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三部曲
2015-11-03祝春梅
祝春梅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虽短,但意境却大,它是中华先人智慧的化身、生活的闪光、情感的积淀。在我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一册古诗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古诗都是吟唱千古的名家名篇,可见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最终达到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下面就我在古诗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古诗教学中的几点方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指了解作者及古诗的时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所以,让学生学习诗歌之前,对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进行整体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如,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介绍到王维是唐代大诗人,出生官宦之家,能诗善画,精通音乐,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内容也非常丰富,这首诗是王维作于十七岁。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已成为自古至今离乡背井的游子表达思想感情的格言或警句。理解了作者及古诗的时代背景后,就可以理解诗题的含义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当时王维正在长安,长安地处华山以西,故称故乡蒲州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由诗题可见这首诗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二、抓字眼、明詩意
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诗的美。如,教学《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先出示古诗,然后让学生听录音,扫除阅读障碍;接着,学生边读边结合古诗写作背景,教师引导学生从“望”字着眼,琢磨每一处词和句的意思,我再及时点拨,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主动理解;最后,由我配乐朗诵,学生再朗读品味,学生个个兴味盎然,俨然一个个小诗人。
三、想画面、悟诗情
创作源于想象,小学生天真无邪,引导他们在作品中想象,对培养其创造意识有很大的好处。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我让学生闭上了眼睛,一边播放歌曲《古诗新唱》,一边娓娓道来: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学生就会感觉自己仿佛就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风景,让学生在想象中,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中华古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教无定法,所以古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紧扣课程标准理念,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引导学生与诗人共鸣,从而融合到古诗的意境里,就能让他们沐浴经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