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走西口》中的民歌因素探析
2015-11-03赵旭杰
赵旭杰
摘要:《走西口》是二人台经典传统剧目,是在民歌《走西口》的母体上通过戏曲化处理成为二人台家喻户晓的剧目。本文通过对二人台《走西口》与两首民歌《走西口》比较分析,从唱词和唱腔两个方面论述二人台《走西口》中的民歌因素。
关键词:二人台 《走西口》 传统曲目 民歌因素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它的音乐是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秧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为基础,又吸收了内蒙古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曲调融合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人台的音乐分唱腔和牌子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子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曲牌、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扬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的特点。
一、二人台《走西口》唱词中的民歌因素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从16世纪末开始,历经明清两朝四百多年,中原地区通往内蒙古、外蒙古的主要关口杀虎口,是山西人外出务工经商的必经之路。民歌和二人台《走西口》在唱词方面都是讲诉家里的男人外出走西口,呆在家里的小妹妹心里无比的担忧思念。歌词中唱道:
山西民歌:家住在太原,爹爹名叫孙朋安,所生下我一枝花,起名就叫孙玉莲。
内蒙古民歌:哥哥(呀)走西口,哎呦!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住那哥哥的手,送到哥哥大门口。
二人台:家住在太原,我的(那个)爹爹名叫孙朋(哎咳咳咳)安,
所生一女一枝(那个)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起名我就叫孙玉莲。
山西民歌《走西口》属于小调,与山曲不同的是它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歌词并非上下句而是为七言四句体,在唱词上更是以婉转反复细腻的叮嘱,并非像山曲那般声嘶力竭、捶胸顿足;内蒙古民歌《走西口》在唱词中加入了少量的衬词这也是地方性民歌的主要特点;二人台《走西口》的唱词与山西民歌差异不大,主要是较民歌带有更多衬词,比如说在开始的时候唱到:“我的(那个)爹爹名叫孙朋(哎咳咳咳)安,”这里所用到的“哎咳咳咳”只是固定谱例中的固定唱词,但在演唱的过程中表演者往往加入更多的衬词,不同表演者所加入的衬词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既是地方性戏曲发展原则也是二人台的唱词特点。在二人台唱词的最后一句中“哥哥呀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运用的是内蒙古民歌《走西口》中的唱词。这也说明二人台《走西口》唱词中所包含的民歌元素既有山西民歌的成分,又有内蒙古民歌的元素。
二、二人台《走西口》唱腔中的民歌元素
在曲调方面,这三首《走西口》都是徵调式,二人台《走西口》与山西民歌《走西口》更为接近,二人台《走西口》是山西民歌《走西口》的延伸与扩展。二人台《走西口》曲调的开头结尾均与山西民歌版骨干音相同。在演唱过程中,表演者通常加入较为自由的演唱方法,比如在谱例中有许多较高音域的旋律,表演者在表演时或调高了音高或拉长了节奏,借此以更好地表达现场氛围,加深刻画人物情绪。
山西民歌《走西口》的主题:
二人台《走西口》的主题:
这两句分别围绕着骨干音进行波浪式的发展,民歌《走西口》先以上二度加下三度再加上二度构成小波浪型的旋律型,而二人台《走西口》则是先以下二度加下三度再加上三度和上三度构成,使得在旋律上构成了下四度再上四度的旋律型,这是在民歌旋律上加花变奏而成。
二人台《走西口》中多次出现的间奏曲调也是吸收民歌素材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间奏以G为骨干音,旋律走向上以二度、三度、四度上下进行所构成的波浪线条为主,具有山陕地区的民歌四度跳跃的特点。并且在句尾处出现倚音装饰音,主要是以上方三度、四度、五度为主,而且占的时值并不像装饰音占的时值较短,这不仅仅是此首《走西口》的特点,也是二人台所有剧目的特点,这使得二人台在唱腔的最后一条间奏上出现的以G为骨干音进行上三度与下二度的级进型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此主题在这条间奏上反复连续出现了三次,這种手法在民歌中称之为垛句。由此可得出,在二人台戏曲中运用了大量民歌的曲调发展手法。
三、结语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多是为了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它的根本在于它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浓缩、夸张化生活。民歌作为艺术的基础,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的感受;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的;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的;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人台虽然流传的时间较短,而且流传的地域也有局限性,但其也有着民歌所拥有的特点:唱腔唱词上有明显的方言性,曲调上具有地域性,创作题材都是民间与生活紧紧相关的事。作为新兴曲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民歌为深厚的基础积淀。
参考文献:
[1]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李世斌.二人台音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