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郑:华夏文明之根

2015-11-04晨光

时代报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东郭郑国黄帝

晨光

8000多年前,新郑一带属于裴李岗文化时期,很多考古学家调查后认为,那个时代属于少典族时代,标志着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大约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帝族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4700年前左右,新郑一带属于龙山文化中期,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商都京畿……

新郑,历史悠久、深厚、博大,在公布的“千年古县”名单中,新郑列在首批入选。

人文始祖——黄帝

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原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部落首领少典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人,在轩辕丘生下了黄帝,于是就给他起名为轩辕。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黄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长大后又一统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如《国语.晋语》所述:“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相传黄帝在位百年,有25个儿子,后来发展为25宗,得姓者有14人,分为12个姓而后世各国,经过不断繁衍,并且与其它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融合的中华民族。

在黄帝后代的发展中,根据《世本》一书的统计,从传说时代到先秦时期,曾经有101个方国自称是他的后代。后来,这101个方国又进一步分化出10个氏。加上由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人而来的方国和氏,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相传都属于黄帝族系,都是黄帝的后代,大约有800多个姓氏。

黄帝族的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中国现今的120个大姓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上,或是从地缘上,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中原密切相关。据统计,在这120个大姓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个姓,占总数的72%。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有些黄帝族姓氏还留传着许多民间故事。例如张姓,相传出自黄帝的儿子挥,因为发明了弓箭,担任弓长的职务,进而由“弓”“长”两个字组成一个“张”字,于是便有了张姓。传说西周穆王时,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有一个名叫造父的人是周穆王的马车夫,有驾御千里马的本事。周穆王在瑶池幽会西王母流连忘返,东方的徐偃王乘机作乱。周穆王听说后急忙赶回来,乘坐的便是他驾的马车,一日千里,及时平定了这次叛乱。事后,周穆王认为他劳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赵城,他的后代便姓了赵。所以,如今的赵姓人也是黄帝子孙。

从新郑国到新郑县

河南的省会是郑州,郑州往南不过百里,就是新郑。作为省会,郑州的知名度是高一些,郑州解放前叫郑县,这难免给人一种困惑,新郑不会是和老郑县相对应的吧?

这种概念上的偏差,相信会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闪过,事实上,新郑确实是新的郑,不过这个郑,指的不是老郑县或者老郑州,而指的是老郑国。所谓的郑国,是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一个诸侯。

西周末年的某一天,一个叫姬友的人走到了今天的新郑一带,停了下来,仔细查看着附近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情况。这个姬友可不是普通人,在周代,姬是王姓,姬友就是当时周宣王的弟弟,被封为郑伯(后改为公爵,史称郑桓公)。不过郑国最初的封地在陕西凤翔,后来迁徙到陕西华县一带。

姬友还是西周的中央官员,担任司徒一职。西周末年,内忧外患,政治嗅觉敏锐的姬友已经打定主意:举国东迁。

姬友一路东行,来到新郑一带,看到这里水草茂盛,非常适合定居。当时新郑一带有一个封国,是郐国。郐国在历史上属于打酱油的那种诸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毫无政治远见,也没有理想抱负。姬友就派儿子跟郐国国君谈判,买下了新郑这一大块土地,以便将来安顿封国军民。

祸事果然说来就来。公元前771年,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了——周幽王宠信美女褒姒,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犬戎杀向镐京时,诸侯们都不来救援,镐京被攻破,西周灭亡,继位的周平王看到王室衰微,国库空虚,只好把都城迁到雒邑(今洛阳王城公园附近),这就是著名的“平王东迁”。

郑桓公姬友也实在是条汉子,他虽然早早为封国军民找好了退路,但自己并没有提前开溜——作为王室的司徒,他参与了抵御犬戎的抗战,结果战死疆场——所以,历史上对郑桓公的评价相当高,对外他作为王室司徒,以死报国,体现了一个忠;对内,他作为封国国君,为封国军民提前寻好退路,体现了一个仁,既忠且仁,不愧为一代英杰。

镐京城破后,王室东迁,郑国也随之东迁,由于姬友的高瞻远瞩,郑国举国搬家的工作非常顺利。郑国人告别了陕西老家,千里迢迢来到当年的黄帝故里,定居下来,开始建设新郑国的生活。

为了有别于原来陕西的老郑国,郑国人把东迁之地称为新郑(国)。

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新郑名称的来历。

白居易在新郑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新郑……” 这句文学知识在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妇孺皆知。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编撰的《新郑县志》上对于新郑市东郭宅(今东郭寺村),有着这样的记述:“白居易所生,在县西十二里,宅今废。”

在东郭寺村完全小学院内,有一处残存的房基,其上竖着一块小石碑:东郭宅遗址。背面介绍这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出生地。

白居易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白鍠曾任巩县(今巩义市)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鍠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了新郑城西的东郭宅(今东郭寺村)。东郭寺村地势低洼,一度积水成患。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白居易在东郭宅出生时,家中的男人们都出去排水了。后祖父白鍠给孙子起名“居易”,意思是希望孙子能得到一个容易居住的地方。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父亲白季庚和外祖父都是诗人,白居易半岁时母亲就教他念字看画。在家庭的熏陶下,白居易五六岁学作诗,九岁通音律,十岁能解读诗书。

白居易在新郑度过了他最美好的12年童年生活。白居易12岁那年,河南一带发生战事,其父白季庚便送儿子到符离避乱。从此,白居易就离开了故乡新郑,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

童年是美好的,对于伟大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新郑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并被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中。据《新郑县志》记载,离开家乡44年后,从苏州卸任返回洛阳途中,56岁的白居易特地取道新郑,来到溱洧河边停留了很久很久,面对满天晚霞,无限乡情涌上了诗人的笔端:“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如云女,亦无芍药名。”他在东郭宅住了一个晚上,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儿时情景,历历在目,恋乡深情,溢于言表:“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此后,诗人虽然没有再回故里,但是,故乡的优美风光、丰富物产、历史名人、郑风名诗等熏陶了诗人,时时出现在思乡的梦中,并在他的诗篇中得到充分展现。在他的许多诗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关键词:轩辕、郑国、子产、东里、遗爱、张良、留侯、溱洧、郑风、东郭、枣树等,都留着故里的深深烙印。

会昌六年(846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白居易写下了《醉吟先生墓志铭》,仍然不忘故里,郑重写下了“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的句子。

诗人终生不忘故乡热土,故里的父老乡亲也始终没有忘记诗人。

猜你喜欢

东郭郑国黄帝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倒霉还是幸运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不一样的吃饭
小黑熊受骗
赶集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黄帝是个养生大师
不要小看任何人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