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现状与对策

2015-11-03辛秀琴邱雪梅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20期
关键词:现状与对策祁连山环境保护

辛秀琴 邱雪梅

【摘 要】祁连山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脉”。祁连山涵吐近千条大小河流,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在山前形成了富饶的绿洲。祁连山生态区位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遗传基因库,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区。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成效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祁连山 环境保护 现状与对策

1自然概况

(1)祁连山是架构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之脊”。祁连山高高耸立在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西长约1000公里,连接着甘、青、蒙、新、宁,涵养了宝贵的水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阻挡了库姆塔格、柴达木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的南侵,从外形到内涵都是名副其实架构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脊梁。

(2)祁连山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脉”。祁连山涵吐近千条大小河流,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在山前形成了富饶的绿洲。在甘肃境内山区总面积就达963.4万公顷,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88(292)种,维管植物1311种,其中森林115.4万公顷、湿地141.6万公顷、现代冰川16.6万公顷和大片的草原,年出山径流量70多亿立方米,养育河西走廊500多万人口,上千个工矿企业。深居干旱内陆的祁连山湿岛功能,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2保护治理现状

祁连山生态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先后成立祁连山、连城和盐池湾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颁布实施《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组织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及生态公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2年12月,由甘、青两省共同组织编制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2013年启动实施,为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加大保护区执法力度,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保护和治理初见成效,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有了恢复性增长,初步遏制了祁连山生态加速恶化的势头。

3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山区草场载畜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70万羊单位发展到现在的764万羊单位,超载率达70.2%,草原“三化”面积逐年扩大。蒸发量增加,积雪贮水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山区经济资源开发速度和强度显著提升,主要表现为水电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度旅游、道路建设等,对保护区土地和生物资源进行包围、蚕食和侵占,森林草原火灾隐患增加,自然生态系统被切割成不连片“孤岛”,脆弱性加剧。

二是生态退性型变化明显。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监测数据显示,祁连山北坡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15.8万公顷,占监测区总面积321.9万公顷的67%。因坡地开垦和草地超载放牧严重,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重。据兰州大学调查,祁连山区85.9%的草地退化,1/3以上严重退化;与40多年前相比,草层高度下降了50%,植被覆盖度由65%至95%下降到了25%至60%,草地畜载能力下降了50%至70%。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投入不足。祁连山高海拔区气候严寒,浅山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造林成活率低,封山育林期限长,植被恢复成本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但由于历史欠帐大、森林植被恢复十分缓慢。同时,由于对祁连山区气候、水文、森林、草原、地质等方面的监测分别由不同部门开展,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监测网络,加之监测项目不全、监测点分散,生态保护与建设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

4保护治理对策

一是科学论证制定祁连山生态区建设规划。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优化调整技术研究,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深入研究祁连山不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机理及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及冰川、冻土相互转化的水土气生过程及不同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结构优化调整技术,调整优化不同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整体提升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科学水平。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上升为国家规划,采取相对统一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经济政策,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原则,确立顺应自然、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建设祁连山生态特区,实现生态、经济、民生多赢的发展目标。

二是建立祁连山生态保护效益补偿机制。将祁连山生态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序列,由国家主导进行生态等各种效益补偿试验示范,从政策、机制、资金等各个方面,研究探讨对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的修复与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进行生态补偿。通过补偿和其他扶持措施,逐步将部分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并鼓励和支持其他农牧民发展低耗、高效、优质农牧业生产。同时,扶持绿洲效应区生态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确保移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促使祁连山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实现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跨越式对接和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完善祁连山生态特区建设的监测考核。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建立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站,设立东、中、西三个长期生态定位监测站和地质、水文、气候、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祁连山生态特区实施长期、规范、系统的监测。同时,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指标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检查考核制度,从国家到省市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严格考核奖惩,科学推进祁连山生态特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高明.消失的冰川.《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三,2012.4.13.

[2] 蒋高明.消失的冰川.《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三,2012.4.1.

[3] 葛肖虹.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2008.3.31.

[4] 葛肖虹.对中国西部治理荒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2008.8.2.

[5] 葛肖虹.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2008年3.30.

猜你喜欢

现状与对策祁连山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祁连山下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疆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汽车客运站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祁连山草原:如梦如幻近高天
祁连山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祁连山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