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5-11-03陈朝玲
陈朝玲
英國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到底怎样才能在诗歌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创设情景,使学生“披怀入文”
创设情景的手法多种多样,而教学语言就是其中最简便的。如,在教授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诗词中,别离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和诗句(师提示让学生回忆)?……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别离时的执手呆望,母送子时的泪眼眉愁;我们可以感受夫妻别后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愁怨孤寂……今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边塞诗人岑参面对与友人的别离,又是怎样一种离情别绪呢?这样,我们就通过语言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然进入对诗歌意蕴、情味进行感悟的预备状态。
二、重视朗诵,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乡愁》等篇,学生在整体把握了诗的主旨、风格、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诵读技巧方法的基础上,大部分都能完全进入情境,进入角色的朗读、诵读,收到极好的效果。因此在诗的教学中,重视朗诵,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对诗歌的主观感受,真正达到诗歌美育的效果。
三、文体改写,将诗歌之美带到日常写作中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赋予诗歌较之其他文体更大的想象空间,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往往见仁见智。因此,在诗歌,尤其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对内容进行讲解,甚至是翻译。如果尝试着让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的内容,或以诗歌所呈现出的意境对诗歌进行文体改写,就不仅能尽可能维护诗歌本身的美,而且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迁移引导,让审美经验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其实这也正是我们诗歌美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将生活体验与诗歌的欣赏结合起来。
实践告诉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能因材施教,多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还琅琅书声于课堂,多给学生“自由思考、创造”的空间,真正实现诗歌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