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打开“心锁”
2015-11-02胡晓莺
胡晓莺
“老师,张×又指示刘×冲散了我们的游戏队伍!”话音刚落,低年级老师便找上门来,还没来得及解决,又有几位同学来找了。“他又随便拿别人东西,还动手打人,出口骂值日生……”
一接上这个班,张×和刘×率先在我大脑里注了册,他俩是班上乃至学校“闻名”的后进生,光顾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结对成双出出进进,迟到、不交作业已是习以为常的事,只要老师不在,教室里就被他俩搞得乱哄哄,同学们都叫他们“老油”。
开学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老油”的厉害。我与班上同学正谈心时,张×突然站起来,指着我的头发大声说:“呀!老师,您头上有几根白头发,我帮您拿掉。”全班同学先是一阵哄笑,继而又是一阵窃窃私语……一次我正在讲课,一架纸飞机飞到我的讲桌前。无奈之下,我只好将纸飞机捡起来,继续上课……课后,我并没有因此而大为恼火,而是下决心引导他们认错。我首先通过同学、家访等形式了解他们,由此得知:刘×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其父母离婚,他从小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在妈妈眼里,他是个听话的孩子,整天闷声不语,对于妈妈百依百顺,从不会为自己争取多做或少做一点,母子二人也从不沟通,然而在家里性格内向的他,在同学眼里却是霸道、蛮横的。当同学围在一起游戏时,他就会去轰散他们;当同学无意中挡住他的路时,他就会不问青红皂白拳脚相加……总之,他用自己的言行尽力维护高高在上的虚荣心。
张×的父亲是搞装潢材料的,对惟一的儿子,父母疼爱有加,手中的零花钱源源不断,每天变着花样买学具、玩具、零食,这些新鲜的玩意使他周围出现了一群仰慕者,供他指使,这让张×更加沾沾自喜,更加倾心于那些学习以外的作为,打游戏、进录像厅,有时还带刘×一同光顾。父亲知道后,总会结结实实地揍他一顿。在这种家庭教育下,孩子变得更加执拗、更加任性。
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孩子,在“哥儿”们之间却无拘无束,尽情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压抑,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隐瞒,互相帮助,久而久之,形成了恣意妄为、我行我素的心态。
针对以上情况,我争取更多时间与家长联系,与家长谈心分析孩子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达成共识以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们的父母尽可能腾出时间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或不理想的成绩时应该平心静气地询问、引导,避免责打。刘×的妈妈开始很难接受孩子在外面的表现,但在多次了解和接触中,他逐渐相信了儿子的所作所为,并决心多交流沟通,活跃家庭气氛,给孩子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张×的父母也表示,一定配合老师引导孩子的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其次,我作为班主任,常与他们交心,赢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谈自己近期的表现:为个人、为班级、为同学做了些什么,争得了什么荣誉。一次、两次……随着谈话次数的增多,我对这两个孩子有了更多了解,他们也被我的宽容、耐心所打动,慢慢地向我敞开了心扉,倾吐自己的内心世界:怕父母、怕考试、怕竞争、喜欢玩电子游戏、进网吧……我抓住契机,借此进行一番表扬。试一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借他俩听讲不大专注的神态表扬了他俩,这时正好下课铃响了,我带着全班同学的瞠目结舌,带着“老油”脸上通红的惶恐走出了教室。几天后,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竟将讲台周围收拾得一干二净,有条不紊。当问起为什么这样做时,刘×先开了口:“那天,我上课不专心,你不但没有批评,还说我能认真听讲,你从我的眼神中看出我很尊敬老师,以前他们都是训我,要么罚我站着听讲……”说着,他俩都流下了眼泪。随后,我见机又在做人、生活、学习等方面跟他们谈,并提出新要求,他俩都能愉快接受。虽多次反复,但我时刻关注他们,和他们一同读书,买文具图书给他们,帮他们辅导功课……
在与他们交流沟通的同时,还安排同学多与他们接触,给他们调座位,把他们编排在自己喜欢的学习小组内,并规定每天有一名组员辅导督促他们的学习,让他们在点点滴滴中感受同学的关心爱护、心灵的沟通、热情的帮助,使他们重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另外,我还注重与任课老师共同挖掘他们的优点。刘×的卡通画画得真棒,张×的手工制作惊人,我就建议他们发挥特长,还让他们参加了学校兴趣活动小组。同时,还和任课老师商讨,课堂上予以关注,多提问、多鼓励,让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怀,提高自信。并通过补课让他们认识自我、承认自我,发给“小红星”“智慧的小钥匙”,还在作业本上“开心点击”,使他们在竞争中有了进取心和学习欲望。
爱是需要恒久的,只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去做,用“关爱与信任”这把金钥匙开启孩子的心灵,就能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有效环境。我相信:只有播种春天的人,才能收获春天。因为:再落后的孩子也有闪光点,也有上进心。他们也有思想和自尊,发挥他们的主动权,随时聆听孩子的心声,少“数过”、多“赞赏”,就会使师生双方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彼此接纳,我们的教育方可有的放矢,收到更好的效果。
让我们用爱心打开一把把“心锁”,教育何谈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