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师造化出新意
2015-11-03杨力斌
杨力斌
王文学是我结识多年从事书艺耕耘的好朋友,每次观看他创作出来的书法新作,总能见到一些不同以往的书法艺术妙趣。
王文学在取得各种书画展优异成绩的基础上,仍然对历代名家碑帖研习不止,从中不断汲取新的书艺营养。近年来,他陆续重点临摹晋代索靖的《月仪章》、北魏的《元略墓志铭》《元彦墓志铭》《孟敬训墓志铭》、王羲之的《十七帖》《黄庭经》、信札、汉代的《石门颂》《封龙山碑》《礼器碑》《孔庙碑》《衡方碑》《乙瑛碑》《华山碑》等不同时期的隶书,以及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的书作和清代名家的书帖。
在反复临摹中,书家认识到“初期临帖很容易停留在对历代名家惟妙惟肖的模仿之中,而进入自由境界临帖却是汲取线性构成审美艺术营养,懂得如何将学习的东西用来充实自己,同时转换为书写融合的升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研究书法必须做到在前辈名家基础上的心师造化、融会贯通、自出新意。
在书法耕耘的漫长道路上,一位书家应该如何解决由外表层面的模仿转为别出心裁的更高境界呢?
王文学说:“一是学习中西方的艺术哲学,以便解决自己审视把握的方向问题;二是学习中西方艺术美学,解决审美意识和品鉴问题;三是学习古代汉语经典,解决汉字本身的认识问题;四是学习文学,以及儒释道、《易经》、古代圣贤经典等,解决文化艺术综合修养问题;五是学习音乐、绘画、戏曲等姊妹艺术,解决如何启示通会的问题。”这表现出一位书家长期积累书外功夫的重要性。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习书画同样是功夫在书外,功夫在画外。
古今书画名家不仅仅是有名的画家、书法家,首先是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其次,才是画家、书法家。一个书家阅读研究了大量中外艺术哲学、艺术美学书籍,再投入书画创作中,感觉完全不同寻常,这就是高格调自有高境界的因果关系;当作者建立起一种高境界、高起点的艺术修养层次,自然会产生出与众不同的高品位书画格调。
王文学说:“在书艺审美格调上以魏晋碑帖为研究的重点,入晋人格。”魏晋时代是一个动乱年代,却是中国文艺觉醒的重要时期,为唐代盛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战国时期无数不同形式的简书、帛书,也值得书家深入研究。
他接着说:“中国有6 000年的文化,秦汉以后只有2 000多年,且逐步朝实用书写转变,那么文字创造、发生、演绎拓展的过程却会更有味道。于是,我又在研究秦以前的文字,世称‘天书的古朴范式。”越古老的书体越接近早期原生态审美书写意境,其中蕴含深层次的东西特别多,神秘莫测,也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状态。
以中国早期书体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仅仅是哗众取宠的猎奇。“现在书坛写战国时期的文字的人不少,可都没有自己的心性”。无论书家在书艺研习上如何找到自己进入书艺更高层次境界的切入点,都必须书写出自己感知升华的线性美感;只有属于自己融会贯通的东西,在前辈基础上承传演变拓展出来的书体,才是心师造化的书法艺术结晶。
与王文学的书艺交流,感触良多。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