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常态下“包容性增长”的价值考量和世界历史意义
2015-11-05李本松
摘要:“包容性增长”是对人类关于“包容性”和“增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认识的新成就。由于我国过去在实现增长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增长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出现了增长偏离发展目的的倾向,这种增长的不包容性制约、阻碍、甚至毁掉了我国增长的发展成果,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坚持“包容性增长”是我国当前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各国的利益既相互冲突矛盾又相互联结依存,坚持“包容性增长”能开辟“和平崛起”的新模式,是实现和平共处、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途径,是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共赢的新模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利益;增长;世界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D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3-0079-04
一、“包容性增长”升华了人类认识成果,具有丰富内涵
“包容性增长”包含着公平、正义、平等、普惠、合理分享增长与繁荣的首要含义,也包含着发展为人、关乎弱者的人文关怀理想,更包含着正确处理国家和民族关系的历史与时代原则。它总结并升华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新成果,凝练着人类社会对解决自身存在与发展问题的新经验。考察人类的思想史,“包容性增长”具有如下思想来源。
从外国思想史来看,“包容性”的思想是非常丰富并且不断发展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公平、正义和平等的社会是包容性的,这是靠社会中各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来实现的。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平等,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这个社会是不包容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认为,正义是确定社会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方式,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正义是实现社会包容性的机制,正义是构建社会包容与和谐的基石。吉登斯重新分析了平等的内涵,认为当前社会要建立的新的平等应该是“包容性的平等”,他反对将社会学传统上的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作彼此独立与对立的两极,认为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源于社会包容性的不足。他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包容性社会”的社会理想与思想主张。这是“包容性增长”思想在外国思想史中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思想史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不断发展的“包容性”的理念和价值原则。在古代,《礼记·中庸》中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思想,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思想,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等等。到了近代,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孙中山提出了“天下为公”。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提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接受。在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中,我国提出了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制度的自主性,积极倡导构建和谐世界,以此推动世界各国在增长与发展中实现共存、共建、共赢、共享。所以,“包容性增长”是对我国文化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在2007年由亚洲发展银行的经济学家提出,2009年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包容性增长”达成共识,但是对“包容性增长”做出全面阐发的是胡锦涛。胡锦涛吸收和继承了人类关于“包容性增长”思想的精华,在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所作的《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和2011年4月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中对“包容性增长”作了全面阐发。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习近平对“包容性增长”的思想也做了重大发展,他指出:“是践行开放包容理念、共同开创亚太世纪,还是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所以,“包容性增长”具有如下的丰富内涵。
第一,“首先强调增长,这是‘包容性增长首要基本内涵。”“包容性增长”的首要内涵是强调经济增长,这是改善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最基本要求是实现发展为人的目标。对于我国,发展为人是与改善民生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高度一致和高度统一的;对于世界,发展为人就是实现世界人民共享全球化的发展成果,特别是贫困人口、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能享受到人类共同发展的文明成果。
第二,“包容性增长”最本质特征就是公平、正义、平等、普惠和合理分享增长与繁荣,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增长中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利益分配问题,实现利益的包容和利益分配的包容,这是“包容性”的核心内涵。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是分化与相互博弈的,这必然会造成社会的矛盾、对立,甚至是分裂等诸多社会问题。当前,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仇富”与“仇官”现象相互助长,各种矛盾、社会问题、分裂与冲突交织在一起,社会包容性日渐缺失。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增长与发展中的利益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解决之道就是要坚持增长的公平、正义、平等和普惠的原则,即实现“包容性增长”。这是实现社会包容与和谐的现实途径。
第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又极不平衡、既有共同利益但又有利益矛盾与冲突、世界正走向多极化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盛行的国际背景下,“包容性增长”是构建和谐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其倡导的是包容差异,坚持多样性和多元化,摒弃冷战思维,视他人的发展为机遇和条件,在积极促进和实现他人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发展。最终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
二、在新常态下坚持“包容性增长”是我国必须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和面貌,我国在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兼顾到增长的公平正义、平等普惠的原则,导致出现很多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到新常态中,经济发展呈现很多新变化和新特点:经济增长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表明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更加注重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更加注重发展为人的目的。坚持“包容性增长”已成为我国新常态下必须坚持的战略选择。
第一,在我国实现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兼顾到公平正义、平等普惠的原则导致包容性缺失要求我们坚持“包容性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形成了所谓精英阶层、强势人群和既得利益集团,这是我国典型的富贵群体。这些人从增长中得到的利益远远大于其它的群体,形成了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不公平不正义。而更加不公平不正义的是这些阶层、群体和集团凭借他们的强势地位、雄厚财力、巨大的影响力左右政府决策,培养自己的代言,强化既得利益的维护,同时运用经济特权对社会资源进行公关与整合,使各种社会政策对自己更加有利,以强化已有的优势。在当前社会中,各种精英阶层、强势人群和既得利益集团甚至有一种“本能”的“社会自觉”,他们能相互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主导社会事物,垄断社会利益,造成社会出现利益分配的两极分化,使社会的不公平不正义固化,社会分层与断裂固化,这就是不平等的根源。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公布:我国2014年GDP总量超63万亿,同比增长7.4%。但是,根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我国有500多个国家贫困县,以扶贫标准为人均纯收入每年2300元来计算,当前我国低于这一标准的人群还有8000多万人。贫富反差鲜明、发展极不平衡说明,在我国实现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解决好普惠问题。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在我国社会中形成一种增长的不公平正义、不平等普惠、不合理的循环再造,这是一种可怕的增长不包容的循环再造!
社会不平等、不普惠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和不普惠。社会不公平、不正义就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人利益的侵害和掠夺。这正使社会变得封闭和排斥,变得不和谐、不相容与不包容。这些问题正在侵蚀着社会和谐的根基,威胁着社会整体统一性的基础,破坏着我国实现持续增长的社会条件。同时,它还造成社会层级化、层级固定化、层级断裂化,社会成为若干封闭单元,流动性减弱,形成卡尔·波普尔所批判的“封闭社会”,其实质是少数人处在顶层,主宰社会利益分配。一旦这种状况持续恶化、两极分化日渐悬殊、社会鸿沟不断扩大就必然导致社会风险由积累到爆发,甚至导致社会的解体,增长成果毁于一旦,因此,习近平说,在新常态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包容性增长”。
第二,在我国实现增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利益与利益分配导致诸多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坚持“包容性增长”。
从根本上看,增长成果的分配就是利益问题,就是利益分配问题,实现增长的包容性就是要实现增长的公平正义、平等普惠、合理的利益分配,这是利益分配的正确原则。客观地说,社会改革与转型过程中出现利益分化是正常的,但这不等于说产生社会问题是必然的宿命,解决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增长发展的利益分配。所以,实现“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伦理道德上的价值评价,也不仅仅是实现增长的发展要求,更是解决我国当前问题的必然选择。
我国增长中严重的不包容性归根到底是利益分配的不包容。社会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最后变成部门及其人员的私利化和特权化,这是造成社会利益分配不包容的重要原因。马克思说过:“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争取利益最大化是市场机制的天然法则,但是这是有前提的,即必须要坚持公平、正义、平等,包容各种合理、合法、正当的利益,否则社会发展不可能持久,增长不可能持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还必须要坚持普惠原则,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要纠正我国增长发展偏离为人的目的就必须坚持“包容性增长”。
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但是在物质在丰裕的同时犯罪率上升了,人变得空虚了,心灵没有了寄托,精神失去了家园,信仰失去了追求,社会出现了很多病态。可见,单纯追求GDP,只关注经济的量和规模,必然造成发展偏离为人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发展目的和手段的本末倒置。在新常态下,发展不再仅仅以追求GDP作为唯一向度,一切发展都应该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融合到人的发展中。为此就应该坚持“包容性增长”,这是我国当前的战略选择。
坚持发展为人的目的,实现“包容性增长”就应该从改善民生、特别是实现人民利益做起。但是当前在改善民生和实现人民利益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物价上涨,医疗、就业、教育、住房问题突出,失业交织着很多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特别是特殊群体、困难群体生活更加艰难、生存状况堪忧。因此,习近平指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这就是要求我们坚持“包容性增长”,要通过实现增长和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实现增长发展为人的目的。
三、坚持“包容性增长”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依旧盛行,南北差距和全球贫富分化仍然在扩大,世界各地冲突不断,各种恐怖主义此起彼伏。究其源,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利益的差别、对立和冲突造成的。人类要在利益矛盾与冲突的世界中构建美好的未来,只能通过“包容性增长”实现各种文明的包容和利益的包容,特别是发展利益的包容,构建一个包容与和谐的世界。同时,我国的新常态、新发展将是世界的新机会,新常态下的“包容性增长”对构建包容和谐的新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包容性增长”开辟了人类崛起的新模式:和平崛起模式。
发展不平衡规律是世界发展的规律,新兴民族的崛起是这一规律的必然结果。反思上个世纪人类两次世界大战,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战争是对后发民族崛起后所引起的世界政治经济不平衡的一种强制性调整,这是没有处理好崛起民族强大后导致的世界利益格局不包容所致。要避免人类悲剧的重演,必须要以新的理念——“包容性增长”,创造新兴民族崛起的新模式:和平崛起模式。
世界发展不平衡规律所导致的新兴民族的崛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崛起者和世界必须自我调整与相互适应。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包容性增长”能为我们创造与世界共处、共进、共享和共赢的崛起环境。中国已经表明了自己对待世界和未来的态度:坚持“包容性增长”。致力构建和谐中国一和谐亚洲一和谐世界,这种和谐是包容的和谐,是我们在坚持自己发展利益的同时,也同样尊重和保护别人的发展利益。
面对我们的发展,有些不怀好意的、不愿看到中国强大的、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固执自己偏见的、敌视中国的势力,视发展中的中国为对手、威胁和敌人,总想通过所谓“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等各种方式阻碍中国的发展,总想通过遏制、围堵和制造摩擦来破坏中国的发展,以此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徒劳的,甚至会危害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利益。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美国和欧债危机期间的欧洲都期待着中国施以援手,这说明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他们的威胁,相反是他们的机遇,是他们的利益所在。所以,只有坚持“包容性增长”才能有利于世界的整体发展。
第二,“包容性增长”是实现和平共处、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途径。
当今世界仍然充斥着利益分化、矛盾、甚至对立,世界经济政治旧秩序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政治上,依旧是强权主宰世界,霸权践踏公平正义;在经济上,南南合作依旧困难重重。南北差距日渐扩大;在社会上,世界贫富分化非常悬殊,富人生活豪华奢靡、穷奢极欲,穷人没有食品、没有纯净饮水、没有住房、没有医疗,形成“丰裕中的贫困”;在国际环境中,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且贸易保护主义与强权、霸权相结合成为阻碍世界进步、繁荣、和谐的“邪恶力量”。个别国家靠霸权和武力实现私欲,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私利之后抽身离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让受害国的人民遭受苦难。这是当前这些国家战乱不止的根源。从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动荡不安、爆炸不断、伤亡与日俱增、社会乱象丛生、民众生命财产毫无保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足见一斑。所以,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和思维,解决之道就在于坚持“包容性增长”。开启“包容性”的政治对话,实现世界利益的包容,这是各国和平共处、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途径。
在全球化日益深度发展的当代背景下,许多国家已经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各个国家在发展中只有兼顾和坚持发展和发展利益的包容。才能实现普遍繁荣和共同发展。“斗则两伤、和则两利”的经验教训在世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表现。所以,坚持“包容性增长”是双赢的选择。依靠这种新的理念和思维才能产生出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正确态度——包容的态度,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包容的行为,才会有世界的和平共处、和谐安宁、发展繁荣。
作者简介:李本松,男,1969年生,河南信阳人,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
(责任编辑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