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上多个“轨道”同时运行,提升儿童自信心
2015-11-02徐婷
徐婷
自信心是每个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听障儿童亦然。如何在学科教育,特别是体育教学中培养听障儿童的自信心?如何引领听障儿童在打开自己身体的同时,打开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窃以为,好的体育教师,既要“齐步走”,也要“单独走”;既要习得技能,也要纯化品行;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路上”,让听障儿童在多个“轨道”上收获到体育的馥郁和果实。
一、理念:不仅仅是“齐步走”,也要“单独走”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听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尤其要关注个体差异,“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应该淡出师生的生活和视野。
例如,在跳绳教学中,弹踢腿跳比较复杂,同时和并脚颠跳有相通的地方,容易混淆。对此,可以让他们学习各种动词,采取将动作分解,由无绳动作练习到持绳练习,加强起步动作的练习,还要观察听障儿童是否存在平衡或感统协调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的个别示范指导和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听障儿童学习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更好地发挥“生教生”的作用。
注重“单独走”,一要注意听障儿童的体育技能水平,尽量保证每一次活动都能让听障儿童得到提高;二要注意增加听障儿童对人际交往的兴趣、愿望和能力的因素,要为听障儿童提供一个丰富的活动环境,其中包括有趣而充足的学具,有利于听障儿童活动的场所:安静、不嘈杂、人不要多等等,并保证足够活动的时间。要让听障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练、玩中创,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乐趣。说到底,要尽可能地制订出为个体量身定做的训练计划,力争使每一个听障儿童都能“上上镜”。
二、教学:不仅仅是技能课堂,也是人文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体育与健康为主,渗透德育”。如,在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让听障儿童的心灵和情感方面也受到多重滋养。
例如,可以通过“以手代口”的动作基础训练、“以数代乐”的队列节奏训练以及“以形代情”的情感教学,来弥补聋童学习体育的缺陷。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应在人文生态的角度下,培养“团结协作”“握手言和”“勇气与责任”“利他与合作”等精神因子。篮球运动中“急停、传球、低运球、助攻”等训练不可或缺,但团体协作的人文培养也更加重要。
千万别以为,操场上仅仅是身体在律动,其实,操场上人文生态的小火苗在燃烧,情感的翅膀也在尽情飞翔。说到底,情感课堂、人文课堂更能容纳听障儿童,更适合培养听障儿童的自信心。
三、评价:不仅仅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路上
一个听障孩子的成长,真的需要一些“重要他人”。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之一,如何评价学生,显得至关重要。就小学中年级体育教学而言,教师仅仅是从技能的角度为学生“盖棺论定”,还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全方位评价孩子?这一切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理念、勇气和坚守。
其一,评价要重过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也就是,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所谓遥望“终点线”,但必须活在“跑道中间”。比如,对听障儿童在课堂上的“折腾”和“痛苦”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其二,评价求多元。师与生、生与生、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都可参与到听障儿童的评价中,多一些个性评价、有情节的评价、有故事的评价、“量身定做”的评价,以此创设动态评价的一泓“活水”。
其三,评价重整体。诸如兴趣、情感、意志、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更像“看不见的手”,绝不能“屏蔽”;鼓励并特别评价那些实践技能、自主技能、操作技能、创编型技能、生活型技能等等,以此最大限度地提升听障儿童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