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夏威夷,人人都是少数派

2015-11-03杜白羽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41期
关键词:夏威夷文化

杜白羽

夏威夷毛伊岛上的哈雷车手驾驶摩托车穿过华人居住区

夏威夷文化偏向于亚洲的集体主义,强调“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除海岛标配、碧海蓝天椰树白云外,夏威夷从不吝啬雨后彩虹。在檀岛的任何角落,邂逅双彩虹于天际,并不需攒人品。另一个色彩斑斓的,是交融东西方文化的多元体验。

在夏威夷,人人都是独特的少数。来自不同背景的文化和基因混血、本地人和游客对半,以及“我(不)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都是生活在这座彩虹天堂每天的真实感受。

偏东方的文化基因

在夏威夷,说着南腔北调英语的亚裔是大多数,肤色多是各种混血,再加上日光浴的健康小麦色。走在街上,你会分不清谁是本地人,谁是游客。

东亚的中日韩,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中东的阿富汗、伊朗,新马泰等东南亚的亚洲面孔占到4成,而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白种人是少数。2010年的数据显示,夏威夷136万人口中亚洲人占38.6%,白种人占24.7%,其中两种和两种以上混血儿占到23.6%。

从美国本土来的人到夏威夷会有“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前不久一个纽约人从纽约飞到火奴鲁鲁开会,早高峰路况略堵,他看到一个本地出租车司机做了个什么手势。这位城里来的纽约人整个人顿时都不舒服了,以为对方在挑衅,以为下一秒就是要摔车门干架了。

其实不然。要知道夏威夷司机伸出的一定不是中指,而是沙卡(Shaka sign)手势。和中国人表示数字“六”的手势一样,沙卡是夏威夷人互相打招呼示好的肢体语言,正反摇晃两下传递了“你好”、“再见”、“祝你好运”的友好。这种手势在冲浪文化和南美巴西等地十分流行,也是夏威夷集体照和自拍的招牌姿势。

在美国的国土中,拥有在热带的夏威夷,因而多了许多东方元素和亚太基因。不同于欧美人习以为常的“个人主义”和征服自然的逻辑,夏威夷文化偏向于亚洲的集体主义,强调“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夏威夷土著爱山敬水,认为大自然的生灵都是平等的生命体。他们在拿植物作草药前,甚至会用夏威夷语问候植物并请求同意,“我可以将你摘下吗”,好似《茉莉花》中所唱的“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这种偏东方的文化基因,难怪会让美国人觉得夏威夷的“异质”。

理论上是美国的,但文化上是亚洲的

夏威夷中国城的孙中山塑像。孙中山先生曾在夏威夷就读,并在这里创建了兴中会

夏威夷大学副校长东方睿德(美国白人的中文名字),近日在新华影廊“丝绸之路”图片展开幕时说:“夏威夷,理论上是美国的,但文化上是亚洲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半发生在夏威夷。”

在他看来,中美有着悠久的合作交流,丝绸之路图片展就是新的最好例证。

夏威夷州府所在地欧胡岛的火奴鲁鲁,有个中国人广为熟知的美丽名字:檀香山。

“檀香山”的由来确有一段故事。19世纪,从北美开往澳门、福建、广州、上海的船只多经由夏威夷,波士顿商船船长,听说檀香木制作的工艺品深受中国人喜爱,便把大量木材出口到中国,再把瓷器、丝绸和茶叶销往美国。1810~1820年出现了“檀香木经济”。

檀香山又被梁启超称为檀岛。在市区中心的中国城,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纪念铜像。这里有不少他当年的踪迹。

1871年,孙中山的兄长孙眉到茂依岛开发菜园,经营牧场成功,获得“茂依王”的称号;1879年,孙眉接孙母和13岁的孙中山到檀香山,并资助他就读伊奥拉尼学校,未及三年孙中山就在全校英文写作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并接受夏威夷卡拉卡哇国王亲自颁奖;1894年,孙中山第三次访问夏威夷时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兴中会;1910年,孙中山第六次访问檀香山时组织了同盟会。

东方睿德说,“未来的国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东西方文化在夏威夷相遇,也是多元文化和谐、和平、深入交流的地方。”

沙卡手势和中国人表示数字“六”的手势一样,是夏威夷人互相打招呼示好的肢体语言

该不该是美国的?

20世纪,欧美所绘世界地图以大西洋为中心;21世纪,美国世界地图以太平洋为中心。中美跨越太平洋握手的中心,就在东西方交融碰撞了几个世纪的夏威夷。

多元文化源于历史。最早于900年发现并命名夏威夷的,是南太平洋岛国的波利尼西亚人;1778年英国人詹姆斯·库克船长“发现”夏威夷,将之命名为“三明治群岛”。

马克·吐温在成名前,曾作为美国本土第一批到夏威夷王国的记者,用书信体的方式描述了这里的见闻。他于1866年乘船抵达“三明治岛”,停留4个月,体验了冲浪,登临了钻石头山。

然而,天堂夏威夷王国,在当年美国报纸刊登出的内容,却是被讽刺为“吃西方传教士的食人族”。1820年美国传教士到夏威夷传教,迫使原住民改变生活习俗、改信基督教;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美国租借夏威夷海港;1893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夏威夷,支援当地美国人发动政变,推翻夏威夷王国;1898年,夏威夷共和国与美国合并。

1959年,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第50个州。1961年,奥巴马出生在火奴鲁鲁。美国人于是开玩笑说:“如果早出生两年,奥巴马就不是美国人。”

奥巴马的母亲是出生在堪萨斯州有英国血统的白人,他的生父是当年从肯尼亚来的留学生。他们1960年在夏威夷大学的俄语课上认识后结婚。类似于奥巴马这样的混血背景,几乎属于每个夏威夷人,他们都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多个文化背景的渊源。

美国推翻夏威夷王国后的100年,面对日益高涨的夏威夷维护主权运动,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于1993年签署道歉法案,为1893年1月17日推翻夏威夷王国、侵犯土著夏威夷的自决权进行公开道歉,承认推翻夏威夷王国的影响,并支持促进美国与夏威夷土著人的和解。

探讨夏威夷到底该不该属于美国,美国人也有不同看法。本刊记者在夏威夷大学的课堂上曾经历了这样的一幕:政治系教授问,有多少同学支持夏威夷从美国独立出去?出乎意料的是,竟有过半的学生举手表示支持,其中白种人占多数。教授继续问:将自治主权还给夏威夷人,美国只保留军用基地,是否可行?随后引发的课堂大讨论异常激烈,差点拖堂。

人人都是少数派

在夏威夷,“每个人都是少数(民族)”,这里没有绝对多数,因而也没谁有种族优越感。

夏威夷文化,由最初的波里尼亚文化,到库克船长带来的西方文化,再到一批批亚洲各国来的移民,早已成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这些先来后到者,经过世代杂居通婚,使得四分之一以上的夏威夷人成为多重混血者。

日裔夏威夷出生的女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去美国本土做交换生时说她是夏威夷人,结果好些人惊呆了,问“你怎么会是夏威夷人?那里是不是都穿草裙?” 实际上,占总人口不足10%的土著夏威夷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美国人”。

彩虹之城的人们,在互相接纳、交融的同时,又各自保留底色,保持传统文化习俗。与早期美国大陆移民经过“美国化运动”后,被迫投入民族大熔炉的情形相反,夏威夷更像是沙拉盘,各自保留本色和原味,却又多彩纷呈。

而夏威夷本土的阿罗哈(Aloha)文化,迅速将外来移民融入包容友善的大家庭(Ohana)。这里的饮食文化也汇聚了多国特色,日本寿司、韩国烤肉、中华料理、美式快餐、夏威夷小菜噗噗(Pupu)等。

夏威夷人会庆祝美国联邦节日和州立节日,以及各国移民的家乡节。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中国春节,韩国中元节,日本盂兰盆节,夏威夷土著的“卡美哈梅哈”、“卡拉卡哇”诞辰节,等等,各种节日不断。每到周末,卡皮欧拉尼公园就成为人们享受阳光、休闲交友的的世界公园。

但在刚刚结束的10月12日“哥伦布日”(又称“发现者日”),一个属于美国联邦的法定假日,夏威夷州则选择“潦草”地过节,因为越来越多的州开始反思:哥伦布对美洲土著民来讲,带来的并非繁荣而是灾难。

美国文化机构东西方中心教育系主任玛丽·哈蒙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夏威夷,大家不把“哥伦布日”当回事,它也不是州立法定假日,人们不会问候说“节日快乐”。在 “哥伦布日”和 “马丁·路德·金日”中,夏威夷人更愿意选择庆祝主张平等的“马丁·路德·金日”。

文化包容是夏威夷的名片,人们操着南腔北调的英语交流,不时还讲几句最常用的夏威夷语。比如,夏威夷语对方位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说法,朝山是Mauka、向海是Makai。在路上问路,指路人不会告诉你东西南北,而是指向朝山或是朝海的方向。不少国家公园、旅游景点、车站地名和广告,也都使用夏威夷语。

关注和保护传统文化

夏威夷英语,类似于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夹杂着不少来自日本、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波多黎各等地移民的多语言元素。从十九世纪30年代到二十世纪50年代,地方立法将英语作为学校的官方用语后,以夏威夷语为母语的人数逐年减少。

至2001年,夏威夷语母语使用者已共计少于全州人口的 0.1%。语言学家十分担心它濒危的命运。

不过从1949年至今,夏威夷语的关注度和发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1984年,一个叫语言巢的(Pūnana Leo)夏威夷语教学学校成立,随后类似学校也相继兴办起来。现在英语和夏威夷语同为夏威夷的官方语言。

在夏威夷,有许多社会团体呼吁人们关注和保护传统文化习俗。而对本土文化的尊崇和保护,同样体现在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上:蕾( Lei)、呼啦(Hula)、乌克丽丽(Ukelele)、阿罗哈衫(Aloha shirts)。

正如藏族将白色哈达赠送远方来客,花环“蕾”也是夏威夷适用于各种欢迎场合的必备。鲜花、珍珠、羽毛、贝壳、花果等串成各种款式的“蕾”,是夏威夷土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穿戴习俗。花环多采用新鲜采摘的兰花、鸡蛋花、康乃馨等串成,即使枯萎也久久不会凋谢。

呼拉(Hula)又称草裙舞,是波利尼西亚人的发明,起初土著女子是裸露上身起舞的,在西方人进到夏威夷前称为kahiko草裙舞,伴随着吟唱和传统乐器,舞姿柔软流畅,并非印象中的狂野奔放。在西方人进到夏威夷后,草裙舞被改称为auana草裙舞,会配合一些西方乐器的演奏。

再说乌克丽丽,这是葡萄牙移民劳工带来的一种介于吉他和曼陀林之间的乐器,夏威夷将四弦乐器称之为Ukelele,意思是“跳蚤”琴——手指弹法像跳蚤不停跳动,夏威夷的孩子人手一把。

猜你喜欢

夏威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30米望30米望远镜之争:天文学家大战夏威夷土著(上)
谁远谁近?
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持续喷发
30米望远镜大战:天文学大战夏威夷土著
风情夏威夷
夏威夷旅游局举办2017年“乐活夏威夷”旅游路演
夏威夷风情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