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礼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2015-11-02覃跃武
摘 要:红光小学加强“礼文化“建设,为学校德育注入新活力,继承传统学校文化,构建“礼文化”体系;创新课堂“礼文化”、课延“礼文化”、活动“礼文化”、环境“礼文化”等。通过新的探索与创新,推动“三自教育”品牌学校的创建。
关键词:礼文化;创新;体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红光小学深入开展学生礼的教育和学校礼文化的建设,促进学校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提升师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校德育注入新活力,推动了“三自教育”品牌学校的创建。
一、继承学校传统文化,构建“礼文化”体系
1.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礼文化”建设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礼文化”建设是对儒家思想“礼”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21世纪开始,大数据思维、极致思维等代表着一种快节奏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完善的礼仪文化建设才能保证人们在新时代、新领域的人际交往中的“人和”“顺畅”境界。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国际交往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礼文化”也是为了丰厚学校“三自”教育特色文化。该校是三峡库区第一所整体移民迁建学校,是重庆市首批命名的“示范小学”。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等几十项荣誉。十多年的发展,学校确立了“让每个红光人主动和谐地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的“三自”教育办学特色。“三自”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主体教育。“三自”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自主”,延伸到自尊、自理、自强、自信、自立、自能。“三自”教育即通过师生的自我教育、自能学习,促进人人自主地发展、充分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倡导的教育目标是,让小学教育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基础,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
2.构建学校“礼文化”体系。即是建设以“礼的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儿童视野中“礼文化”体系,同时规范教职工的行为礼仪,其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
二、创新课堂“礼文化”,构建“自能学习”新课堂
“礼文化”在课堂,课堂应是教育的主阵地。在打造卓越课堂的背景下,学校从文化到课程,从课程到课堂,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
该校着力在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三个维度上深化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形成了“自主自能”的学习文化、“全体学生全程参与,人人主动和谐发展”的课堂文化,落实的面是“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强化基础知识、重视能力培养、减轻过重负担。“礼文化”首先要立足课堂,科学施教,提高教学效率,消除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着力解决“课内效果差、课外作业补”等问题。特别是要求每个课堂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校编印了学生10项良好学习习惯儿歌,张贴于每个教室。
三、创新课延“礼文化”,拓展“自能自主”特色课堂
该校把学校课程界定为“学校为‘人人主动和谐地发展创造条件”,这样就把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都包括进来。在校本课程的建构上,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追求校本特色,从“公共素质课程和个性特色课程”两大板块着手,丰富课程体系。公共素质课程主要指学校自主开发的《小学生综合性学习》《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读本》《学生自我教育日记》《礼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等;学校在《学生自我教育手册》中设置“自主规划篇”和“自我教育篇”,“自主规划篇”里又分为“学期发展目标”“自我奋斗格言”等。个性特色课程包括“寄宿生活教育”“管乐、篮球、儿童画、艺术体操、科技制作”等培训材料。这样,通过“自我教育”“科技教育”“劳动教育”“文艺教育”等,学校组织和引导师生开展和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构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拓展“自能自主”的特色课堂,作为课堂文化的延伸与补充,传承丰富的课延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文雅气质,“自主发展”的创新精神。
四、创新活动“礼文化”,形成“文化德育”新常态
德育文化的创新首先是内涵的丰富与创造,该校遵循“博爱自主”的校训,践行“让每个红光人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实行德育为主,五育并举,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开展各种“特色礼文化活动”。
1.科学开发礼的教育内容。“礼的教育”内容大致分为15个小的项目,涵盖学生生活的全部,并贯穿于所有活动之中。结合常规管理开展活动,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融合了“礼的教育”之“运动礼仪”活动;每周一次的集体朝会融合了“集会礼仪”;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融合了“国旗礼仪”。结合学生一日常规教育融入了“路队礼仪、安全礼仪、卫生礼仪、两操礼仪、问候礼仪、课堂礼仪”评比活动。结合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开展活动,开展“光盘行动”融入了“就餐礼仪”教育,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融入了“科技礼仪”教育。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活动,结合“重阳节”“感恩节”开展“敬老礼仪”活动,结合“学雷锋月”开展“服务礼仪”活动等。
2.扎实训练每个礼仪项目。学校注重引导全校师生从“知礼”—“学礼”—“行礼”循序渐进,扎实训练每一个礼仪项目。
(1)知礼。引导学生收集礼的词语,礼的典故,了解礼的汉字演变,礼的代表人物,通过查资料、讲故事等形式学习礼仪。德育处还创编了各种礼仪儿歌、三字经等供学生学习。
(2)学礼。在常规训练中,学校合理运用“三自教材”“自我教育手册”“自我教育日记”等制订养成各种礼仪的培养目标。发挥值周教师、校长(班主任)小助理、红领巾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值周工作,每周做到教育培养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严格考核、落实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践行礼仪,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3)行礼。德育活动重在践行,每次活动拟定活动方案,制订评比规则,开发各种礼仪的行为指导准则。加强活动前的广泛动员,活动中的过程监督,活动后的及时总结。
五、创新自我管理“礼文化”,奠定“自我教育”长效机制
为给学生搭建起参与自我管理的平台,给他们提供更多自我教育的实践机会,巧妙搭建学生活动平台,该校成立“红光小助理”“红领巾志愿者”“大队干部”等团体,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
“红光小助理”就是担任校长、班主任的小助理。“校长小助理”在值周老师的指导下,轮流承担卫生、两操、路队、就餐管理监督等具体工作。学校对“小助理”采取岗前培训、岗上指导、岗后评比的办法,让“小助理”的作用看得见、落到实。工作中“小助理”对违纪学生他们既有柔声细语的教育,又有公正无私的记录,奖励决不吝啬,惩罚及时跟进。通过“小助手”认真细致的工作,一周结束,学校的“礼仪示范班级”就顺利产生了。
“红领巾志愿者”参与学校公共财物的管理。每位志愿者认领校园里的一棵树、一个书吧、一张球桌等,并招募其他成员一起管理。制订细则、商讨做法,把自己的“财产”管理得有条不紊,改变以往“老师在学生乖,老师管学生躲”的怪现象,让更多的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小主人。
六、创新环境“礼文化”,注入“绿、美、净、序”文化气韵
学校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氛围,装备了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陶艺室、植物园、阅览吧等,学校处处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打造了“主动、和谐”文化墙,有“礼”的各种书写形式,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故事“陈门立雪”,有“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代表人物,有师生学习的场面,完善了“三风一训”及“三自教育”静态文化的建设,精心设计校徽、校旗,开辟艺术长廊、展示橱窗等。楼道文化建设也是独具匠心,在师生中广泛征集“三自”经,与名人名言一起,制作成富有童趣的墙体文化,潜移默化浸润人心。校内布局井然有序,文明用语舒心悦耳,校园充满主动和谐、严谨有序的现代文明气息。
在教室文化建设上,各班主任发动本班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徽、班规、班歌,拟定班级奋斗目标,民主决策后,张贴上墙,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张嘴说话。在教室内设立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各种活动中的风采等,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唤起学生向善、向上的欲望。环境“礼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激发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学校礼文化的探索与创新,为德育工作注入了活力。
参考文献:
谢定来,覃跃武,王荣.“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特色学校建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