《中国五十年代初中期政治运动文库(1949-1955)》,包括土地改革、思想改造、农业、手工业和工业改造在内的所有政治运动,2015年出版。

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所用图书资料的分类法,由中心原负责人熊景明女士根据中心收藏图书资料的特点,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基础上自行编制。该分类法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2014年笔者曾两次去中心调研,与中心负责人高琦博士就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数字化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从中获益匪浅。第二次是在2014年圣诞节前夕,笔者专门去中心拜访了熊景明老师,请教她如何自编分类法。熊景明老师从中心成立(只有一万册图书)开始,就开动脑筋,构想为中心图书资料分类,之后利用计算机编目,编制成现在的图书资料分类体系。笔者尝试着在中心计算机系统中查找一本图书,首先输入关键词“共产党”,出来相关图书信息,然后记下索书号,最后去书架上找到了所需要的图书。此分类法对于学过图书馆学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会感觉到随意性,但是对于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这样一个专门的社会科学类小型图书馆来说,则非常合适,快捷好用。

3.海外中共党史文献收藏概况

国外非常注重中共党史资料的搜集与交流,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已经公开出版了库存资料目录索引。是世界各国研究中共党史的主要资料基地。美国有关中共党史的重要刊物有:《近代中国》、《当代中国》、《新中国》、《亚洲历史杂志》、《亚洲研究杂志》、《关心亚洲学者通报》等。在美国大学系统普遍设立研究中国的机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这些机构收藏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其中哈佛大学收藏了约40万册中国近代史文献资料。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收集了20世纪各国出版的几乎全部重要的中共党史资料,最为丰富的是关于中国托派、左联、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文献资料。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中国的旧报刊,据报道说其中有全套《民国日报》、《申报》的缩微胶卷。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收藏中文图书近25万余册,书刊、报纸、文献缩微胶片等共计2045卷。日本近10年来搜集、整理出版了很多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史资料集》等。日本毛泽东文献资料研究会编辑、竹内实教授主编的20卷本《毛泽东集》和《毛泽东集补卷》,是海内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必备文献材料。俄罗斯,拥有完整的共产国际文献,同时还保存有相当数量的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如中共历届重要会议文件和各种出版物等等。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中共党史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管理缺乏顶层设计、协调规划;存在重复订购、收藏复本多,浪费资源;搜集党史文献资料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搜集的资料缺乏特色,学术价值不高;对于连续出版物没有持续跟踪收集,致使一些连续出版物没有收集齐全;对于不印刷出版的文献资料没有及时进行收集,造成了中共党史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中的空白点;由于党史文献资料管理人员对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分类知识不够,不专业,弄不明白原始史料、撰述史料的概念,导致搜集到的党史资料撰述史料偏多,而一些原始史料未能搜集;投入到中共党史文献资料信息化建设中的经费严重不足等。

解决的对策可以从如下方面考虑:领导高度重视;健全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加大人力资源整合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和开放中共党史研究机构网站,互通各机构信息,全面实现中共党史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一个专门的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征集体系,将分散于档案馆、地方志、各地方党史研究机构的中共党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在一起,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以供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使用。

“进一步把党史资料征集好、保存好、利用好。充分发挥党史资料在深化党史研究、加强党史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党史部门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尽心尽力地把这项工作认真做好,使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要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的重要性,以中共党史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开展中共党史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推进中共党史研究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简介:汤红娟,女,1968年生,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56。

(责任编辑 张卫东)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整理信息化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长三角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贵州铜仁万山区:探索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Wi-Fi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研究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