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无聊的日子,只有无聊的人

2015-11-04

时代报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对象深度杂志

一名年轻的杂志记者向自己在美国求学时的教授写了一封邮件,向他表达自己刚入行时担心写不出来好故事的忧虑,不久,他得到了回复。

亲爱的卓星:

听到你对工作略微有些失望,我并不惊讶。你对自己的未来有很高的期许,但事实上,你还只是刚刚开始。我认为,哪怕平庸之作也比没有作品要强。

我总对我的学生们说,在我们向优秀、乃至杰出攀登的过程中,总得要经过糟糕这一个过程。天资与勤奋是重要的,但新闻是一门手艺活,而匠人只有不断地磨练和重复这门手艺活,他的技艺才能日益精湛,他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能够对你说的是,不要太生闷气,或者悲叹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用你的诚意和深度去做每一篇能够操作的故事。每个文化或者组织都有自己的禁忌,也许中国的政治文化,导致了中国在新闻里的禁忌比美国更多。

我觉得,因为你掌握的新闻技法和艺术,你会选择更加具有诚意和深度的故事。我不知道它们具体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们确实存在。这些故事不仅会磨练你的技艺,更会锻炼你建立质疑和评估的思维习惯。

不要认为每个选题都会是显而易见的好故事,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我们描绘的每个人身上去找寻好故事的可能。好故事总会有的,因为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些更宏大的东西。记住我母亲的劝告吧,那时候我还是个小男孩,总在抱怨自己无所事事,她对我说:“没有无聊的日子,只有无聊的人。”对于我们记者而言:“没有无聊的采访对象,只有无聊的写作者。”

大多数写作者犯了一个错误,他们觉得好故事仅仅意味着去搜集汇总那些关于有趣的人的信息。这注定会让你陷入长期的平庸。当然,你需要找到和报道有趣的信息和选择对读者切身利益有关系的题材,这确实能给你的报道带来一定优势。但正如我们在文学性写作课上经常提到的,那些精于此道的人会从个体故事中找寻深埋其中的意义。

这不是说我们必须生硬地把一个庞大的主题塞给我们的读者,而是像我们反复讨论过的那样,让采访对象的故事更加栩栩如生的,应该是他生活所体现的,个人历程与社会背景的共鸣。

我曾为《华盛顿邮报》杂志版写过许多篇深度人物特稿,从老布什总统、民权运动者、“水门事件”报道者、某个好莱坞电影明星,到一个智力障碍者、一对快乐的新婚夫妇、一个家庭(他们十几岁的儿子刚刚自杀)、一个写诗的诗人……的确,这些特稿都是关于个人的,但是也关乎他们个人之上的意义——对于领导国家的热望,期待清洗童年屈辱所带来的污点,成为另外一个人的兴奋,追逐完美主义在个人成就中扮演的角色,有创造力的过程……我可以一直说下去。

在美国,在我跟你差不多大的时候,一本叫《人物》的新杂志出现了,并且迅速成为了全国最畅销的杂志。它总是有详细的、机灵的、肤浅的个人特写,通常主角是一个电影明星。

它开启了一个肤浅的个人特稿时代,尽管遭到了诸多严肃记者的非议,但我看到了一个机会——这是一个公众对报道对象的个性有极大兴趣的时代。我的目标是驾驭这股潮流,我认为,一个记者是写出肤浅的、生动的、个性的特稿,还是写出同样生动,但更具内涵和深度的故事,这完全取决于他的操作。

就像你反复听到过的那样,我说我的目标是在捕捉人“生活体验的直接感受”,同时,揭示“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具有哪些价值”。坦白地说,公众并不知道深度和肤浅的区别。如果你具备让他们接纳的能力和视野,他们会很高兴地选择更好的,淘汰差的。因此这变成了我的原则,我做的还不错。

我知道你所在地方的媒介和生活可能与这里完全不同。但就最简单的而言,选题或许有一定挑战,但还没到压垮你的地步。尽量让你的每一步都比上一步跨得更远。写作一个故事时,不要使用上次写作的方式。

保持阅读好的作品能够给你一个好的示范也能激发你的灵感。告诉你的编辑你正在准备做的事情,让他们读读你想去学习的作品,让他们支持你达成你的目标。当你发现一个编辑能够明了这些并且能够帮助你,抓牢他们,不要放手。

尝试着建立一个会深入、诚实的报道采访对象的记者名声,如果这样做的话,一些对深度问题怀有戒心的采访对象或许会改变主意,因为他们相信一个比平庸之辈更高明的记者值得他们这样做。记住文学性新闻的技巧——特别是融入采访对象的日常生活中,这能够给你机会,让你得以用所有的感官接触到诸如动作、场景、自然的对话、亲密和生动的细节。确保他们能够理解你并且允许你跟在他们左右。

另外,在面对面的采访中,尝试用深度的对话和他们交流人生。尽可能采访他的家庭、朋友和对手,获得比他的个人陈述更深入的信息,并且把这些运用在你和采访对象的对话中,去揭示他更深层的想法。

在跟你潜在采访对象交谈的时候,要用你曾写过的深入、有内涵的故事作为例子,告诉他们你是怎样进行采访的,你会如何跟他们一起完成采访。记住你的故事一般要给人以甜苦参半的感受。甜太过浅薄,而苦又有些愤世嫉俗。在人物特稿中,要牢记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释什么是人们的源动力,什么驱动了他们的行动。

这使得最好的人物特稿往往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模型,通过它们你终于理解什么是真正打动了人而不是仅仅让他们理解自身。我发现这样的研究总来自于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合作,每一个人都用诚意和努力去弄明白问题的答案。

记住新闻的古训:发布的任何新文章必须“推进故事”——用当日发生的新事件扩展新闻信息。这个假定在此也一样正确:所有过去已被发表的,关于你采访对象的内容,你都应当知悉,并且作为你采访的起点。如果你没有把你的解释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什么要写一个故事呢?而这些,我相信,就是我们的任务了。

我希望你已经振奋起来并且不再需要我的建议了。

我想念你的头脑和热情。

猜你喜欢

对象深度杂志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杂志收纳碗
图说车事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个性签名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