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之实践构想
——以内江为例

2015-11-04王太元

建材与装饰 2015年42期
关键词:内江市内江绿地

王太元

(内江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641000)

海绵城市理论之实践构想
——以内江为例

王太元

(内江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641000)

内江历史悠久,交通便捷,自古以来就是成渝两市联系的重要通道和川中南物资集散和商贸中心,但其缺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也成为目前不争的事实,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将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到内江城市规划建设中。

海绵城市;内江;可行性;实践途径

1 引言

内江历史悠久,交通便捷,自古以来就是成渝两市联系的重要通道和川中南物资集散商贸中心。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内江依靠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实力在川渝地区十分突出。然而川渝分治之后,多种原因致使城市发展速度相对减缓。同时,内江又是缺水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目前,内江提出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这使得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因此,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2 海绵城市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针对建设良性水文循环的城市雨水系统,其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低,采用现代的“渗、滞、蓄、净、用、排”多种技术方法,以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海绵城市理念和传统的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达到对雨水排放的规划设计理念相比,具有一系列明显的优势。首先,改变了过去以快速排除雨水和末端集中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模式,缓解了城市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从而影响水环境质量。同时,不需要将大量的雨水对外排放,这本身也是对水资源的一种节约。

3 内江市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3.1城市建设的要求

目前,内江已初步形成园林城市的绿化体系框架,已申报为省级园林城市,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在该目标下,内江市重点进行了城市及社区公园和风景区建设,结合水系整治和工业区搬迁,加强城区绿地建设,完善中心城区绿化结构,完善已完成规划和用地控制的公共绿地,如目前正积极推进的新坝大桥至花园滩大桥景观湿地公园、牛毛山公园、市级运动休闲公园、松山公园、塔山绿道公园等项目,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都将提升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此外,还完成城市主要出入口、重要景观带、景观节点、主干路两侧的绿地等一系列绿化工程建设。在此背景下,这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实施条件和环境。

3.2保护水资源的需要

内江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的内江位于沱江下游,幅员面积5386km2,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0亿m3,单位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属我省水资源短缺地区。同时,内江市境内沱江干流过境水量82.9亿m3,占87.2%;球溪河、濛溪河、大清流河过境水量12.2亿m3,占12.8%。而内江市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7.82亿m3,其中沱江流域为7.44亿m3,岷江流域为0.38亿m3。

看似内江有着丰沛的水资源,实则相反。事实上,内江多年平均降水986.8mm,属川中丘陵低水值区,是典型的缺水地区,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内江水资源总量为15.1亿m3,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52m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年人均水资源1700m3的警戒线,列全省第20位,是全国108个严重缺水市之一。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质总体稳定,但局部污染严重、骨干工程缺乏,水资源配置体系亟待完善等突出问题,亟待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

4 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途径

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以及内江市的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几项实践途径。

4.1水系湿地

通常情况下,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内江市可以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增加对水系湿地进行利用。内江市目前有许多相关的水湿地,比如沱江、小青龙河、大清流河、小青龙河等及周边湿地保护区为主的河湖湿地保护区等,再加上包括长江森林公园、黄河湖风景区等生态绿心,都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中,若河道与道路之间存在绿化道也可善加利用,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可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

4.2城市道路

在内江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城市污染的防治,这是因为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内江市现状道路交通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区。旧城是现状中心城区的核心区,集中了大量的商业、娱乐、教育等城市功能,而旧城区道路网密度低、系统性差,道路供给先天不足,同时外围各片区间的交通对旧城带来过境交通,不仅加剧了旧城的交通拥堵,而且很容易带来污染问题。因此,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超标雨水溢流排放。

同时,还可以进行道路低影响开发工程的建设,相关示意图如图1。

图1 低影响道路开发工程示意图

4.3公园、绿地、广场

在内江市海绵城市的构建中,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开阔区域因其在精华和滞蓄雨水中的能力,使之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超标暴雨的临时滞纳空间。目前,内江城内现有人民、梅山、大千、松山、塔山等公园,以及乐贤大自然、成渝铁路部分防护林等,城周还有省级长江森林公园和黄河湖风景区、沱江沿岸以及一些山坡的灌木林地等。中心城区绿地与广场面积389.75hm2,占城市建设用地5.97%。而当前内江市在公园、绿地、广场开发中主要存在着城市区域绿化差、整体绿化水平偏低、绿地系统不尽完善,绿化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

面对内江市在公园、绿地、广场开发中因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区域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径流污染控制作用甚微,为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对公园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进行综合的考虑,在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公园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5 结束语

总之,在内江市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缓解内江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多方力量协同合作,寻求政府、科研、市场、群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海绵城市的的途径。此外,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还需确定牵头部门并形成联动工作机制。

[1]周迪.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6:174~175.

[2]鹿健.海绵城市理念在雨洪资源利用中的实践分析[J].河南建材,2015,05:113~115.

TU992

A

1673-0038(2015)42-0106-02

2015-10-1

猜你喜欢

内江市内江绿地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内江市:保民生促发展 做实做细就业创业工作
内江市:打造“有速度、有温度、有力度”的人社服务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四川内江:青花椒成为增收新引擎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内江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研究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职工普惠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内江市总工会的探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