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趣

2015-11-04黎元

江西教育A 2015年10期
关键词:蛋子葱油二舅

黎元

犹记得幼年时逢年过节走亲戚,长辈们常说:“豆芽、米粉、芋头,是待客之三大将。”在那个物资拮据的时期,普通人家餐桌上的吃食还寡淡得很,即便年节,大鱼大肉,也要精打细算。再加上家中口多且力壮,胃口大得很,鱼肉一类精细之食,也经不得大家的饕餮。于是乎,来了客人,要弄上一桌子菜,豆芽、米粉、芋头这三大将也得变着花样登场。葱油芋头,就是其一。

芋头是自家地里栽的“米芋”(当地土话),白生生、滑腻腻,煮熟后食之满口绵润酥软。葱,是自家地里种的小葱,绿油油、香幽幽,调以自家养的大肥猪膘肉熬制的猪油,那个香,沁得你不起馋涎,也真不可能;再浇上几滴酱油,洒点味精、盐、白糖调好,淋上蒸熟的芋头。于是,一盘葱油芋头就做成了。

在那清寒的日子,乡村厨娘们一双巧手,总能把这些粗俗的食材,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美食。我的外祖母就是这样的一个能人。清蒸芋头,淋以葱油,是一种做法;先将芋头蒸熟了,用锅铲将芋球压成扁圆的饼状,调些水淀粉或糯米粉,放入油锅中煎,两面成金黄色,是为黄金芋头。多亏外祖母的巧思,把芋头、番薯、南瓜、马铃薯之类的粗粮,烹制成花样百出的美味,让几个舅舅、姨娘至今还时常怀想那饥饿年代里瓜菜带来的食趣。

能不能下厨,手艺如何?是那个年代里乡人娶媳妇的一个重要标准。好的厨艺,多半与会打算、过日子有关。我还记得,孩童时去外婆家,一日三餐,很少去集市买菜,一家大小的辛勤劳作,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匀出一些去集市上出售。到了“包产到户”全面铺开后,外公就是个种菜的专业户,而外婆更是三天两头挑菜卖。而芋头则是卖得最频繁的之一。

按乡下的风俗,七月半是一定要做的。夏收刚过,耗了大力,也得犒劳一下自己的胃肠。蒸米粿,是各家主妇们必做的。外婆是蒸米粿的高手。记忆中,七月半前三天,外婆就要开始忙碌了,泡米、磨浆、上屉、起火、淋浆、蒸煮,满室弥漫粿香。外婆蒸制的“千层粿”,是左邻右舍公推的绝活。一层2~3毫米,白嫩嫩、油晃晃,粿中夹杂的葱油、虾米、猪油渣,星星点点,或绿或黄,令人食欲大增。切成方条子,拇指与食指捏住一角,轻轻一掀,就是一层薄薄而油光闪闪的粿片,舌尖一嘬,那满口的米香、葱香、油渣香,真实醉人。蒸粿用的米是新打的稻谷,俗称“六月秋”,自己劳心劳力的所得,自然吃起来是倍儿爽。

往往七月半前后,村里还会各家各户集资,请上木偶戏或大戏,唱上三五天。这时候,大家就会各自带上自家的蒸粿或煎粿。大家分享,也是比试,交流心得,相互取经。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外婆也九十有三了,老得有些痴呆了。晚辈们孝敬她的各色吃食,她也吃不动了;而且她东藏西放的,也常忘了。逢人,她就说那些老黄历:刚打的“六月秋”,蒸饭、熬粥,就是好吃;米芋蛋子,要清蒸了浇上葱油才香……现在,二舅家的稻田也已不种多年了,蒸米粿,还是得去镇上粜,舅妈老念叨,怎么做都少了当年自家打下的稻米的香味。外婆的牙也掉光了,可还想着“米芋蛋子”,尤其是年节的时候。二舅家后园子里种了几垄,可是掘出来煮食,也没有了往昔的甘芳软绵了。大伙说,现在这菜地旁的水也污染了。这不,村西头一间挨一间的皮革、化工小厂,污水渗入水渠,空气也都浊了,“米芋”还能长好吗?

那个闽浙交界的濒海小村,人口渐少,小学、幼儿园也都没了。二舅一家,就剩了外婆、舅舅、舅妈三个人,表妹嫁出去了,表弟在北京安了家。我想,过不了多少年,留在记忆中的孩童时代,以及外婆家的那些美食恐怕就真要成了一种化石了。有什么办法呢?(博客链接:http://60372.blog.zhyww.cn/archives/2015/20158222405.html)

猜你喜欢

蛋子葱油二舅
“一舅二舅”
葱油拌面
葱油的美学
葱油的美学
乳香
乳 香
二舅和狗
葱油的美学
二舅
二舅当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