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点滴体会
2015-11-02崔娜
崔娜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引导学生从小逐渐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奠基,有着举足轻重的教学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想品德就约等于“长篇大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不仅教材内容繁冗、枯燥,而且教学形式也是单一、乏味。再加上当前的小学生正处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和改革浪潮中,承受着各种思潮和道德意识上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在三尺讲台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在人生的初始阶段选择正确的途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保证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何况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倘若没有具备有过硬的教学功夫,又怎能为人师表并教育出真正有教养的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在对待学生上,满腔热忱,无微不至;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积极地参与各种教学培训和讲座,汲取新颖且广泛的文化理论和知识,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和水平;在生活中,勤奋并善于学习和观察,能够有效地捕捉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学素材,巧妙地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多想,多做,结合教材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或创新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保证思想品德课的顺利开展。
二、了解掌握学生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一个班级中每一个学生,他们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层次的不同影响,导致他们在后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程度和行为习惯。例如,有些学生会因为学校中教师的一句表扬,就回家和家长索要“奖励(玩具、零食或者钱)”,会因为帮助了别人,而索要“表扬(口头的或者书面形式的表扬信)”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小学生思想意识单纯,做好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并非发自内心,他们做好事的思想基础还不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实际,利用真情实感来唤醒学生的真情,在助人为乐和获得成功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做每一件好事时,都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满足和虚荣心理。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原有的单纯、朴素的思想意识升华为高层次的道德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带进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中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还是在学习上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
三、拓展教学方法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基础
思想品德课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原则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国家政治发展需要为目的的教学内容,灵活有效地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一次教学远足活动为例,带领学生到附近贫困山区小学进行体验,这里教室低矮潮湿,这里课桌破烂不堪……然后我讲到,目前我国依旧有很多地方,像这所小学一样,办学条件很差,甚至都无法上学。教育学生应当心中有他人,要在心中扎下“我们应当帮助他们”的思想之根。通过这次摸得到、看得到的远足体验,学生都深有感触,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我看来,这次远足,相比在课堂的教学收到了更加让人喜出望外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只要是教学思想端正,教学目的明确,无论是什么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不过是形式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