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实 重特色 创造性地开展“三生教育”
2015-11-02高淑华
高淑华
一、“三生教育”开展的动因和意义
当前幼儿在家都是“小公主”和“小皇帝”,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造成了幼儿生活习惯差、生活经验少、缺乏安全知识和防护能力,特别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三生教育”的理念就是将幼儿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教学活动及教科研活动之中,以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坚持“以幼儿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突出幼儿的养成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抓落实,重特色,创造性地开展保教工作,使幼儿在园内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在“三生教育”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
我园成立了“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园长是“三生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教学副园长是直接责任人,具体抓,各个部门配合抓,全体教师共同抓的良好工作局面。我园加强领导,注重在“三生教育”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三生教育”进课堂,“三生教育”进教研。结合我园实际,根据“三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组织骨干教师围绕生命、生存、生活这三大主题,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的“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习惯、能力、情意三维目标),编写了小班、中班、大班、大班四本《三生教育》园本教材,分别编写出不同内容的小主题,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教材、有内容可教。同时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幼儿、家长、教师的三方面评价),对教师的教案、幼儿的习惯养成、班级环境创设、“三生教育”主题墙、家园专栏、亲子乐园的完成情况等每月进行检查评分。对“三生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
三、围绕“三生教育”特色,进行环境创设
环境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从室外到室内,我园突出“三生教育”这一办园特色。一进园门,造型逼真的雕塑《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及《爱的教育》这几本书矗立在圆形花池内,三个红色的心型“三生教育”紧密连在一起,以及“明天你是哪颗星”大型雕塑特别醒目。
室内一楼是生命教育、二楼是生存教育,三楼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以大自然为主,山脉、小树,蝴蝶、蜻蜓,各种小动物儿歌,还有生日吧,孩子过生日时到这里照相合影,一起分享生日蛋糕。老师教育孩子生命的宝贵,如何学会感恩,孝敬父母。二楼生存教育主要以安全为主,生活中常遇到的安全,交通、用火用电、防地震等安全。楼梯两侧有各种安全教育的案例,图文并茂,寓义深刻,家长和幼儿入园和离园时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随时教育幼儿掌握安全知识。三楼是生活教育,主要是衣食住行,区域中有各种车辆标志,师生手工制作的服装展区、农副产品等。
四、将“三生教育”渗透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我园强调一日生活即课程的理念,加强对“三生教育”在一日生活中各环节的研究。
1.注重抓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生活、生存技能,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中班《我是哥哥姐姐》的角色游戏中,孩子们以自己的亲身示范影响不习惯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帮助幼儿倒水、叠被子、整理衣物,带小弟弟、小妹妹到室外去玩,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如何当哥哥姐姐,并体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良好感觉。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让幼儿学会珍爱生命,掌握生存本领。积极开展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的“三生教育”研究活动。围绕“认识我自己”“五官保护”“远离危险”等主题,着重抓好“设计、说课、听课、反思、评课”五个环节,以教师为引导、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模式,如游戏“防火”中,我们创设了具体形象的情境,模拟不同情境下的火灾现场,营造真实紧张的气氛,让孩子直接感知、体验,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逃生方式。
3.在体能活动中锻炼幼儿的生存能力
在户外娱乐设施上突出自然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我们选用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成果《幼儿情景拓展体育》为教材,引进大型卷龙爬网、圆爬网、白沙池、探索岛、秋千、攀登架等,每个活动器材都是根据幼儿体育活动目标设计的。通过钻、爬、跑、跳等活动锻炼幼儿体能及胆量,提高幼儿的平衡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让他们充分感受户外游戏的乐趣。
我们还开辟了种植园,春天孩子们会栽上各种蔬菜,并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写下观察记录。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成熟时,让孩子去采摘。秋天萝卜、白菜收获时让孩子拿着小锹、铲子一起劳动,体会劳动的快乐。
总之,我们以实施“三生教育”为载体,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为切入点,充分挖掘“三生教育”中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研究“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总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建构出各年龄阶段“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发展目标,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三生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汪双存.幼儿园如何开展“三生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