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资源 激活美术课堂
2015-11-02魏永平
魏永平
摘 要:乡土文化是宝贵的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风味美食和历史足迹等地域文化,能使教学丰富多彩、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乡土文化;美术教学;校园文化
新课程改革指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将乡土资源引进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能丰富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近年来,我不断探索新的教改之路,努力使美术课上得丰富多彩、具有个性。
一、挖掘校园文化,多一个实践支点
特级教师侯令指出:“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我校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设有“地域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展示建瓯地情文化;校内立有芝城之母——练氏夫人雕像,让学生瞻仰,并学习她“以愿杀老妪一身,免城中老幼一劫”的大义大爱精神;建瓯挑幡堪称“中华一绝”,学校拥有一支学生挑幡队,多次赴各级表演获奖……所有这些都营造出一个浓郁的地情教育的人文环境。
如,在教学《家乡的艺术》时,我以挑幡为切入点,请校挑幡队为学生做表演,向学生介绍挑幡的来历和队员们勤学苦练的精神,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触摸幡,指导学生分析挑幡的几个主要动作,这样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绘画素材。构图时有的学生想画全景图,有的想画挑幡的动作,还有的想画“幡”,我都予以肯定。在“幡”的设计过程中,学生都千方百计地想创造一些新的造型,使自己的设计新颖奇特。本次教学活动,立足于学校实际,就地取材,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学生与挑幡的距离,学生热情高涨,信心倍增,有效克服了“画人物动作难”的教学难点。
二、品尝风味美食,多一份成长体验
建瓯素有闽国古都之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除了有诸多的名胜古迹、民情风俗外,民间小吃也名目繁多,如光饼、板鸭、豆腐酿粉等,虽说不上有多少精致,却保留着闽越文化的特点。这些饮食文化也是美术课的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如,在《家乡的小吃》教学中,我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为主线,先让学生观察和品尝家乡的特色小吃——肉饼,说说它的形状、色味以及与普通光饼的不同之处。学生争相回答:肉饼比普通光饼小、薄,却更香、更酥、更脆。有的说:肉饼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里面夹着葱花和肥肉丁。有的发现:肉饼的表面是金黄色的油酥层,绿色葱花和白色肥肉丁还会从油酥层下面透出来,既好看,又好吃。在学生对肉饼有全面的认识后,再讨论怎么画,我引导学生理解:肉饼虽圆,根据透视原理,画在纸上,却是椭圆形的,并且近大远小,要画出肉饼薄薄的厚度,接着我又让学生讲讲家乡其他的一些美味小吃,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分析并提示作画的注意点。最后我激励大家:“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美食财富,怎样才能让我们家乡的小吃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把小吃制成图片发向各地;有的说在包装袋上画精美的图案让顾客带到各地……
三、找寻历史足迹,多一个观察视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历史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建瓯是一座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建县史的历史名城,遗存下不少古建筑,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小学生年龄小,对这些古建筑只停留在表面印象上,需要给予纵深引导。如,在教学《家乡的古建筑》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实地参观,在对古建筑有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重大价值,使学生形成较高层次的认识。比如建瓯标志性的古建筑——鼓楼,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有双重飞檐、琉璃瓦、大红柱、雕梁画栋,下面设有三个门道,这样的设计昭显出古都豪华富贵的气派和至高无上的规格。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我强调不仅要观察建筑的整体、更要深入局部仔细察看。以自己喜欢的独特的方式把它描绘出来。要注意对细微处的描绘,这些细节虽不起眼,却能丰富整个画面。作业中我发现学生能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和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古建筑,画出各式各样具有不同特色的楼、门、墙、砖、瓦等,从中能感受到古建筑的风貌和艺术特色。对于同一绘画对象,由于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爱的角度和侧面去画,所以画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欲更强,绘画积极性更高。
将乡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是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的创新之路。创新有举步之艰辛,有成功之喜悦。美术教师若能本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因地制宜,灵活取材,勇于探索,大胆拓展,就能结出累累硕果,小学美术教育将迈向更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陆惠芳.巧用乡土资源有效整合美术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