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山地建筑设计

2015-11-04杨姣娣

建材与装饰 2015年38期
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建筑

杨姣娣

(贵州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贵州贵阳 550000)

分析山地建筑设计

杨姣娣

(贵州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0)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山地建筑的建设逐渐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大力建设山地建筑已成为解决人口居住困难的有效途径,且在山地建筑的建设中,只要完善的利用地形地势的条件,就能够创造特殊的风貌,从而使得建筑景观丰富多彩,最终达到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目的。本文简单分析了设计山地建筑的重要性,并对山地建筑的主要特点以及设计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山地;建筑;设计

引言

我国的国土面积是较为广阔的,但是由于2/3的国土面积都是山地的形式,这就使得对山地进行开发并利用一定会成为未来土地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山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设计山地建筑的重要性

1.1提高利用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但同时,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但也逐渐显露出了平原耕地的珍贵性和重要性,基于此种状况,对山地以及耕地面积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一方面,这种现象使得众多人员对其投入了高度的关注;另一方面,山地建筑的开发已在众多国家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可以较好地利用山地资源并以此来节约空间。

1.2改善居住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城市中聚集、生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生活较为便利,但大大增加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压力。因此,对于长期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自然与宁静的居住环境以及清新的空气和清澈的流水成为人们向往的自然情境。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在迅速的发展,但高楼聚集的城市形态却无法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其越来越希望接触自然,这使得在自然中建设的建筑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基于这种现状,山地建筑不应该只局限于旅游度假时居住的选择,其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住宅的选择,把流水别墅坐落于一座幽静的山谷之中。

1.3为了获取资源

从人类的历史情况看来,其一直在依赖自然资源生存。人类早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就在矿场资源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实现对其的有效利用。之后,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在成倍的增加且呈现出多样化资源需求的形式,此外,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使得社会对原材料和矿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随着也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产生的物质文明使得人们不愿意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这使得人们对社会中各种资源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因此,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采。而地球中70%以上的面积均为山地,且山地都是有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的,这使得山体中蕴藏着很多的地下资源,同时,为了能够较好的获取地下资源,人们必须开发山地。

1.4为了回归自然

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断聚集到城市中去。但城市在给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例如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越来越烦躁、不安。人们在经过了长期的城市生活之后,会越来越向往自然、宁静的生活,渴望呼吸新鲜的空气以及清澈的流水。同时,科技最初始的愿望是希望人们生活的越来越舒适,而不是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因此,为了使人类更加接近自然,植被良好且具备自然形态的山地逐渐被开发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无论是旅游度假项目还是住宅的选择,山地都逐渐变为一种时尚。比较著名的是安藤忠雄设计的依山而建的六甲住宅。比较典型的商业项目是山城重庆的洪崖洞。同时人们对山野的喜爱源自于人们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是回归自然心态的一种表现,在这方面,最为经典的建筑作品就是美国建筑师赖特的考夫曼别墅即“流水别墅”坐落在幽静的山谷中,横跨小溪跌水,溶于自然风光之中。

2 山地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2.1降低土地的使用率

在我国建筑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节省大量耕地面积的效果,应大力发展山地建筑,而在山地建筑的设计中,节约用地是其最重要的原则,因此,在进行建筑外形的设计时,应完善利用山地地形地势条件,形成依山而建的形式,并以此来降低建筑工程中的挖土量和填土量,当然,这也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在我国某住宅小区,其整个地块为一种南高北低的形态,因此,根据实际建筑需求以及地形地势的情况,应在整个小区的南侧进行景观别墅的建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较高的地势导致的北侧建筑的日照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大量挖土、填土的情况,并能使得南侧坡地的自然植被受到充分的利用,最终实现别墅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对于整个住宅小区的北侧,应将其用作建筑高层住宅,从而提升工程土地的利用效率。此外,小区最北侧的地块有一处是高度差距较大的陡坡,在结合小区停车需求的基础上,可将其设计成为地下停车库,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地块的高度差,还在经济的角度上节约了资源,并降低了对自然景观以及山石、水体等的破坏程度,最终实现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2.2规划灵活多变

对于一般的平原住宅的建筑来说,其布局结构的主要形式有行列式和组团式,且其布局形态如图1,虽然这种方式在设计上较为便利,但是人造感却较重,这就意味着只能生硬的将建筑建设在山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山地资源的原有状态,因此,在进行山地建筑的布局时,应尽量以顺从山形的方式,并沿着山形的高线方向进行具体的建设布置。这样可以将建筑的造型更好的融入自然形态,且不会给人以突兀的感觉。

图1 山地建筑布局形态图

2.3人文思想

城市建筑的构成单位通常是由建筑聚落构成的,在古代,大多数城市因战争的影响只能依山而建,虽然其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宗教的影响,但这种形式使得山地建筑在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我国是较为崇尚自然文化因素的国家,山地建筑在其设计中依附山势,且不能与自然景观产生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文化的审美。

3 山地建筑设计分析

3.1原有的地形把建筑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多变

在山地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设计方式就是将建筑与原有的山地环境与地势进行融合,同时,这也是山地建筑设计的主要形式。在进行山地建筑的设计时,应尽量使其与山体地段的各个层次融合,突出山地建筑自身的特征,并使其处于自然的环抱中,从而是山地建筑的环境接近于自然风景,以及更具备人情味。同时,在建筑的外型上应与山体形状相统一,并赋予它优美的自然风光,许多设计师都会应用这种设计方案,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设计标准,并且保留了大自然的地形地貌,使其建筑作为创作的起点也是归宿。

3.2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

山地建筑是需要依附在自然环境中的,因此,在进行其具体的设计时,应全面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并使其较好的适应这种存在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创造环境以及改造环境的大致过程。在进行具体的山地建筑的设计时,必须要在总体环境中找寻一个合适的点,并将其作为建筑工程的坐标点,换句话就是说,建筑是通过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此外,在设计山地建筑时,可以建筑中融入共构的思想,并把其作为建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山地建筑一般都是以山地的地势、地形为建设基础的,从而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并形成一种新的景象。而这种方法较多的见于应用在古典建筑当中,比如在希腊雅典的卫城,它就是坐落于山峰之上并且进行顺势而建,从而给人一种神圣的气势。

3.3建筑的技术构造措施

山地建筑地下室的外墙通常是用于抵挡尘土以及维护建筑的结构的,因此,其必须满足在不同荷载作用下达到内外稳定性的要求,同时,一定的强度要求也是必须要达到的,此外,其还需同时满足防水以及抗渗的功能要求。山地建筑的许多房间是布置在三面覆土的空间环境下,如果对于该房间有较高使用要求的话,那么侧墙的防水抗渗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某度假村,由于地下二层及地下一层的房间均为三面覆土,而房间又是作为健身厅、客房等对防水抗渗有较高要求的房间。基于上述原因,在山地建筑的设计中,应全面考虑将覆土一侧的外墙做双墙处理,外侧采用钢筋混凝土抗渗墙,内侧做砖墙,中间留900mm左右的通风,检修走道,地面做法同样也做两层底板,底下做钢筋混凝土底板,上面采用架空预制板,这样可以完全满足该房间在使用上对防水抗渗的要求。当然此类做法造价会比较高,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工程实践中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采取更为经济、有效、适合的技术构造措施。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山地建筑的不断发展,其设计规模以及等级都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其设计过程中的以人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山地建筑的设计时,不仅需在技术上确保建筑的经济性与安全可靠性,还要重点关注建筑的空间以及环境方面的设计,并运用全局的、系统的以及生态的观点来指导设计人员进行更好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之前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设计与创作形式,从而创造出创作出更多有机的、生态的、具有较高文化品质的山地建筑,为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做出一份贡献。

[1]王纲.山地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3):52~53.

[2]潘坚力.山地建筑设计方法分析[J].中华民居旬刊,2011(6):12~13.

[3]黄豪文.山地建筑设计中注意要点及实例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5):33~34.

TU201

A

1673-0038(2015)38-0007-02

2015-8-29

杨姣娣(1980-),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山地建筑设计建筑
山地草甸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