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2015年权威期刊发表的《我是歌手》研究论文述评

2015-11-03朱思琪

艺术评鉴 2015年20期
关键词:我是歌手大众文化流行音乐

朱思琪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权威期刊发表的关于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研究论文共有28篇,主要围绕《我是歌手》这档节目的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我是歌手》 流行音乐 大众文化 学术述评

《我是歌手》是由韩国引进的明星真人秀歌唱比赛节目,在湖南卫视2013年1月18日播出后便备受瞩目,众多高品质、高呼声的歌曲随着节目的热播红遍大江南北。典藏臻品的原唱歌曲得到再次升华,量体裁衣的改编歌曲演绎出独特味道,犹如古老编钟的演奏由婉转悠扬的抒情阶段转入高潮迭起的盛况阶段,让平稳的中国流行乐坛掀起了惊涛骇浪。2013-2015年,《我是歌手》已经播至第三季,中国内地、港台地区最大牌、最风格、最新锐的歌手都出乎意料地先后在这个台上对垒。羽泉、韩磊、韩红、孙楠等老牌唱将,彭佳慧、邓紫棋、黄丽玲、胡彦斌等实力麦霸,黄绮珊、陈洁如、李健、李荣浩等潜伏金嗓,皆在这个舞台大放异彩,爆红乐坛。

这股音乐飓风被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刮起至今,已经连续三年聚集了中国顶尖音乐人的目光。这场风暴让乐坛资深唱将、中流砥柱与新声代佼佼者同台竞演,牵动了中国流行乐坛的迅猛发展,更对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各个领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启示作用。学术界对《我是歌手》的关注度也随着节目的爆红而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权威期刊发表的关于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研究论文共有28篇,本文就以这28篇论文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一、制胜之道 花开有音

“有车必有辙,花开自有因”,湖南卫视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空前成功并不是偶然,从节目制作到营销策略其实是下了很大一盘棋。这档节目的成功迅速引起各大电视台的跟风,不仅衍生了《蒙面歌王》《国色天香》《最美和声》等明星真人秀音乐电视节目,也使《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梦之声》等同类节目的关注度得到提高。如此,便水到渠成地受到了传媒等各界的学者们的解剖探讨,本文着重论述的28篇论文中,从传媒角度研究的占据16篇,数量已然过半。

李彩霞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成功传播的内驱力和价值》一文认为,打造高品质的音乐、致力于节目创新与彰显品牌价值三个方面造就了《我是歌手》节目的成功,笔者认为第一、二部分解析时提到的实力派歌手、一流乐队、超级音响、悬念十足、制播精彩等,作者都有深入细致地分析,第三部分中提升大众音乐审美能力一点的分析稍显简单,但这篇文章显然对后人的研究是具参考价值。党君发表在《传媒》2014年第5期(下)的《〈我是歌手〉缘何如此火爆》一文,则从收视率、微博、微信平台宣传的时效性与广泛性方面进行了探讨,是一篇具代表性的传媒学研究论文,对电视节目机制、成名明星再包装甚至观众在现场的“表演”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对好歌、舞美与音效也做了简明的分析,最后呼吁广大学者学习、关注这一成功典范。高菲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的《有车必有辙 花开自有因——浅析〈我是歌手〉的制胜之道》中提出了捆绑营销、粉丝营销、话题营销、饥饿营销、立体营销五个跨界营销手段,并对电影院直播《我是歌手》第一季总决赛,这一成功跨界营销案例进行了肯定。文中更以各类实例作为论据,从策划策略、制作策略、营销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证明。李永峻发表在《青年记者》2013年第29期的《明星竞技娱乐节目多赢营销理念分析——以〈我是歌手〉和〈星跳水立方〉为例》一文再以《星跳水立方》做对比,从娱乐节目多赢营销理念的的视角加以分析。石磊、郭思忱发表在《中国电视》2014年第9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与官方微博的融合传播——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则紧贴时代,从《我是歌手》官方微博和电视节目融合的现状剖析了新传媒的无限生机。

接下来是对节目赛制、规则的讨论。欧阳逸雪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8期的《从〈我是歌手〉看版权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一文,对比其他国外引进节目失败的教训中看出《我是歌手》成功的策略,并提出了不能止步于引进,而是应该实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策略,创新改造才能成功的观点。雷盛廷发表于《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的创新理念与实现路径》与尚立云发表于《当代电视》2013年第12期的《〈我是歌手〉的管理突破与创新》两篇文章主要着眼于节目引进后赛制规则、现场布置等诸多创新元素来评价。另一篇从创新角度出发的文章则添进了与《中国好声音》的对比来论述,这是胡鹏昊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如何唱出新声音》。钱明发表于《新闻知识》2013年第8期的《真人秀节目纪实性与戏剧性融合策略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以竞赛为考察对象进行了研究,分为赛前宣传、赛前准备、竞赛现场、赛后感言四部分对这档真人秀歌唱节目的成功进行了论述。

最后,研究内容开始上升到内在特色与内在文化的层面,毛凯、杨传红发表在《当代电视》2014年第8期的《解析〈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延续与突破》一文认为,“平民明星”当道的电视节目坏境中,《我是歌手》节目重塑了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风尚标,不仅避免了为比赛而比赛的目的性选歌制度,而且让歌者自由唱出内心的感受,这让观众更多地感受接地气的明星的真情实感。每一期竞演规则的巧妙变动,使得节目的关注度与延续性又大大提高。这篇文章已经走出了节目机制、宣传规则取胜的范围,更多地上升到了歌者的歌唱素养层面来看《我是歌手》的成功,不失为一次不错的尝试。杨博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6期的《叙事思维下的电视文艺创新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谈导演构思创意》一文,从叙事思维这一全新的角度为切入点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深度剖析了叙事在《我是歌手》的具体应用。高慧艳发表在《新闻知识》2013年第9期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规则创新与文化怀旧》一文中,提出了怀旧这一关键词,“《我是歌手》背后怀旧文化:老人家的逆袭”,在大众媒介塑造的怀旧风的背景下,参加《我是歌手》竞演的歌手出道时间都不短于7年(尚雯婕),更多的是十年以上甚至三十年以上(齐秦)。石谭轩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4期的《浅析音乐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内在特色》与张增赋发表在《传媒》2014年第6期(下)的《〈我是歌手〉的内在特色研究》两篇文章都以内在特色为题,都提到了剧情悬念化、怀旧心理牌、叙事视听剧等方面,但石谭轩一文在此基础上对娱乐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路径。常阳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9期的《〈我是歌手〉叙事节奏探析》一文将叙事节奏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对《我是歌手》叙事节奏作出了细致的论述。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学者们从诸多角度对《我是歌手》成功的原因从节目赛制、规则、营销手段、内在特色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虽然有少数文章并不全面或者并不细致,但是从全局来看已经完成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不难看出,大多数论文应属电视传媒与传播范畴研究成果,基于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研究成果也直接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审美价值 别具匠心

《我是歌手》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音乐上,却是以其高品质、高要求、高水准在为流行乐坛输出精致的音乐作品,在模式上,改变了真人秀节目的固定模式,在受众上,其受众策略的选择与应用也是极其成功的。从搜集到的资料提供的理论依据与我个人对流行歌曲的学习和研究来看,在这些方面《我是歌手》还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大众审美趋势甚至价值观导向,并映射出受众的心理需求。

吴振华、王亚蓓发表在《新闻战线》2015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受众策略运用与启示》一文中,提出了《我是歌手》对受众情感需求、主体性需求、接近媒介的需求的满足,从而达到满足受众需求赢得关注度的目的。启示部分提倡好的节目应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引领大众价值取向,直接肯定了《我是歌手》良好的导向作用。刘书慧发表在《青年记者》2013年第17期的《从受众心理视角解析〈我是歌手〉的成功》与曹陆军发表在《中国电视》2014年第4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发展对策——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为例》两篇文章皆从受众心理出发,对《我是歌手》爆热反映出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前者结合节目机制论述,后者则准确地指出真人秀受众心理诉求的“真”、追求戏剧化叙事的心理期待、情感共鸣、寻求情感本位的心理慰藉等五点心理需求。杨虹偲发表在《当代电视》2014年第1期的《从〈我是歌手〉看音乐综艺节目对人的价值观影响》一文中,用举例的方式深入地分析了电视节目正面价值的传播势必会赢取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同时也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张明芳、王珍珍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有声与无声之间——综艺节目〈我是歌手〉文本分析》一文,也侧重审美角度,对《我是歌手》的文本进行了剖析,段卫红发表在《当代电视》2015年第6期的《〈我是歌手〉第三季歌手服饰赏析》一文,提到了《我是歌手》审美的另一个方面——服饰。尽管文中主要讨论服饰对歌手竞演的作用,毋庸置疑的是《我是歌手》舞台上体现的服装审美趋势也必然影响着受众的服装审美。

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我是歌手》成功地顺应了受众需求这一观点,衍射出《我是歌手》审美趋势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从而大获成功的事实。但是,单从最后一篇有关服装审美的文章来看,研究现状最明显的不足就在于发掘面不够广泛,大众文化涉及面除审美、价值观、服装外,还有许多从《我是歌手》节目能映射出的问题未被深入研究。

三、音乐臻品 唯美动听

《我是歌手》是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更是一座中国流行音乐的风向标,从这个节目中爆红的歌手与备受瞩目的歌曲都在一夜之间升值。除了既成熟又创新的节目模式与符合受众审美又迎合受众需求的策略外,最核心的关注点,应该是音乐本身。遗憾的是,音乐界对《我是歌手》现象中的音乐研究成果反而较少,本文着重分析的28篇文章中,从音乐本身研究的论文仅占6篇。

周志强发表在《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的《唯美主义的耳朵——〈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一文中,以学理性极强的语言,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为考察对象,从声音开始到音乐商品再上升到音乐功能,得出的政治化的方式及其磨平体验的机制,正是当前中国娱乐文化伪经验生产逻辑的典型方式这观点。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参考方向,也体现出了《我是歌手》研究角度的多样性。丰欣欣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10期的《由〈我是歌手〉看音乐选秀的审美新趋势》一文,作者便从音乐本质元素、编曲的多样化及舞台内在表现,系统深入地从审美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受众审美越来越趋于理性的的今天,对音乐态度已经开始转向专业化。这对大众重新审视对流行歌曲的审美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李燕发表在《音乐创作》2014年第3期的《评当代流行音乐的导向选择——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提出,从《我是歌手》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导向的回归性探索与选择的缺失及合理思考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析,力挺用音乐表达真诚的内心从而打动观众的音乐臻品。杨红光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音乐演绎之美与原创缺失之憾》与冯颖发表在《四川戏剧》2015年第5期的《缺憾美?还是再创作?——〈我是歌手〉语境中的中国流行乐坛》两篇文章在肯定《我是歌手》对中国流行乐坛的推动作用之后,都以《我是歌手》缺乏原创作品为遗憾,展望中国流行乐坛的的发展,更指出音乐评论者作为受众群体的一部分,也应以包容的心态,积极的视野审视中国流行乐坛。张又丹、刘洋发表在《人民音乐》2013年8期的《〈我是歌手〉的音乐启示:怀旧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最应该被重视,其中的内容依旧是关乎《我是歌手》成功的缘由,从回归音乐本质、老歌新唱、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两位作者作为《我是歌手》常驻乐评人,研究内容或许更贴近真相,他们的参考资料也都来自网络,第一篇参考文献便是《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的专访。

狭隘地看,学术界对《我是歌手》中的音乐的研究成果,与其他领域相比还较少,文章对音乐本质、歌手演绎、歌曲编曲等方面的研究还远少于对《我是歌手》这档音乐节目空前成功的传播与受众分析。纵观全局,流行音乐的研究也迫切地需要充实,相较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急缺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我是歌手》体现的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等角度展开的讨论可谓遍地开花。但是,本文着重分析的6篇侧重研究音乐本质核心期刊论文中,发表于音乐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仅为3篇,从张又丹、刘洋发表在《人民音乐》2013年8期《〈我是歌手〉的音乐启示:怀旧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的参考文献出自网络也可以看出,中国流行乐坛的研究尚未集中在权威期刊之上,许多优秀音乐人的乐评都存在于微博、博客、QQ甚至微信等信息平台,无法让流行音乐研究者更便捷、更全面地进行参考鉴定。但是,权威期刊现有研究成果中的研究视野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了很多方向,对推动中国流行乐坛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我是歌手大众文化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韩磊《送别》与唐代送别诗的意境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醇厚低音绽放魅力
“《我是歌手》之后,我的时间就属于我老公啦”
李玟《我是歌手》让我发现我有妈妈那种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