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2015-11-02张群魏远竹
张群+魏远竹
摘 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因此,不仅要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还应该注意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予充分的关注。文章首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深入观察,指出目前本科层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授课时间的安排不合理、授课教材的选择不规范、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合适和教学方式不科学等;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思路;最后,重点强调说明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问题,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0005903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是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本科阶段一般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授课。随着学习层次的不断提高,学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本科学生学习的初级经济学,主要是掌握和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并了解一些简单的曲线和图形的分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中级经济学则进一步提高了曲线图形的表达能力以及公式方程的推导,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到了高级经济学阶段,则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对方程和公式的学习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中高级经济学的学习虽然难度加大,但是由于进行硕士、博士学习的学生本身更多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和学习,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强。相对而言,本科层次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更多是一种常识性、工具性知识的普及,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事实上,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同时由于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多数学生感觉该课程艰涩难懂,从而导致上课教学质量较差,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思路和建议,尤其重点分析了参与式教学法在改进中的具体实施。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多年从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经历,可以归纳出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现简要地分析如下:
1授课时间的安排不合理
作为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很多学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上下两学期。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因此,如果该课程被安排在大一上、下两个学期授课,就会出现“西方经济学”课程与作为其基础的“高等数学”课程同时进行,显得不太合理,有违相关课程之间的互为基础关系。尤其是那些数学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受到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和困难,即使“西方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讲授部分相关的高等数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但其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
2授课教材的选择不规范
“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多,目前大部分的本科院校均选择高鸿业主编的宏微观经济学教材,但也有部分学校选择本校教师主编出版的教材或者其他较为简单的教材。虽然这些教材在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方面与主流教材基本一致,但受到教师能力以及个人喜好的影响,这些教材通常会选择删减、增加部分内容,或者对部分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不做解释。这往往容易导致那些使用该类教材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重新查阅相关资料,也使得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感觉到明显的吃力,因为其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说明。
3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合适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和运用,绝大多数教师也都开始转向使用多媒体教学。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滥用也会产生副作用,反而影响教学的质量。首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本身就有不少公式、曲线和图表需要推导和描画,而且分析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板书的应用是比较合适的;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往往使得教师授课的速度会相对较快,这不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再次,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会被幻灯片的播放牵着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课堂的主导性,教师疲于配合幻灯片播放的内容,却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头脑中很难及时地产生问题与学生互动,从而可能使得课堂授课像白开水,缺乏新意。
4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科学
一方面,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是经济和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程,重要性十分突出,其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既需要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和说明,又需要熟练地掌握必要的曲线、图形和公式推导,其课程讲授难度较大,该课程往往被学生们认为属于艰涩和难懂的课程。此外,西方经济学的授课内容涵盖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因而不少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主要采取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本来就没有太高的兴趣,加之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不少学生就抱着完成学分和考试过关的心理来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极大地打击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思路
针对上述关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特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思路。
1合理地安排授课时间
考虑到本科生的学制及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不同课程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实际教学计划中,应该适当调整“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时间,比如把课程排在大一的下学期和大二的上学期。一方面,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以及主动式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必要的“高等数学”课程,为“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课程的学习。
2按主流方向选择教材
当前,国内大学本科教材琳琅满目,教师经常收到很多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试用新教材,但是基本内容相差不大。考虑到这一点,不妨建议“西方经济学”的教材还是选择主流的经济学院系使用的教材,比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一方面节省了教师频繁更换和熟悉教材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主流的教材也符合那些要进一步升学深造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3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虽然多媒体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确实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考虑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应该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公式推导、习题的训练还是要依靠板书完成,才能把细节解释清楚,而多媒体在图表的展示等方面能够给学生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善于在不同的教学工具中转换,以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4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历来就被诟病,很多教育专家也都指出了其弊端。考虑到现在学生更加开放和积极的特点,填鸭式的教学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而且还会适得其反。因此相较以上关于教学时间、教材和教学工具的改进,更应该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相对于填鸭式教学的教师主体,应该考虑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产生内在激励,主动学习,才是治本的关键。因此,本文在阐述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就本质而言,参与式是一种社会学的理论,其最初使用于国际援助之中,只有让受援助的当地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国际援助项目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1]。随后,参与式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参与式教学法是依据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通过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之间的相互结合,从而力求能够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产生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这其中的外在性需要所指向的目标是受到外界环境支配且当事者无法控制的部分;而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于当事人自身。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多为被动的接受者,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外在性无法对其产生激励作用,也无法使他们产生兴趣。相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甚至直接讲授,重点突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展示自己,并通过自己的表现以获得乐趣和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在参与式的教学中通过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之间的互动,以获得表扬和赞同,从而产生积极、正面的激励,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2,3]。
因此,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采用,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树立主体意识,并且在自我参与中提高信心;同时,参与式教学往往需要学生们组成小组并相互合作,这样十分有利于提高其合作意识。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参与式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也有助于促使任课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激发其教学灵感。此外,通过任课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师生们在共同参与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既轻松又高效,有助于达到教与学双赢的良好效果。
2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具体到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要视教学内容不同而有所区别,不可一刀切。根据“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其实际应用:
一是采用学生分组讲授课本知识。由于微观经济学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细,但是主要采用的是均衡分析方法,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比较类似,任课教师可以在完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讲授之后,尝试由学生完成生产者行为理论的讲授;类似的,在讲授市场结构理论的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时,由于其内容难度不大,同样可以尝试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讨论四种不同的市场结构的特点、构成、参与者、信息、价格决定等不同点,并且通过列举现实中的具体例子,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关于垄断理论中相关博弈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借助教师的帮助,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当然,要使学生分组讲授课本知识产生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恰当地安排学生的讲授内容,并且要对学生的小组表现进行适时、到位的评议,既要对那些表现较好的小组给予必要的赞扬和奖励,也要对表现相对不好的小组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二是课程习题的随堂讨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也安排了很多课堂和课后习题训练。布置学生课后做完,课堂上讲解的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少做或者不做,只是在课堂上抄写教师的讲解笔记,训练效果较差。因此,采取参与式的训练方式就是通过分组,并且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习题进行随堂讨论和训练,然后由各小组到讲台上进行交流、讲解,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且如果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到讲台上展示,最后由教师给出参考答案。特别是很多开放式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因此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及时给出点评和反馈。
三是课本知识点在现实中应用的案例分析。虽然西方经济学知识的工具性更多地被强调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在上课中学生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学习西方经济学到底有什么用?事实上,这个问题在本科学生教学中经常被问及,而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取一些可以学以致用的经济学知识,引导学生用于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比如最典型的需求弹性问题可以解释“谷贱伤农”的问题;比如提问学生为什么生产者在收支相抵点不会停止生产,并给出现实中的例子;或者引导学生应用寡头垄断市场的参与者特点解释移动、联通和电信等中国通讯行业的巨头之间的营销策略等。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尝试给出解释,甚至学生举一反三,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实现生活中决策的有效性[4]。
四是结合授课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参与式的专题讨论。特别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学习,由于课程内容主要关注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国计民生问题,也是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基于此,可以重点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或者学生可以提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分小组查阅资料,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的原因以及个人见解。在这种参与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完全开放式的讨论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强的社会主人翁的意识,促使其主动地关注国家和关注民生,而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当然,这种参与式的讨论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们一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和知识准备;二要通过适时、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讨论,以引导和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回馈和响应,否则这种课堂教学就会流于表面,不能真正地给学生以启发;三要适当地把控课堂讨论的进程,因为开放式的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们的思考和热烈讨论,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学生们因讨论而变成争吵,因此任课教师要适时地把控课堂秩序和讨论进程。
总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变化不大,但现实的社会问题却是纷繁复杂的,当代的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基于此,要求教师们的教学也要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们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应该成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懈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过增元.倡导参与式教学法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3,(20):2
5—26.
[2]梁琳娜,樊峰岗.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09,(6)
:100—102.
[3]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159—16
1.
[4]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5—157.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侯秀梅)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