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也需要一把尺子
2015-11-03杨帆李倩
杨帆 李倩
据说丹麦人钓鱼时会随身带一把尺子,每当钓上一条鱼,都会用尺子度量一下,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生。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丹麦人舍弃眼前的小鱼,获得的不仅是将来的大鱼,更保持了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敞开了仁者爱物的豁达胸怀。看似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实在利益,其实却是一种更长久的更有意义的获得。
现实的生活中是多么需要一把丹麦人的“尺子”,这把尺子或许是责任,告诉我们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付出,什么是使命,什么是忠诚,什么是默默奉献。或许是善良,或许是道义,也或许是生命的菩提。带把尺子去钓鱼,既然反映的是一种向度、一种视野、一份大爱、一种情怀,那么,其中的哲学与灵光对于教师同样具有镜鉴意义。
一、一把社会责任的尺子量出教师的境界
教师教书育人与钓鱼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带把尺子对教师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进与退、取与舍的睿智,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你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待遇不公、前途渺茫等而生出诸多的怨言和愤懑,也可能面对物欲横流,多种选择而见异思迁,也可能习惯了日复一日的生活,早已厌倦了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机械重复的劳动,而变得无奈、被动、消极,苦不堪言。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什么“以学生为本”,什么“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什么“教学民主”。统统抛在脑后。你就应该拿出随身携带的“尺子”,用正义、良心、责任当刻度,来量一量得与失,想一想肩负的使命与职责,让自己随时保持警醒,远离浮躁,耐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二、一把良知的尺子量出道德的高度
带把尺子去钓鱼背后昭示着一种良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对于教师来说,是否重视学生的健康、安全和权利。是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与成长而敢于舍弃一时一己之利。是否把别人的孩子看做自家的孩子尽心尽力施教,做到“有教无类”。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考上大学,但是否能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人。可以说,教师的良知,是检验师德高尚的一把尺子。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也许就改变了一个少年儿童未来的人生走向。我们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去经营,经常用心中的那把尺子来衡量自己,应该将心比心,假如是我的孩子,我能这样做吗?时刻扪心自问:想想做到了几分,还差几分,问问自己是否尽到责任,是否奉献了爱、发出了热,是否做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情感世界与内心深处,并适时地给予关爱。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快乐与幸福。时时用道德拷问良知,事事用良知的尺子量出道德的高度。
三、一把智慧的尺子量出教育的生态
丹麦人的智慧在于让小鱼儿放生。我们的教育是否做到让千万万的“小鱼儿”放生大自然呢?一面扛着素质教育的大旗,一面搞着应试教育的勾当,一面呼喊着“减负”,一面让孩子们的童年灰色斑斑。为追逐一时的教学成绩加班加点,为追求课堂的浮光与热闹而丢失教学的本真,为担心学生发生事故而舍弃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为了所谓的特色,什么是时尚就追捧什么,刮什么风就朝那个方向奔,今天诵读经典诗文,明天推行感恩教育。我们常常感觉为了孩子已经尽职尽责了,而实际上却做着“揠苗助长”“涸泽而渔”的蠢事。我们殚精竭虑为孩子设计着明天,却把他们今天的幸福埋葬了。凡此种种,都是不尊重教育规律和破坏教育生态的具体表现。或许,到了该我们警醒反思的时候了,是让孩子自然成长,还是提早捕捞?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什么该管不该管,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短期利益什么是长远大计,要智慧地取舍,不应用成人的功利标准去衡量,应该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去判断,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鸟儿学飞,花儿开放,它们需要自由的空间,按照一种节令遵循一种规律。要学习丹麦的智慧,学会放生,课堂上变“静态”知识传授为“动态”的生命的流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权力下放,大事小事大家定,发挥小队长、中队长的积极作用,实行学生自治。课余生活中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时代在发展,社会大转型。当我们面对多种诱惑的考验,名利得失的考量,方向行为的抉择的时候,我们应当学做丹麦人随身“带一把责任、良知、智慧的尺子”。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一切都要尊重教育规律,孩子成长的规律。善于权衡当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善于放弃眼前利益,善于放弃局部利益。不仅要考虑孩子今天,还要着眼于他们的明天。明确自己的角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得有所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小鱼儿”才能在愛的海洋里健康地、适度地、自由自在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