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江:建立学习型组织——专访蒲江县教育局局长雷雨

2015-11-04本刊主笔文迪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蒲江教育观雷雨

本刊主笔_文迪

蒲江:建立学习型组织——专访蒲江县教育局局长雷雨

本刊主笔_文迪

【编者按】

2014年9月25日,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统筹城乡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 “农村教育区域创新与特色发展暨首届现代田园教育研讨会”在四川蒲江召开,本刊记者也应邀参加。

这半年间,记者们多次走访蒲江的学校,采访了近70余位校长、老师。时隔半年,再见雷雨局长,可谓感触良多。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这里,我们看见,蒲江现代田园教育之最大意义,正在于呈现了这样一个样本:现代农村教育与传统从来无隔,它回归自然、农村、书院这种乡村文化的内生性正是现代乡村教育走出困境的源头。

明代画家林良的《双鹰图》:中国传统称“鹰乃祭鸟”,《礼记•月令》说:季夏,鹰乃学习。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记者关注蒲江基础教育已经三年多了,今年初夏才第一次见到蒲江教育的当家人——教育局局长雷雨。

一看见雷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关于蒲江教育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元的风貌,并吸引全国众多学校来参观,记者心里便已释然、了然。

自2007年担任教育局局长,那几年,雷雨喜欢给大家讲那个“鹰的故事”,以阐述自己的大教育观、终生学习观,亦可谓“田园教育观”: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一生年龄可达70岁。到40岁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羽毛又浓又厚,翅膀变得沉重……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

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喙长出。它会用新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

这个故事给蒲江教育的启示是,改革是痛苦的过程,改革是生存的基础,改革是腾飞的起点。同样,人的成长和学习也如此。

关于大教育观,古今中外的圣哲有相同的认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希腊城邦所需的一切才可以实现。要建立理想国,必须建立习总书记近年来所提出的学习型国家。当然,这也是孔孟的理念。《论语》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意思是说人多了怎么办,要富起来。富起来怎么办,要教育。

雷局长之所以有这样的先见,其实并不奇怪。作为土生土长的蒲江人,南宋大儒魏了翁的书院精神一直在滋润着蒲江教育人的心田。

但雷雨之前并没有从事过教育工作。最初,他在工厂当工人,后来进入商业系统,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行政系统,从乡镇武装部到镇上的一把手,调回县里之后先在农机局,依次又在精神文明办、宣传部、目督办、卫生局工作。

雷雨在首届现代田园教育研讨会上

从基层到一把手,丰富的工作经验煅造了雷雨的大教育观,让他可以站在教育之外看教育。其实,“生活即教育”,虽然没有从事狭义的教育工作,比如教书育人的课堂教学,但雷雨告诉记者,从事管理工作以来,再忙再累,每天必须看书一小时,每天睡前把当天的事过一遍,每周、每月都有总结和积累,这正是曾子所言的:吾日三省吾身。

采访雷雨前,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从没见过雷局长发脾气。

因为雷雨那双关注和好奇的眼睛,他看上去不像年近50岁的人,中年人不发脾气,当然是一种修养。就此,记者问起雷雨。他说,管理不能全靠制度,真正的管理是理顺人心,用人文来代替制度。回想起来,记者多次到蒲江教育局,各科室上下班从不打卡。蒲江教育局还有一个特点,每一个科室,不需局领导牵头,就可以把其它科室的人召集起来,为一个课题出谋划策。A科室与B科室的人,常常为C科室的某一个问题讨论甚至争论,资历浅的、年轻的科级干部也可以召集老科长们来讨论问题。这样的交流,结果是让大家都提高了。

这样的机关,岂非正是一个学习型的机关。机关起了带头作用,整个蒲江教育工作者当然是一个学习型团队。《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意谓领导要起榜样和表率的作用,从家人做起,到一个机关,一个团队,这才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灵魂,即所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记者相信,这就是田园教育的灵魂。回归农村,回归田园,回归书院,都是为了回归家庭。记者才理解到,蒲江教育人为什么要把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社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才是真正的大教育观。

田园,家园,书院

蒲江的现代田园教育已呈现出蔚然一新的格局。但仍有很多人对于田园教育的概念比较茫然。

对此,雷局长说,田园意谓着“自然,绿色,融合,开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提出了三个回归的口号,回归自然,回归农村,回归书院。

向大自然回归,向传统回归,向世界开放,这些元素都以各种方式体现在了一校一品的校本教材中。比如蒲江中学和蒲江中学实验学校的幸福教育,实验小学的快乐教育,甘溪学校的竹品人生等等。

蒲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美丽的浅丘风光出产着生态的樱桃、雷竹、高品质的茶叶,也孕育了蒲江人忠厚朴实的性情,塑造着蒲江教育人的品格。田园,是蒲江老百姓的物质家园,而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书院,则构成了蒲江人的精神家园。

因为结缘蒲江教育而读《宋史•魏了翁传》,读罢令人荡气回肠。这是新文化运动一百年来被忽视太久的股肱之臣、抗元名将,这位将周敦颐、二程、张载请谥于文庙的理学家,更是一位积极倡导和实践“大教育观”的教育家。

为了创办鹤山书院,魏了翁将其藏书大半捐献给了书院,以供生员阅读。宋理宗特御书“鹤山书院”四字为赠。鹤山书院“尊经阁”藏书数量曾经超过南宋国家图书馆,且大部分是其旧藏和抄录所藏之副本,再访得旧书,达10余万卷,其藏书规模是宋代各大书院之首。

书院的教学模式是耕读传家,从田园到家园,再到家国天下。书院的教育理念则是王阳明在《万松书院记》里所阐述的: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是故明伦之外无学矣。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非此而论者,谓之邪说;假此而行者,谓之霸术;饰此而言者,谓之文辞;背此而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乱世之政……”

父慈子孝、夫仁妻贤等五伦五常,正是传统书院立教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的不二法门。

为此,记者问起了雷雨的孩子。也许不仅仅是巧合,20多岁的儿子昨天刚刚扯了结婚证。于是他掏出手机,记者面前的局长,变成了一位幸福而慈祥的父亲,儿子扯了结婚证后,与父亲有几条微信聊天。儿子说:突然感到肩上有了沉甸甸的担子。父亲说:等你以后有了孩子,更能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说到责任感,雷局还谈起儿子恋爱中的一个小插曲:儿子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考研,而选择了就业,工作后的儿子常感叹钱不够用,父亲很久之后才了解到,这是因为女友家境不宽裕,儿子这样做,是为了供女友读研……

记者和雷局一起看着手机里结婚照上那对幸福的俊男靓女,感慨说,所谓“有其子,必有其父”。

记者相信,这就是田园教育的灵魂。回归农村,回归田园,回归书院,都是为了回归家庭。记者才理解到,蒲江教育人为什么要把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社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才是真正的大教育观。

猜你喜欢

蒲江教育观雷雨
雷雨天
《雷雨》中的“雨声”
雷雨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雷雨
自家农场一年销售2000 万 还把蒲江丑柑卖到北美 他是怎么做到的
乡建背景下乡土建筑植物景观探究——以蒲江明月村为例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早市名茶 蒲江雀舌
蒲江红心猕猴桃种植农业气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