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课堂实验活动设计,促进科学课堂高效

2015-11-02毛夏南

新课程·上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

毛夏南

摘 要:科学课堂中实验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设计课堂实验活动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科学感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提高实验活动效率,促进课堂高效。

关键词:有效实验;活动设计;课堂高效

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有些初中科学教学活动中削弱了科学实验部分,或者课堂中有科学实验设计但实验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结果,甚至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所以有效课堂实验活动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浅谈几个有效课堂实验活动设计,促进科学课堂高效的实例。

巧用对比实验创境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华师大版八上第二章第一节《压强》时的引入部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活动:老师桌面上有一只吹大的气球和两块老师自制的木板(其中一块上钉有四枚磨尖的铁钉,另一块上钉有358枚磨尖的铁钉),先把钉有四枚磨尖铁钉的木板正放在气球上会怎样呢?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气球破了,确实当把木板正放在气球上时,气球“嘭”的一声立即就破了。这时教师又问:“那把钉有358枚磨尖铁钉的木板正放在气球上会怎样呢?”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中学生肯定会认为:这么多枚磨尖的铁钉,气球肯定会破,而且比刚才破得更快。当笔者把钉有358枚铁钉的木板正放在吹大的气球上时,气球只微微变形了但没有破,且稍微用点力后气球也不破。这个实验结果与同学们的猜测不同,与他们的原有知识储备矛盾,这时同学们非常的惊奇,心里充满了疑惑,对下面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在上华师大版九上《碱的化学性质》之二——某些可溶性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对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对于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真的会发生反应产生了疑问:矿泉水瓶变瘪不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吗?但是老师说是会发生反应的,让学生无法理解。为了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证明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笔者采用如下对比实验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两个矿泉水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并旋紧瓶盖,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迅速倒入一小烧杯清水,在另一瓶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与清水相同体积的一小烧杯氢氧化碳溶液,迅速旋紧瓶盖,振荡。让学生观察矿泉水瓶的变瘪程度,发现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矿泉水瓶变瘪得更厉害,这一对比现象排除了二氧化碳溶于水对实验的干扰,同时很明显地确定了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氢氧化碳发生反应。通过这个对比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到实验现象,也确信二氧化碳确实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解除了他们心中的疑惑。

在这两个实例中笔者巧用对比实验创设情境,取得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起来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放手学生实验,捕捉实验瞬间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上华师大版《电路》时,对于电路的三种状态和电路的连接时,笔者设计了2个同学一组的小组自主实验方式:给每组同学电源1个,开关3个,小灯泡2个,导线若干。让学生想办法自主连接电路让小灯泡(1个或2个)发光,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用照相机拍下学生连接中的通路状态;电源短路、用电器短路等连接状态;由于开关未闭合、导线断开、未接用电器的一个接线柱,灯泡烧坏等等情况的开路状态;然后把小相机与电脑连接把学生的上述连接方法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若课堂中没有出现上述的状态的某一种某几种状态就用笔者事先准备好的照片),让学生在自主的实验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照片或视频能让同学们欣赏并得到认可,活动积极性很强,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对所学知识点掌握得较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巧设实验,抓住实验过程分析突破浮力难点

一提到浮力,学过的学生都说很难,不知道如何下手解题,就有学浮力被“淹死”的说法。为了降低浮力的难点,笔者浅谈几个巧设实验,抓住实验过程分析突破浮力难点的例子。

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问题,学生一般都认为物体在液体里是下沉的那它就不受浮力。这时我们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然后用手托住石块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此时石块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力。当把石块放入水中时我们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减小,石块在水中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即为浮力,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于学生认为的下沉物体不受浮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就解决了。且在本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石块进入水中(未完全浸没)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来越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随着浸入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定性的了解)。石块完全浸没水中后再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把石块再往下浸没在水中,再次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弹簧秤示数不变,得出结论: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浸没深度增加,浮力不变。

对于浮力的成因,课本中采用正方体浸没在水中各面受到的水的压力差得出浮力的成因,不够直观,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笔者采用矿泉水瓶连带盖子的上半部和一个乒乓球让学生自主来做这个实验。学生一致都认为乒乓球在水中是浮体,但当把拧开瓶盖的矿泉水瓶上部分倒拿在手中,把乒乓球放在瓶口上向矿泉水瓶中倒水,学生都认为乒乓球应该浮起来,但是一直向矿泉水瓶中倒水,乒乓球始终不浮起来。学生很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笔者让学生把瓶盖拧紧在矿泉水瓶上,再倒水,乒乓球奇迹般的浮起来了。由于前后两个实验的结果不同,学生心中存在疑惑,就自主地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乒乓球受不受浮力,最终学生讨论的结果是要产生浮力必须物体的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最终在笔者的引导下得出浮力的成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对于陷入淤泥中的石块、桥墩不受浮力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总之,只要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可以大胆地尝试改进科学课堂实验的设计,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科学课堂的高效。教材是死的,而教师是活的,我们要挖掘我们教师的潜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策略去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效率,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促进课堂高效。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