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读后感
2015-11-03蔡佳骏
蔡佳骏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说:“看书是如同吃饭一样的要紧,也是生活所必需的。”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阅读各类好书。同时,有效的阅读离不开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浅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读后感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找出“感源”;萃取“感点”;关联实际;升华“感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看书是如同吃饭一样的要紧,也是生活所必需的。”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高年段学生在阅读方面应拓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阅读教材内的文章,更要加大阅读量,尽可能多的阅读课外书籍。
不过,学生在阅读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于以往阅读过的书籍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也逐渐开始遗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尽快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而写读后感就是行之有效的良好阅读习惯之一。
读后感指的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读好原文,找出“感源”
读后感中“感”的前提是“读”,并且是有效的读。如果是浮光掠影般的无效阅读,那就很难有深刻的感受。只有在读好原文这个前提下,学生才会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小学高年级学生接触的文章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类,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的阅读也是有针对性的。
阅读记叙文,要抓住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的观点。同时回味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以及感动的原因。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仅仅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其次要充分关注议论文的语言。边读边思考从该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发,有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的主张。
阅读说明文,既要关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也要重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有了针对性的阅读后,再来写读后感。首先要一定交代书名或者篇名,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读过该作品。其次进行简要的概述,这样既使读者对该作品有所了解,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此之后,应该简洁地提炼出该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你的感受是与文本紧密结合的。
二、结合原文,萃取“感点”
一篇合格的读后感,必须要紧密结合原文,表达出对文章中心或者观点的真实感受。作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本身已具备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技巧,当读完一篇文章后,极可能会有许多“感点”。此时学生应具备萃取“精华”的能力,即在众多感受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最能流畅表达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通过自己的论证写成一篇读后感。
三、关联实际,由点到面
紧密关联实际表达自己的感想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所在。关联实际的范围比较广,不但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将自己与主人公鲁滨逊比较,发现自己与鲁滨逊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差距然后写下来,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以曹文轩的《草房子》为例,文中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偏远的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积极地面对人生。我们的孩子虽然生活在都市,生活条件优越,但是面对苦难和挫折时,心生怯懦,缺少乐观和勇气。当学生把这份感受写出来时,就更能引发读者们的共鸣了。当然还可以联系历史教训、当前形势、周遭环境……无论如何,关联的实际必须“接地气”,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四、总结全篇,升华“感点”
一篇好的读后感既可以结尾处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同时也要注意,无论使用的是哪种结尾方式,都一定与前文和谐呼应,这样的读后感整体性才会比较强。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學高年级学生写好读后感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我相信,只要学生在书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找出‘感源,萃取‘感点,关联实际,升华‘感点”这四个基本点,必定能够写出一篇较为出色的读后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