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5-11-03张越友郭龙岩
张越友 郭龙岩
[摘要]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文献研究显示,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工作效能均存在较大问题,有待提高。
[关键词]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35-02
一、前言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为了解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和水平,较为科学地确定一套系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案,我们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式,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辅导员职业意识
1.辅导员角色。辅导员与学生均认可辅导员角色主要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分别为78.9%、61.8%);但对实现程度的评价分别是47.4%、38.2%。“学校精神的传达者”、“处理学生事务的行政化人员”、“学生的知心朋友”等角色有一定程度体现。
2.辅导员职责。辅导员认为其职责主要是“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传达好学校要求”、“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做好奖助贷服务”。学生认为辅导员职责主要是“日常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3.辅导员职业态度。没有一位辅导员非常愿意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15.8%的辅导员选择“比较愿意”,选择“比较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高达79%。
4.辅导员的职业规划。89.5%的辅导员未来希望担任专业课教师,10.5%的辅导员未来希望担任学校管理干部。
(二)辅导员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素质。总体看,辅导员们对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高度肯定,其肯定集中在“非常符合”与“比较符合”两个层级。而学生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肯定,在“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三个层级比较均衡,同时,否定性评价比例在20%左右。
2.能力素质。对于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自评均为肯定,但多数集中在“比较”层级;而分别有36.1%、22.4%、22.4%的学生持否定性评价。对于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94.7%的辅导员自评为肯定,多数集中在“比较”层级;而分别有27%、25.7%的学生持否定性评价。对于科研能力,52.7%的辅导员自评肯定,47.4%自评否定。
(三)辅导员专业技能水平
辅导员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自评均为肯定,且集中在“较强”层级。认为职业生涯设计技能较弱,其次为学习方法指导技能。
学生对辅导员专业技能大多数持肯定评价,其中肯定性程度较高的依次是沟通技能、学习方法指导技能、教学技能,而对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职业生涯设计技能的否定性评价较高。
(四)辅导员队伍的组织与管理
1.队伍结构。专业结构,分散来自多个专业,但来自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很少。性别结构,以女性为主,占66.7%。民族结构,以藏族为主,占81.5%。政治面貌,以党员为主,占55.6%。年龄结构,以21-30岁为主,占77.8%。教龄结构,以1—3年为主,占55.6%,基本呈现倒金字塔结构。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年限,以1-3年的为主,占74.1%;其次为4-5年,占11.1%,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占88.9%。专兼职比例,以教师兼职担任为主,占81.5%。专业证书结构,以教师资格证为主,占81.5%;高校就业指导初级资格证占18.5%,11.1%的辅导员无任何职业资格证书。
2.辅导员的选拔方式。多数辅导员由院系指定,占63.2%;其次为定向招聘,占10.5%;再次为自愿报名上岗,占5.3%。
3.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内容,主要是工作技能和方法(占42.1%)、学科理论知识(占36.8%)的培训。
4.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辅导员中持肯定性评价的较少(占26.3%),认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制度,但考核结果受人情影响,不公正”和“考核自上而下,缺乏学生评价,不合理”。
5.辅导员激励。多数辅导员认为没有地位(占52.6%),收入处于“一般”水平(占73.7%)。认为工作有前途的辅导员占36.8%。
(五)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1.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多数辅导员认为自身工作效果“较好”、其次是“一般”,没有“很差”。在学生评价中,肯定性评价各层次分布较均衡,少数学生评价为“较差”和“很差”。
2.辅导员工作的精神状态。辅导员自评居首位的是“基本能应付,偶尔有些焦虑”,其次是“很有成就感,工作得心应手”、是“感觉力不从心,心理压力大”,极少数认为“身心状态差,濒临崩溃”。学生评价与此一致。
三、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辅导员队伍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工作效能都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意识不强
角色定位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矛盾突出,辅导员们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虽然较准确,但角色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实现。辅导员对自身工作职责认识较明确,但与学生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辅导员相对注重“传达好学校要求”,而学生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协调官方任务与学生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职业意愿较差,职业认同度低。很少有人能将辅导员视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并从思想上打算长期从事,甚至有人从刚上岗就考虑“转岗”的问题。
(二)辅导员职业素质不能满足工作要求
1.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自我反省普遍有待加强。访谈显示,辅导员的责任心普遍不够强,很少深入学生宿舍,一些辅导员任何事情都放手给班长管理,只关心与辅导员津贴挂钩的班级量化考核成绩,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不闻不问。个别辅导员几个月不开一次班会,甚至不经请假,擅自离岗,在外地遥控指挥班干部。辅导员对自身评价较高,与管理干部和学生的评价存在较大反差,从侧面反映出辅导员的自我反省品格较弱。
2.辅导员的学生观亟须转变。一些辅导员赞赏老实听话的学生,反感活泼调皮的学生。有的辅导员对学生带有偏见成见,不能很好地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整齐划一,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观察、沟通、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应变、科研等能力素质有待加强。有的辅导员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不善于与学生、任课教师联系沟通,造成师生情感联系淡薄,缺乏威信;有的不善于激励人,语言生硬,传达上级精神不准确;有的不善于组织管理班级,班级缺乏凝聚力;对于复杂的突发事件,手忙脚乱,不能有效应对;辅导员科研能力普遍欠缺,忙于琐碎的事务,学习业务和研究工作较少。
(三)辅导员专业技能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辅导员专业化要求辅导员掌握与岗位职责相关的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它们针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健全人格、文化修养、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辅导。当前社会日益复杂,学生学业、成长和就业的压力增大,特别需要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但目前辅导员普遍缺乏这些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沟通能力低下,导致工作滞后、被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无法深入学生内心。
(四)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组织管理有待加强
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低龄化相应产生工龄短,生活和工作经验不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协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偏低,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学习的辅导员较少,影响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尚不够健全,未形成体系。各校已有《思想政治辅导工作条例》、《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表》和《辅导员工作档案》,但缺少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缺乏工作考核、评优评先、工作交流研讨、进修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考评指标体系、考核方式不尽全面合理,如考核中缺少工作对象——学生的评价,考核方式仅有量化考核一种,缺少定性评价、汇报答辩等多种方式,导致考核结果难免偏颇失当。
(五)辅导员的人力资源效益不高
辅导员普遍感到:整天忙忙碌碌,但上级和学生对自己工作评价不高,感受不到工作成果;认为辅导员不是一种终身职业,但又看不到现实的发展方向。辅导员自身在工作中往往有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倾向,阻碍了工作效能的提高。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