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跟踪审计力度 促进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2015-11-03刘小马
刘小马
加强对政策措施落实的跟踪审计,努力推动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是新形势下对审计机关的新要求。从当前开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情况看,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和基本做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一、提高认识,做到“四个认清”
开展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是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审计工作的新常态,对此审计机关各级领导和审计人员要有清醒认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一)认清使命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区间调控,突出定向和精准调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覆盖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方方面面。这些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都是今后审计机关跟踪审计的重中之重,对于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政策落地、政令畅通、高速发展,必将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二)认清重要作用。政策措施出台之后,关键是要落实到位,审计监督是确保政策措施执行的有效途径。紧紧抓住政策措施落实的怎么样、哪些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落实的原因是什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属于哪个部门的责任等,加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的力度,能够充分发挥多项政策措施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而维护中央的权威。
(三)认清形势所迫。从宏观面看,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执行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在房地产、金融、地方性债务等领域也都有潜在风险;从期望值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虽一直在推进、制度在完善,还与中央和党委、政府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一定差距;从执行力看,一些地方、部门贯彻落实政策的力度还有限,制度上还不够完善,落实的方式、内容、措施等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对此,亟需审计监督等多种保障措施促使政策措施贯彻执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认清职责所系。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既是审计监督的范围,也是审计机关的职责。从审财务、审资金、审项目转向审政策、审措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谓机遇,就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勇挑重担,不管困难多大,都要忠实履职,圆满完成任务;所谓挑战,就是面对新的任务要不断转变观念,创新审计思路方法,积极探索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新路子。
二、把握关键,突出“五个重点”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模式的情况下都是适用的。政策措施实行的时间越长,落实的力度越容易弱化,所以审计工作要加强跟踪,持续发力,促使政策措施保持连续性和实效性。
(一)突出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审计机关要检查各地各部门是否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详细的落实中省政策措施的意见,是否确定了各自发展的目标,是否明确了完成的时限;检查各项保障措施是否执行到位,各项任务是否按期、按进度进行,是否存在虚报任务完成进度和任务完成量的问题。对未明确完成期限的工作任务,持续跟进工作进展情况,重点反映进展缓慢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各地各部门产生问题的主观原因,反映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
(二)突出重要政策执行情况。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很多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审计机关要紧紧抓住以下环节开展工作:一是抓源头,这些政策措施大多出自改革发展、财政、商务、工商、税务、海关、金融等部门,要和这些部门搞好协作,主要的政策措施就不会遗漏;二是抓减负,看实行减轻和公平企业税负、税收优惠、放宽市场准入等政策措施落实的怎么样;三是抓扶持,各项政策支持经济发展重点战略、支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等情况;四是抓民生,有关养老、健康、保险、就业、教育、食品安全等事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政策落实情况。
(三)突出重大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紧盯铁路、水利、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土地整治等重大建设项目不放,调查了解项目规划编制、立项审批程序、建设目标和效果等项目落地情况,关注资金到位、项目进度、工程质量等情况。
(四)突出重点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重点关注中、省专项资金的下达、拨付、管理、使用等情况,关注金融机构提供国家重大项目资金保障、信贷资金投向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重点民生和养老、环保、教育等资金的审计,促进政策落实、规范管理、提高效益。
(五)突出推进简政放权政策落实情况。国务院将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到2014年底两年间共取消、下放了行政审批537项,地方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这些行政审批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市场的活力和百姓的利益。要通过审计,看该取消或下放的审批权是否真正取消和下放了,力度够不够、含金量高不高,有没有上放下不放、明放暗不放、甚至明减暗增的行为,地方政府承接中央部门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以及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后的效果。
三、持续发力,强化“六个确保”
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实施以来,审计机关对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做出了准确判断,及时揭示和反映了新情况、新问题,提示了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等问题,为政策措施的及时调整、完善提供了建议和依据,促进了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的贯彻实施。
一要确保政策落实。在摸清情况、查找问题、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部门职责,关注影响政策措施落实的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重点内容,审查项目是否落地、资金是否到位、权力是否下放、措施是否落实,着力检查地区、部门按照职责范围制定的具体措施、时间表、路线图和执行速度,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要确保取得效果。注重政策措施实施后产生的实际效果,关注政策执行的效果好不好,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和效益,是否存在不良隐患,是否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生态环境,重点反映各项政策措施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切实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要确保揭示问题。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目的是打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中梗阻。既要揭示违法违规问题,更要揭示各地、各部门在落实政策措施过程中遇到的制度障碍、政策瓶颈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和“懒政”、“惰政”、设租、寻租的行为,坚决查深查透查实。
四要确保改进完善。审计在揭示政策措施落实以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同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适应甚至阻碍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地的制度规章、体制机制和以高杠杆、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等,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
五要确保整改落实。针对在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审计机关要加大检查力度,既看各地各部门是否制定或完善了相关政策、是否积极进行整改,还看已经整改的问题是否产生积极效果,重点关注未及时整改或整改暂时困难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找出问题节点,进一步揭示体制障碍和制度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六要确保形成合力。许多政策措施需要部门之间、部门和地方联动,单靠审计一家不可能完成。不管是审计机关内部,还是审计机关与各地各部门,都需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坚决反对只顾自己利益和设置障碍,按照统一的审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确保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顺利进行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者单位:白水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