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勾针排脓放血对结节型痤疮皮损修复作用的研究
2015-11-04万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200011
万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0011)
·临床研究·
锋勾针排脓放血对结节型痤疮皮损修复作用的研究
万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0011)
目的 观察锋勾针排脓放血与单纯排脓治疗对结节型痤疮溃疡皮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取20对结节型痤疮皮损,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锋勾针排脓放血治疗,对照组采用锋勾针排脓治疗。患者面部选择2枚结节型痤疮皮损,其溃疡面积与皮损面积都相同,1枚行锋勾针排脓放血法治疗,另1枚行锋勾针单纯排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1星期内每天的溃疡面积和皮损面积变化,软硬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溃疡皮损面积缩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软硬度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锋勾针挑割排脓放血治疗寻常痤疮对痤疮溃疡皮损面积修复能力较单纯排脓更强。
痤疮;结节型痤疮;排脓放血;锋勾针
寻常痤疮是临床常见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通常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1]。痤疮的皮损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损害。含有脂栓的毛囊发生丙酸杆菌感染,因炎症反应的深浅、大小不同,表现不同类型的炎症性损害[2]。黑头粉刺表面形成脓点,炎症表浅为丘疹型;若炎症有所深入和扩大,脓点形成米粒大小的脓疱,称脓疱型;炎症红肿为主,深入皮肤层则为结节型;炎症化脓为主,在皮肤层内形成溃疡腔,不高出皮肤,表面无开口,呈暗红或正常皮肤色,挤压有波动感为囊肿型;化脓性毛囊损害一处多发则为聚合型。
使用锋勾针排脓放血疗效关键不仅是清除皮损炎症性内容物,更是充分地排尽恶血,引出新血,方可提高皮损修复的能力,加速皮损愈合。本课题以结节型痤疮皮损为研究对象,在皮损面积、溃疡面积相同的条件下,观察锋勾针排脓放血与单纯排脓治疗对结节型痤疮溃疡皮损的修复作用。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痤疮专科门诊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选取20对结节型痤疮皮损,设计病例报告表(CRF表)记录患者治疗过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痤疮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面部皮损有结节型皮损(红肿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毛囊开口处可见脓点);③年龄、性别不限;④愿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 治疗方法
纳入患者面部选择 2枚结节型皮损,其溃疡面积与皮损面积都相同,1枚行排脓放血治疗,作为治疗组,另1枚行排脓不放血,作为对照组。
2.1 治疗组
行排脓放血方法。锋勾针尖从毛囊开口进入深达
2.2 对照组
行排脓方法。锋勾针尖从毛囊开口进入深达痤疮底部,挑割手法在毛囊内壁划割1条1 mm深度切口,然后从皮损周围皮肤向中心开口推压,排出脂栓、脂膏和脓液即止。左手持75%乙醇棉球随时擦净排出物。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皮损面积和溃疡面积
皮损指红肿硬结的范围,溃疡指皮肤破溃的范围。用游标卡尺测量皮损和溃疡的直径长度。溃疡及皮损面积计算方法为,面积=最长径×最短径。治疗前测量、计算溃疡面积和皮损面积。治疗后每天定时测量、计算溃疡面积和皮损面积1次,共7 d。将面积变化率数据作统计学检验。面积变化率=[(治疗前面积-治疗后面积)/治疗前面积]×100%。
3.1.2 皮损软硬度
设治疗前皮损的软硬度为 10,正常皮肤的软硬度为 0;让患者每日定时触摸判断治疗皮损的软硬度并做记录1星期。
3.2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如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若非正态分布资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皮损修复能力比较
3.3.1.1 两组第1天溃疡面积变化率比较
两组第1天溃疡面积变化率经正态性检验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Z=-4.306,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 1天溃疡面积变化率大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第1天溃疡面积变化率比较
3.3.1.2 两组第1天皮损面积变化率比较
两组第1天皮损面积变化率经正态性检验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Z=-4.456,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 1天皮损溃疡面积变化率大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第1天皮损面积变化率比较
3.3.1.3 两组第3天溃疡面积变化率比较
两组第3天溃疡面积变化率经正态性检验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Z=-3.695,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 3天溃疡面积变化率大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第3天溃疡面积变化率比较
3.3.1.4 两组第3天皮损面积变化率比较
两组第3天皮损面积变化率经正态性检验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Z=-4.121,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 3天皮损面积变化率大于对照组。详见表4。
表4 两组第3天皮损面积变化率比较
3.3.1.5 两组第7天溃疡面积变化率比较
两组第7天溃疡面积变化率经正态性检验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Z=-3.287,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7天溃疡面积变化率大于对照组。详见表5。
表5 两组第7天溃疡面积变化率比较
3.3.1.6 两组第7天皮损面积变化率比较
两组第7天皮损面积变化率经正态性检验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Z=-3.1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7天皮损面积变化率大于对照组。详见表6。
表6 两组第7天皮损面积变化率比较
3.3.2 两组软硬度变化比较
3.3.2.1 两组第1天软硬度变化比较
两组第1天软硬度经正态性检验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Z=-3.21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1天软硬度小于对照组。详见表7。
表7 两组第1天软硬度变化比较
3.3.2.2 两组第3天软硬度变化比较
两组第3天软硬度经正态性检验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Z=-3.463,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3天软硬度小于对照组。详见表8。
表8 两组第3天软硬度变化比较
3.3.2.3 两组第7天软硬度变化比较
两组第7天软硬度经正态性检验不全符合正态分布,经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Z=-2.756,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第7天软硬度小于对照组。详见表9。
表9 两组第7天软硬度变化比较
4 讨论
寻常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毛囊炎性损害。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多呈对称分布[4]。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病因包括内分泌紊乱、毛囊角化异常、继发炎症等,另外,遗传因素,一些微量元素如锌、硒的缺乏[5],个性情绪特征等因素也是痤疮发病的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痤疮皮损发生有以下因素。其一,雄激素分泌增多。雄激素支配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雄激素分泌增多使皮脂腺分泌皮脂过量[6-7]。其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皮脂分泌率升高导致皮肤组织中亚油酸浓度下降,毛囊上皮细胞因缺乏必需脂肪酸而发生过度角化;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内的脂活性维生素 A受大量皮脂冲刷不断消耗,也导致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及角化过度[8],角质堵塞毛囊开口,使皮脂排出受阻,皮脂形成脂栓堵塞毛孔。其三,产生炎症。厌氧性痤疮丙酸杆菌为毛囊内的正常共生菌,主要定植在毛囊管深部毛囊壁角质层最薄弱的部位。亚油酸浓度下降损害毛囊壁的屏障功能,毛囊皮脂腺内缺氧,在这个环境下,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分解皮质,角质形成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直接接触,通过多种促炎因子诱导免疫应答,大量中性粒细胞被趋化因子吸引到靶部位,导致痤疮炎症的发生[9-10]。
痤疮以炎症皮肤损害为主,丘疹性皮损炎症表浅,皮损轻,是最具有自愈倾向的皮损;囊肿型和聚合型皮损大小差别很大,溃疡腔隐含在皮肤层内,无法测量,而结节型皮损范围和溃疡面积均清晰可测,1星期之内不具备自愈倾向,可以作为痤疮皮损炎症表现的典型代表。
锋勾针,“新九针”之一[11]。该针具是师怀堂先生在《内经》中“古九针”的基础上,综合锋针与勾针之特点,取其所长,融为一体,用不锈钢材料制成。锋勾针挑割排脓放血治疗寻常痤疮,是利用锋勾针针型特点,即细小的勾形针刀。操作方法是将锋勾针尖从毛囊口进入,沿着漏斗部向上挑割开毛囊皮脂腺内侧壁,形成1~1.5 mm“1”字型规则切口,使阻闭的导管打开,毛囊开口扩大,从皮肤外部顺毛囊开口方向推压,排出皮脂栓、脓液、瘀血等内容物,再充分排出新鲜血液。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根本原因是脏腑功能紊乱、经络气血循行失调。放血疗法有以下作用,首先,起到泄热作用,主要适用于阳盛发热,排泄过盛的阳气。其次,起到解毒作用,主要适用于热毒亢盛以及毒邪侵入而生的疮疡症,放血能使侵入机体的毒邪随着血流排出。其三,起到泻火作用,众所周知,热之极为火,放血方法可以直接清泻心阳以及肝阳的偏亢,达到清火泻火作用。最后,消肿作用,气滞血涩使经络瘀积致使肿痛的产生,放血疗法可以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菀陈”的瘀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以达到消肿的目的[12-13]。
此方法在毛囊内壁形成一个线性切口,从内口打开减压,有利于脂肪栓与脓血的排出。一方面冲刷炎性囊腔,彻底祛瘀,另一方面改善局部微环境。在解剖学上,这种毛囊壁线性切口,切痕蕴含于皮肤层内,愈合时收缩,缩小毛囊皮脂腺开口,使毛孔粗大的情况改善,愈后皮肤表面无瘢痕。本操作方法关键在于清除皮损内容物之后是否充分地排尽恶血。
在皮损愈合炎症期的早期,激活了机体免疫系统,引起早期皮损中性粒细胞浸润,随后被浸润单核细胞,并在组织中转化为巨噬细胞。浸润的炎症细胞可吞噬入侵微生物,也可通过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促进皮损修复,使得修复从炎症期过渡到组织增殖期。炎症反应过强或过弱,都会对皮损修复产生不利影响。在组织增殖期,肉芽组织填补组织缺损,肉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皮损早期修复是随着肉芽组织逐渐发生上皮化而完成[14-15]。皮损愈合过程中,临时的细胞外基质主要为纤维素、纤维连接蛋白、玻璃连接蛋白和黏蛋白,细胞外基质促进细胞黏附、迁移和增殖。上皮与间质在皮损边缘相互作用促进角化细胞增殖和迁移[16]。上皮化后,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化停止,瘢痕组织开始形成,皮损修复进入重塑期,瘢痕基质的形成与瘢痕降解最终趋于平衡。在这一时期,血管结构形成,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临时细胞外基质被胶原基质取代,炎症反应消退。炎症反应贯穿皮损修复的始终,其终止机制不明,可能与抗炎介质增多、促炎症因子下调、微血管通透性恢复正常和炎症细胞凋亡等有关。炎症反应过强或时间过长可引起皮损不愈或瘢痕过度生长。
皮损修复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生物学过程,其修复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组织重塑阶段,它在机体的调控下呈现高度的有序性、协调性、完整性和网络性。炎症反应并不局限于炎症反应期,而是贯穿皮损修复的整个过程,其作用过强或过弱均不利于皮损修复,因此,我们认识到机体的免疫状态对于皮损修复的结果和质量都非常关键。参与皮损修复的免疫细胞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三者按一定的时序出现和聚集。
有研究指出,放血前与放血后的微循环变化,可以得到放血前微循环检测显示,血液流速相对偏慢、红细胞趋于聚集、血的颜色较前变暗,毛细血管周围轻度渗出,这提示微血管阻滞,组织供血不足。经过放血治疗后,复查微循环各项指标,与放血前相比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微循环血瘀所致组织供血不足与缺氧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从血液循环角度解释放血疗法的治病基本机制,主要是改变了微循环障碍状态。生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出,放血治疗就是直接把富含致痛物质的血液放出,同时使得放血形成的负压促使新鲜血液向病灶流动,稀释了致病物质的浓度,使得改善了局部微循环,并有利于损伤组织修复,可以说放血起到了“祛瘀血,生新血”的作用。这能充分证明,放血疗法对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我们认识到,放血后修复的细胞液与血小板等可迅速干涸形成保护作用,愈合后随痂脱落。由于面部皮肤血管丰富,组织再生能力很强,因此放血后痤疮能在短期内康复。临床上常见的伤口内的肉芽,即新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混杂在一起产生。此时,大量的毛细血管混杂在纤维母细胞之间,从伤口周围向中心靠拢,使得产生伤口收缩,从而创面缩小,有利于伤口愈合。在解剖学上,这种切口对皮肤纤维损伤最小,因为切痕只是达到表皮内层,愈合时因伤口收缩,毛囊皮脂腺开口的口径也在变小,使毛孔粗大的情况改善。因此,这一方法使得愈后皮肤表面无疤痕且修复速度较快。
痤疮的排脓放血,是通过搔刮挤压,直接排除毛囊内的分泌物,分泌物主要成分为痤疮丙酸杆菌。这一方法有利于从皮肤表面,仅仅在表皮,打开皮脂毛囊导管,排出脂肪栓,从而提高氧分压,使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得到抑制。痤疮丙酸杆菌逐渐减少,可以减轻炎性反应,痤疮丙酸杆菌对毛囊的直接刺激也相应减少,毛囊壁刺激和损伤也逐渐减少,彻底地清理了毛囊内滞留物和炎性物,有效地消除了原有的炎性病灶,能非常有效地阻断痤疮炎症的进一步加重,对痤疮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治疗的同时能排出中性粒细胞,从根本上控制炎症反应,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产生新鲜血液,带来充足的氧气,抑制丙酸杆菌的生长,加速皮损愈合。放血后血小板数量增加,分泌各类生长因子,协同促进皮损愈合。所以痤疮的排脓放血能消除炎症,加快疾病的愈合。
锋勾针排脓放血治疗面部寻常痤疮,在疗效明显的同时也可提高皮损修复的能力,加速皮损愈合,减少复发,是一种有显著疗效的外治法。
[1] 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671.
[2] 戴锡孟,刘忠恕.皮肤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2000:6.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
[4]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 2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65.
[5] 朱文元.痤疮[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6-133.
[6] 靳聪妮,张天生,张夏毅,等.师怀堂新九针疗法学术创新概要[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9):37-39.
[7] 陈昭,王建美,高顺强.痤疮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2):107-108.
[8] 吴学贵,谢福安.内分泌疾病辨病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5.
[9] 张长宋.毛囊角化过度在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18(1):47-48.
[10] Ingham E, Eady EA, Goodwin CE, et al. Pro-inflammatory levels of interleukin-1 alpha-like bioactivity are present in the majority of open comedones in acne vulgaris[J]. J Invest Dermatol, 1992,98(6):895-901.
[11] 王国安.中药内外兼治痤疮 16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 (9):22.
[12] 屈纪富,程天民,郝利.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康复,2001,5(24):74.
[13] 李娟.刺络放血治疗痤疮71例[J].江西中医药杂志,2005,36 (11):62.
[14] Martin P, Leibovich SJ. Inflammatory cells during wound repair: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J]. Trends Cell Biol, 2005,15(11):599-607.
[15] Eming SA, Krieg T, Davidson JM. Inflammation in wound repair: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J]. J Invest Dermatol, 2007,127 (3):514-525.
[16] Werner S, Krieg T, Smola H. Keratinocyte-fibroblast interactions in wound healing[J]. J Invest Dermatol, 2007,127(5):998-1008.
Study on Pus-draining and Bloodletting with Sharp-hook Needle in Repairing Skin Lesions in Acne Vulgaris of Nodules
WAN Yi.
No. 9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11,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us-draining and bloodletting w ith sharp-hook needle in repairing the skin lesions in acne vulgaris of nodules type. Method Twenty pairs of skin lesions caused by acne vulgaris of nodules type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pus-draining and bloodletting w ith sharp-hook needl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pus-draining with sharp-hook needle. Two facial skin lesions of same size were selected from each patient to respectively receive pus-draining and bloodletting w ith sharp-hook needle or pus-drainage alone. The changes of lesion size and hardness in a week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 The reducing of lesion size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ardness of the les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lso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us-draining and bloodletting w ith sharp-hook needle can produce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in repairing skin lesions in acne vulgaris than pus-draining alone.
Acne vulgaris; Acne of nodules type; Pus-draining and bloodletting; Sharp-hook needle
R246.7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12.1204
1005-0957(2015)12-1204-04痤疮底部,挑割手法在毛囊内壁划割1条1 mm深度切口,然后从皮损周围皮肤向中心开口推压,排出脂栓、脂膏和脓液,再挤放鲜血直至清澈组织液渗出,结节变软。左手持75%乙醇棉球随时擦净排出物。
2015-04-20
万怡(1986 - ),女,住院医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