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喀则,挺起不屈的脊梁

2015-11-02田霁春

西藏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吉隆樟木尼泊尔

田霁春

乙未年的春风还没有让雪域高原的绿叶挂满树梢,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格桑花还没有来得及灿然绽放,正午的阳光刚刚照临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峰巅。就在此刻,一次不寻常的地崩山裂,使处在两个巨大的构造板块即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汇合处的尼泊尔,遭遇了8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地震,震级8.1级,震源深度20千米。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一场措手不及的灾难让时间定格在这一刻。灾难,这是人类共同的灾难。一场迫在眉睫的生死大营救,牵动着所有关注灾区的人们的眼球。

一时间,互联网、电视里,各种滚动消息扑面而来。从尼泊尔国家的现实状况、救援力量和地震巨大杀伤力的角度,透视这场震后的生死大营救,灾情和伤亡数字将会被不断更新。

中国政府的声音在当日晚间23点45分、46分发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给尼泊尔发去慰问电。习近平总书记说,中方愿向尼方提供一切必要的救灾援助。李克强总理说,我们对尼泊尔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

大地震颤,山体崩塌,尘土笼罩着家园,那一刻,人们夺门而出。此次尼泊尔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大部分地区,其中震感强烈的是聂拉木、吉隆、定日等县,部分道路、电力、通讯中断。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牲畜死亡。定日县绒辖乡道路、通讯中断。各地伤员急需救治,物资储备告急,受灾群众的吃穿住成为当务之急。强震还致珠穆朗玛峰雪崩,多个南坡大本营被埋,多人失联并有伤亡。西藏自治区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二级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同时,迅速集结交通、通信、电力抢险队伍赶赴灾区。

挺进樟木、挺进吉隆、挺进定日,三个方向同一个目标。318国道上车轮滚滚,各路大军驰援灾区的脚步匆匆。抢险救灾,刻不容缓,众志成城,守护生命。

抗震救灾,西藏在行动。

素有“唐蕃古道”必经之路的吉隆。史载,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从此入藏、唐朝使者王玄策出使天竺,都曾经过这里。建国后,吉隆开设了海关,但因基础设施简陋,边贸发展的步子缓慢。2014年12月1日,中国吉隆—尼泊尔热索瓦双边性口岸正式开通运行。据吉隆海关数据显示,口岸开通4个月来边境小额贸易货值就接近1.3亿元。

树木常青,鸟语花香的吉隆沟,藏语意为“幸福沟”。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解放军、公安边防等各方力量迅速行动,帮助转移村民。在吉隆镇的一片开阔土地上,搭建灾民的临时帐篷。5天后,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中尼边境的吉隆镇时,1400多名受灾群众已经全部住进了226个帐篷组成“帐篷村”,其中包括254名特殊“村民”,那是刚刚从尼泊尔那苏瓦卡里项目部撤出来自中国水电七局的中国工人。地震发生后,那苏瓦卡里项目部受到重创,2名工人遇难。中国出动直升机将其余工人全部接回国内,并安置在“帐篷村”。

纵使山河震碎,灾区人们心头顽强的信念没有破碎。“帐篷村”里的帐篷尽管颜色各异,有蓝色的、绿色的,但相同的是每顶帐篷上面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夕阳西下,吉隆镇安置点“帐篷村”里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那是人们心头燃起的又一缕希望。

就在樟木镇4月28日下午打通公路后,吉隆口岸便成为西藏地震灾区唯一的“孤岛”,162名群众和工作人员受困其中,口岸对岸的尼泊尔境内还有254名被困中方水电施工人员。

食物药品运不进,被困人员出不来,十万火急!吉隆边检站的边防官兵一边迅速组织开展救援,安置受灾群众,一边用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请求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持。陆路不通,成都军区某陆航旅第一架直升机就从天而降,成功撤离吉隆口岸所有被困群众。

从吉隆口岸灾区传出的视频中看到,地震发生时,落石如下饺子般,轰隆隆地从东、西、北三面飞落下来。此后的余震、连绵的降雨,山体面临随时垮塌的危险。多少的惊心动魄让很多人仍心有余悸。然而,吉隆口岸的各级基层组织不等不靠,上演了一场场生死大救援,实现了“零死亡”,保护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守望的是让吉隆更兴隆的希望。

吉隆镇通往吉隆口岸的公路严重受损,仍有28处塌方。从吉隆镇通往口岸所处的热索村14公里长的路段被堵,各方力量正在积极抢通公路。突进驰援。奋战在世界屋脊的武警交通四支队、交通部下属公司、西藏交通厅等部门组成的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40多台大中型设备在现场施工作业。由于塌方体还在移动,且有巨石掉落的危险,尽快抢通这条生命的陆路通道的任务就变得无比艰险。

震后的这些日子里,各种救援车辆在318国道呼啸而过,奔向灾区。

震后当晚,一场不期而遇的茫茫大雪覆盖了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日喀则。曾经繁华的樟木镇,一夜大雨。四周漆黑,只听到哗哗的塌方声音。对面的尼泊尔立宾山不断塌方,滚石从1000多米的半山腰砸向平均宽度仅20来米的波曲河狭窄的对岸。顷刻之间,整座大山仿佛都要垮下来。

聂拉木通往樟木镇方向道路成功抢通后,地质结构因强震改变的樟木,同时收到可能发生重大次生灾害的警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首当其冲。近6000名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时时牵动着自治区救灾指挥部领导们的心。如何确保樟木镇受灾群众的安全,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受灾群众组织向外全员撤离。

樟木镇被困群众紧急大转移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这是一幅艰辛而壮阔的场景。

居民锁上自家的房门,商户们将卷帘门一拉到底,扣上一把铁锁,提起几个包裹,爬上一辆大卡车。有的扶老携幼,有的孤身一人,在樟木唯一的一条街道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撤离者。不舍的人们回头再看一眼,告别樟木,不知何时归来。4月29日13时15分,樟木镇群众陆续向镇外转移。细雨中,边防官兵、乡镇干部、公安干警护送群众踏上了大转移的路。

最早一批乘车撤离的是17名伤员。在警车的带领下,数辆救护车无声地闪着应急灯,驶向山外。

山路上浓雾弥漫,林木葱茏,耳畔传来鸟鸣和山溪的轰鸣。昔日绝美的风景幽谷,此刻却危机四伏。不时发生的滑坡阻断了刚刚抢通的道路。当地政府直接管理的汽车只有20多辆,非常时期,他们征用了全镇200多辆各种汽车作为抗震救灾的交通工具。

群众全部撤离的同时,驻樟木官兵却必须奉命留下,这是他们戍边卫国的职责所系。傍晚时分,雨越下越大。生命只有一次,为了赢得转移的时间,一辆辆军车开进樟木,加快运送速度,以防天黑危险。在一辆卡车的尾部,一个夏尔巴儿童双手扒着车厢边沿,脑袋探出向外张望,看着从小生活的地方渐渐变成一个黑点。

经过各方力量的努力,历时8个多小时,被困120多个小时的群众全部安全撤离樟木镇。1000顶帐篷在拉孜县一片平坦的地面搭起,在安置点的帐篷内,食品、药品、衣物、棉被一应俱全。党和政府做到了使他们有地方住、有热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伤病能治疗,避免了遭受二次灾害的伤害,至此,牵动各方的全区抗震救灾第一战役取得关键性胜利,这是抗震救灾迸发出的气吞山河的壮举,演绎了一曲人民生命大于天的赞歌,彰显出的是感动、感恩、大爱无疆。

当镜头再次拉回到刚刚震后的尼泊尔,中国撤侨即刻启动。飞机横跨喜马拉雅山脉,从加德满都到成都,航班一次次的起落,彰显的是国人在灾害面前众志成城的意志,承载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对本国国民的关爱。

异国的青山与碧水瞬间满目疮痍,残垣断壁更显风雨凄凉,恬静的日子不堪回首。尼泊尔内政部的消息称,地震已造成7056人死亡,14123人受伤。50支国际和国内医疗队伍奔走在各个重灾区。加德满都河谷数十座重点古建筑已遭损毁,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当今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国家的文化旅游业遭遇重创。

今晚,我把祈祷与祝福写在烛光燃亮的黑夜,写给震后不屈的勇敢者。请你们擦干这一场悲剧涌出的眼泪,连同那些曾经的痛彻心肺,曾经的黯然神伤,愿你们风雨无惧的走下去,以一朵花开的明媚,化开焦虑和抑郁郁结的憔悴。还有一颗明净若秋水长天的心扉,任片片阙阙的心事在袅袅炊烟中次第盛开。

温暖的阳光驱散了夜晚的寒冷,洒落在绒辖灾区的帐篷上。“4·25”地震一周后,绒辖灾区生产生活正在恢复。在由9顶帐篷组成的绒辖乡完小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声音是他们放飞的梦想。

我反复地想,在8级以上的地震甚至强震面前,人类渺小得如同草芥,脆弱得仿佛蝼蚁,所以,我们必须保持一份谦卑的姿势,或者充满对自然的敬畏。地震如同头顶悬着的一把利剑,死亡和伤害并不是一切,也不能解释一切。大部分灾区的受灾者和救援者都比我们想象的坚强。你会看到安置点旁玩乐的孩子,帐篷边聊天的大人。坐在帐篷之外,淡听风雨,笑看流云。经历了地震风浪的拍打,才会更加珍惜新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将化作抵达彼岸的力量,都将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存在。灾难面前,基层组织的作用无法替换。坚持工作的警察、教师、医生、官员、工人和农民。

浩浩荡荡的车队长驱驶入,来到日喀则市工业园区灾民临时安置点搭建的帐篷,没有丰富表情的灾区群众,一个个跨进帐篷内,他们用沉默的方法,表达对震后家园的依恋。远行的劳顿,加上灾难派生的恐惧,是否会远离今夜的梦乡,让温馨装点今夜的天空,让光芒替换悲伤,让无邪的眼神重归天真儿童的心间。

是的,灾民们原本的生活节奏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打乱,地震颠覆了灾区人们的常态生活,家园与乡愁变得模糊和遥远。尽管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垮了人们的房子,但基层组织忙而不乱,党和政府的关怀始终伴随在灾区群众的身旁,这种关怀,让他们重新拾起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常态的生活总抵不过瞬间灾难的蹉跎,苦难的记忆终究在一次次回眸中烟消云散。相信时间会带走伤痛,相信未来会带来希望。让我们再一次祈祷,祈祷那些在地震中长眠的人们安息。

夜幕下,我从灾民临时安置点返回城区,脚下雅鲁藏布江的水比往日似乎清澈了许多,远方的山峦如黛,路边嫩绿的水草轻轻摇曳着,月光已经铺满了五月的路面。

缺氧的高原不缺大爱。全区各地市一场场爱心捐款活动有序展开,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奉献出一颗颗爱心,饱含着一缕缕真情,惟愿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成为一道新的靓丽的风景线。

灾后10日,灾区的人们渐渐恢复了平静,赢得了自信。在各色的帐篷外,晒一缕阳光,让一颗受伤的心复原,慢慢润泽灾后的人生风景。

拉孜县和日喀则市工业园区临时安置点内,自来水管道、电线、排水沟等井然有序,开水供应点、警务站、公厕、防疫点、淋浴室、临时医疗点、指挥中心等一应俱全。这是党和政府对于灾区群众的一种关怀,更深更多的关怀,应该是人性深度的关怀。毋庸置疑,此次西藏军民的抗震救灾,展现了军民联合作战不惧怕、不屈从大自然的顽强意志,将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上,矗立起又一座巍峨的丰碑。

责任编辑:佘学先

猜你喜欢

吉隆樟木尼泊尔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重器千秋——稀有香樟
尼泊尔系列
西藏吉隆—康马变质带地质特征初探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
吉隆沟:西藏心窝里的江南
中尼昔日最大口岸开通提速西藏边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