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好歌词
2015-11-03刘伟
摘要:读好歌词是获得歌唱成功的基础。使用上歌唱技能技巧、表露出真挚情感才算读好歌词。广为汲取相近学科知识、对朗读对象做好整体布局、有针对性地去模仿名人名家等才能更好地朗读歌词。朗读时或会有音量不适宜、表现不自然、交流不充分等问题存在,需妥为解决。
关键词:声乐 歌词朗读 标准 方法
声乐作品由歌词和旋律构成,读好歌词是获得优美歌声的基础,因此音乐院系常开设有正音课程,但即便是经过了正音课的学习,也不见得一定能读好歌词。为什么?在研读了相关文论的基础上,笔者就怎样读好歌词略谈浅见如下:
一、读好歌词的标准
(一)读在歌唱方法上
首先明确,朗读歌词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演唱,而演唱则必须应用相关技能技巧——腔体、气息、位置、共鸣等。因此,在歌词朗读环节就切实应用相关技能技巧,是获得优美歌声的基础。
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歌词读在统一的腔体里、读在歌唱气息的支持上、读在较高的声音位置上,读出适当音量的共鸣。如此读出的歌词,在音质上,较之日常讲话会有非常明显的改变,更圆润、更悦耳、更明亮、更通透、更纯净,会使一般听者在未闻歌声之前,就已然感受到了声乐艺术的魅力。如此朗读,恰似雕塑艺术中的塑形环节——一件雕塑艺术品轮廓已定,再经过打磨、上色等工序,大功即可告成。反过来讲,假如在歌词朗读时没有达到上述规范,想必很难有美妙的歌唱;因为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读还没有读好,唱能唱得好?
(二)读在歌词意境里
歌以咏志、诗以言情,歌唱艺术的理想境界是声情并茂。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不仅要注意“声音美”,更需要注意“感情深”。做到“感情深”,要深入了解创作背景、人物性格特点、词曲作家生活阅历等;同时,在歌词朗读环节注入深情,也是演唱能够声情并茂的关键。
读出深情,重点在于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段落的起伏、语气的设计、语音的强弱、重点字词的处理等;甚至,还要有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参与进来。如此“立体”的朗读,才更能够描绘出歌词的意境,才更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许,还能“超额”完成词曲作者的创作初衷。如此“立体”的朗读不易,更不易的是还要“自然”地朗读;假如我们费尽心力的去朗读和演唱,最后却距听者有千里之遥,那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三)读出正确音标
教学和演唱过程中我们有可能接触到多种语言:汉语、英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就汉语而言,还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分。能否掌握好相关发言规则并读出相关音标是评判歌唱水平高下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指的是“字正腔圆”里的“字正”;“字”都不“正”,谁又能知道唱的是什么?显然,这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常识也尽人皆知;但即便如此,实践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许多声乐爱好者并没有打好这一基础,个别较有声望的歌者出现此种现象也并不鲜见。因此,在歌词朗读阶段,我们就要努力做到“字正”,将隐患排除在萌芽状态。
二、读好歌词的方法
(一)广为汲取相近学科知识
读好歌词需字正腔圆,需感情到位。为达此目标,则需要有深刻地理解能力和良好地表现能力;这就要求歌者应有意识地去汲取临近学科的相关知识:哲学、文学、语言学、表演学、音韵学、人体解剖学等等,经过长时间、多学科的“熏陶”之后,我们读出的歌词才会更有思想、更有底蕴、更有情感。
甚至,我们还要从发声的角度去接触体育学,去提高自己的体质;因为声音的好坏与歌者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正所谓“体壮声雄”,让孱弱的身体发出洪亮的嗓音是难以想象的,歌者务必远离各种不良嗜好以保证自己健康;有条件的话,不妨再进一步,追求健壮与健美。
(二)做好整体布局
“谋定而后动”。朗读歌词之前,我们最好对整首歌先有个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即将开始的朗读进行整体布局,看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高潮、哪里适合加重语气、哪里应该放慢节奏等等。这恰如建高楼之前先设计图纸,图纸设计得好,进入施工环节就会相对顺畅;图纸设计不合理,真正施工时势必会磕磕绊绊,最糟糕或最后导致房倒屋塌。需要注意的是,整体布局虽必不可少,但这一布局也不是始终不变的,在实际朗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适时对既有的整体布局进行微调,不仅是允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有针对性地模仿
模仿是学习表演艺术的主要途径之一,相当有效。很多知名表演艺术家嘴里的“偷师”,实质上就是暗自模仿他人的长处,自古有之,无可厚非。
歌词朗读而言,可以借鉴与学习的对象众多,如央视及其他广播电视媒体上的著名播音员和主持人、出色的相声和小品表演者、戏剧戏曲演员的道白等等。在当前网络信息社会,查找相关模仿资源已是非常方便,我们要善于利用多种便利条件,以促进自身朗读水平、歌唱能力的提升。限于时间,我们不可能对中意的主持人、演员等一一模仿。怎样取舍呢?笔者以为,多模仿与自己嗓音特点、气质类型相似的,或许能事半功倍。
(四)慢练
在习惯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当下,我们似乎想让一切都快起来;但对于歌词朗读而言,真的不能快。欲速则不达,假如我们在刚开始朗读时就追求速成,就想口若悬河,结果则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发音不清晰、断句不合理、感情不深入,甚至是结结巴巴、多字少词。因此,一定要静下心来,慢慢地、逐字逐句地诵读歌词,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线索,不断揣度词曲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不断调整优化语句语气,随时发现各种可能出现的小纰漏。
熟能生巧、慢读才会有快读,这个道理务必要想清楚、做实在。开始就一味地追求快,返工重来多半是逃不脱的。
(五)质量监控
质量监控。通俗地讲,就是要确切知晓自己的朗读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质量过关,发现读得不错当然好,质量监控重在发现不足、找出差距。
看自己朗读得好或不太好,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自检,可以边读边检视,也可以把自己的朗读录音,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去听,这样更易于发现问题。当然,条件许可的话,最好还是借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做法,请别人听、常请人听,他经常读自己的新诗给别人听,以听取意见建议。因此,我们在觉得已经朗读的差不多的时候,可以读给同学、亲朋、师长或者专家听,如果大家基本都认可了,那想必我们的朗读水平肯定已经不差了。
三、常见问题
(一)音量不适宜
朗读音量不合适是歌词朗读中的常见问题,且常常表现为音量过大,为了朗读的更具深情,歌者往往在朗读时慷慨激昂、热情澎湃,努力追求嗓音洪亮,但好的歌词朗读可能无须如此这般。好的朗读应该以合适的音量展开,同时辅以适当的抑扬顿挫。
再者,音量大小的选择还和朗读的场合有关。读给较多人听且空间较开阔、当然要用较大地音量,否则别人不容易听清楚;反之,自己练习时,就完全不必要用较大音量,自己听清了,达到了锻炼目的即可。也要指出,音量过小也是不适宜的,尤其是窃窃私语似的发声,因为如此发声时声带闭合不完全,或会因声带各部位长期受力不均而导致病变。
(二)不够自然
自自然然、大方得体,是我们朗读时应该做到的,但实践中常能发现一些不够自然的地方。比如:朗读时气息总难以沉不下、或者总处于很激动的状态、或者加进来的肢体语言太过夸张、或者总是进不去角色等;总之,这些不自然状态会让人觉得朗读过程中“表演”的痕迹过重,让人觉得“假气”、“做作”。为什么会如此?主要原因或许还是认识问题,尚且不太明白什么是好的歌词朗读。这就需要我们多多观摩学习名人名家的表现,听他们怎样布局语气、怎样使用肢体语言、怎样与听者交流等等。当然,只看只听还不够,还要多思考勤实践。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量变自会引来质变,大方得体、自然亲切的歌词朗读必会不请自来。
(三)闭门造车
在朗读歌词时总是一个人自说自话、闭门造车是不妥的,必要的交流与借鉴是不可或缺的。闭门造车式的学习不利于提高效率、不利于交流借鉴、不利于开拓视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主要原因或许还是在心理层面,或是稍显自负,觉得自己可以把相关问题处理得很好,暂没有必要再去交流探讨;或是稍显内向,羞于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展示给别人,尤其许多人。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太利于学习的。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逐渐调整学习心理,以期不断进步。
四、结语
如何更好地朗读歌词?第一,很好地朗读歌词是歌唱成功的基础,在此环节花时间下功夫必会有丰厚回报,逐渐调整学习心理。第二,广为汲取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朗读歌词。第三,要学以致用,要善于借鉴交流,不可闭门造车。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王幸.歌唱中的“朗诵”艺术——以中国艺术歌曲《沁园春·雪》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陈泠朱.歌唱不好,更应多朗诵[J].戏剧之家,2015,(15).
[4]赵大刚.朗诵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0,(11).
作者简介:
刘伟,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