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4·25”地震抢险救灾报道手记

2015-11-02阿文

西藏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吉隆樟木帐篷

阿文

4月26日   夜赴聂拉木

发完图片稿件已是深夜,我们三位同事挤在狭窄的越野车里,枕着此起彼伏的狗叫声难以入眠。

同事刚刚在聂拉木县委宣传部写稿子的时候又有余震,土块簌簌地往下掉,吓着了。不过看到别人都在往外跑,他反而淡定下来:反正刚刚才震过,写完稿子再出去。

越接近聂拉木县城,道路上越多山上滚落的石头,路上停满了各种车子。有的受灾群众已经住在安置点的帐篷里,还有的在等着领帐篷。这里海拔高,夜晚寒冷,大部分人都挤在帐篷或者车子里睡觉,只有少数胆子大的睡在房子里。

吃的主要是方便面,喝的主要是矿泉水。虽然聂拉木县城冷冷清清,但还有一家小卖店开着门卖百货,加油站也正常营业。宣传部的网络也正常了,偶尔几处亮着电灯,可以充电。

大部分房屋没有倒塌,但是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损毁更严重的是县城到樟木镇一带,据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可能要10天左右才能修通县城到樟木镇的路。而樟木镇的通讯还没有恢复,里面的情况不清楚。

终于,车子里响起了均匀的呼吸声。今天早上5点从拉萨出发,开车700多公里,一路采访,大家都累了。

凝神看了看夜空,有星星闪烁。震后聂拉木的夜晚居然如此安静,一切正渐渐变得井然有序起来。

4月27日   塌方惊魂

清晨,阳光下的聂拉木县城恢复了活力。

县政府旁边还在营业的一家小吃店有包子、油条和煮鸡蛋,络绎不绝的客人让老板忙得不可开交。说句公道话,他们家的包子味道非常好,一个包子一元钱的价格也不贵。

早餐过后,我们驱车行驶在县城通往樟木镇的公路上,令人胆战心惊。从山上滚下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东一堆西一堆,还有的地方路面开裂,塌方现场凌乱不堪。仰望山上的乱石,感觉它们随时都有可能滚落下来,毫无安全感。

行驶10多公里到达曲乡边防检查站,这里停满了一溜几十辆车,前面严重塌方,大部分车辆禁止通行。就在停车等候的间隙,听得巨大的轰隆隆声,指挥交通的边防战士大叫“不好”,随即十多位战士就往前跑——就在前面塌方的地方再次塌方,乱石和泥沙将勉强通行的便道再次堵塞,扬起的尘土在山林间飘荡开来。

最惊险的是:一辆皮卡车刚刚经过,塌方就发生了,皮卡车幸免于难!准备救援皮卡车的战士们和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所有时间和所有人都是等待,等待,等待。

年轻的丹增和年长的罗布准备结伴徒步前往樟木,那里有他们心念的亲人。电话打不通,他们对亲人的情况一无所知,心急如焚,徒步是最后的选择。但是出于安全考虑,抢修道路的工作人员将他们拦了下来,无奈,丹增与罗布只能留在曲乡等待消息,偶尔拿出手机,拨打无法接通的电话。

我们也在等待,结果是饥饿如期而至。我们走到旁边的板房里,向给施工队做饭的张大姐询问有没有吃的。这里有一个水电站正在施工,因地震而不得不暂时停工,张大姐负责给工人们做饭。张大姐来自四川绵阳,她扫了我们一眼,揭开盖子,里面是大半盆米饭,“给你们做蛋炒饭吧?”

她不仅做了蛋炒饭,还做了一个大白菜汤,这是我们采访报道地震以来吃得最舒服最饱的一顿饭。

通往樟木的道路还要好几天才能通行,好几天是5天?7天?10天?无法准确得知。我们告别张大姐和曲乡,准备暂时前往吉隆镇采访,然后根据情况再返回樟木。

远远回望聂拉木,这座刚刚经历了自然灾害的小县城处乱不惊,依然在时间的流逝中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4月28日   重返聂拉木

今天一波三折。

以奔跑的速度采访、拍照片,以飞快的速度从吉隆赶往聂拉木,以漫长的等待等待着可以进入樟木镇的日子。

吉隆镇达曼村,这个只有200多人的村子,从2009年开始进入我的视线。

达曼人,原系尼泊尔人后裔,很早以前从尼泊尔迁徙到日喀则吉隆镇一带,至今已传续有六七代人。长期以来,达曼人既不愿意回到尼泊尔去,也没有中国国籍。2003年5月26日,他们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2013年,时隔四年之后,我再一次走进达曼村。由于2011年的“9·18”地震,达曼村已经全部重建,原有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已全部被钢筋混凝土房屋代替。

2015年4月27日,因采访“4·25”地震再次来到吉隆镇,当经过达曼村的时候,一排排整齐的两层楼房和铺了瓷砖的地面特别醒目。走进村子中心的空地,驻村的普寻迎了上来,他问我有什么事。2013年,就是普寻带我到达曼村,当时他还满身的书生气,现在已是面庞黝黑,活脱脱一个精干的“达曼人”。当我提醒他,以前来过,他想了一会儿,终于“啊”了一声,说出了我是哪个媒体的记者。

询问灾情,普寻介绍说,这次地震,达曼村仅仅是轻微受损,大部分房屋墙面能看到裂缝。但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将全体村民安置到村子下边的空地上。

由于天色已晚,我和普寻约定第二天来村子里采访。27日晚,我们终于住进了帐篷,按同事的说法是“可以拉伸了睡”。

某些媒体声称聂拉木县城到樟木镇的道路即将全线贯通,于是我们在吉隆镇的采访只能放弃,必须尽快赶到聂拉木。28日在临时安置点吃完早餐之后,9点半左右我们从吉隆镇出发。途径达曼村的时候,我决定花半个小时的时间采访。

于是,我开始争分夺秒拍照片,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不到两年的时间,村子里还是发生了很多变化。老村长罗桑已经卸任,新的年轻的村长开始管理村子。“健美先生”罗布次仁又有了一个孩子,他自己脸上也多了一些沧桑。拄着拐杖的普布顿珠不读书了,显得更加沉默。米玛拉姆长高了,有力气跟着小伙伴们去很远的地方运水回来。

又一次因为地震,达曼村再次“重建”,只不过这只是临时的帐篷版本。地震之后,他们将慢慢回归正常的生活。

到了聂拉木县城,我们又想方设法准备赶往樟木镇。但是被某些媒体报道为全线贯通的路,又被几个用大型推土机都推不动的巨石堵塞了。我们决定就在曲乡过夜,又一次睡在车里。

又下雨了,雨点打在车身上,嘀嘀嗒嗒。樟木沟里被地震震得松松垮垮的山石,经过雨水浇灌,容易垮塌,真不知道明天的道路能畅通吗?

4月29日   樟木大转移

樟木镇,这个西藏最大的边贸中心,已成为一座空城。

今天是聂拉木抗震救灾最重要的一天:通往重灾区樟木镇的道路终于抢通,被困120多个小时的受灾群众撤离樟木,到达县城,再次被送到更远的安置点。

人们坐大巴,坐樟木的出租车,开私家车,骑摩托车……无论以哪一种方式离开,都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每一间摇摇欲坠的楼房都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断,舍,离,需要足够深刻的疼痛——有时,甚于肉体之疼。

不是三步一回头,现代交通工具早已超越了人的速度,但无法超越情感。无论是以多快的速度离开,离别之情都要以近乎凝固的慢动作一点一点回放旧时光,记住回家的路。

深山峡谷里面的路无比艰险,地震之后道路之脆弱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刚刚历经别离之痛的人们,胆战心惊地穿越峡谷地带,迎接他们的,是平地,是相聚的喜悦泪水。

人们,早早就等候在县城通往樟木镇的路口,每一辆车的到来都是一份希望——亲人也许就在上面。天空飘起细雨,冷,寒冷,阻止不了相聚的渴望。

父亲迎接女儿,迎接襁褓中的孩子;母亲归来,用羽翼拥抱牵挂已久的家人;游子找到了家。

在樟木工作的仁增紧紧搂住儿子,站在路边等丈夫来接。丈夫在定日县工作,4月25日那天,她和丈夫通完电话,然后带着孩子出门准备去上班,地震来了。一家人失联100多个小时,今天终于可以团聚。

相聚,团聚,拥抱,喜极而泣。

2009年,2013年,我两次到过樟木镇,我形容它为西藏的山城,在樟木,一块平地非常难得,珍贵。这里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满街的货车和尼泊尔风情。这里是尼泊尔旅游的中转站,是西藏唯一的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

樟木。樟木。

地震之后,空的城——

那是为了一座新的城,希望之城。

4月30日   拉孜安置点

4月29日下午6时左右,左恒达在聂拉木县城到樟木镇的路口和自己的自行车合影留念,背影是黑白分明的雪山。其时细雨霏霏,寒风呼啸。

山东潍坊人左恒达4月从拉萨出发,骑行到尼泊尔加德满都,在周边转了一圈,于4月25日经樟木口岸进入樟木镇,在中行的ATM上取了一点钱之后,地震发生了。80后的左恒达第一次经历地震,他逃到安全地带之后,眼前的山崩地裂、巨石翻滚给他的感觉除了恐慌,还有一丝莫名的兴奋。

然而,对于来自西安的小李和女朋友小张这对年轻情侣来说,地震带给他们的,除了财产损失,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地震发生时,他们正在三楼,从三楼往楼下跑的过程中,楼梯在开裂,那一刻,他们心里有一种绝望:不知道能不能安全跑到楼下……当这对情侣躺在拉孜县一个安置点玩手机回忆这些的时候,小李左脚的大拇指还在肿着,时而钻心地疼——那是他从三楼跑到一楼的时候被磕伤的。

地震前四天,小李和小张的果汁小吃店刚刚装修好还没有营业。4月29日突然接到通知:立即撤离,而且不能带太多行李。他们拎着一个包就到乘车点等车,直到晚上10点,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的小李和小张才坐上车,于30日早上到达拉孜的安置点。

他们把湿透的衣服挂在帐篷的绳子上晾晒。在安置点吃过饭,躺在床上聊着将来的打算:在这里呆一两天,然后到拉萨去,等樟木的灾后重建工作开始之后,再回去处理小店的事情。

家在樟木镇雪布岗村的达瓦旦增在樟木镇做生意,开了一家茶馆和商店,这次地震让他损失30余万元。他有亲人在地震中去世,哥哥还在老家处理后事,而他和嫂子、侄女、姐姐等6人于30日早上到达安置点,住在一个帐篷里。

达瓦旦增说:“跟钱比起来,生命还是更重要。只要人还活着,就可以去挣钱。”这个壮实的汉子内心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钱也没有了,但他并没有流露出悲伤:“现在家也回不去,先就在拉孜先找个地方打工。”

虽然在安置点吃住不愁,但达瓦旦增觉得衣食无忧的日子并不是真正的生活。对故土的惦念,自食其力的辛劳,对未来的一点点憧憬,才是让生活有滋有味的缘由。

对于左恒达来说,地震只是他骑行路上的一次奇遇。对于小李和小张这对情侣来说,这次地震让他们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是创业路上的一次挫折,让他们更加坚强。

但是,对于达瓦旦增和他的亲人们来说,地震是切肤之痛,他们被迫离开家园,在异乡生活一段时间,等待他们的,是更为艰难的重建家园之路。

5月12日   期待一个更美的吉隆

昨日(5月11日)撤离吉隆镇,今天返回拉萨,尼泊尔再次发生7.5级强震!目前吉隆镇通往吉隆口岸的道路再次中断,并且已造成一人死亡。

作为一位刚刚从震区采访归来的记者,亲眼目睹了地震带来的各种灾害,深知地震的威力有多强大。心念着那些住在帐篷里面的人们,那些还在为受灾群众服务和提供帮助的人们,愿他们都能平平安安。

4月25日14时11分,我在拉萨,正享受周末时光,坐在书桌前上网。桌椅的摇晃让我有些恍惚,回过神来仔细看四周,书架在晃动,挂在上面的一串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我生平遭遇的第一次地震经历,就在风铃声中短暂地结束了。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我以记者的身份,直面地震过后灾区的满目疮痍,了解灾区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希望。

做地震采访,除了切身体会到地震的危害,更多的感受是人在面对灾难时的顽强。在受灾最严重的吉隆县萨勒乡,我们采访了指挥抗震救灾的普布多吉副县长,他六次往返塌方区,冒着危险将两个村的群众安全转移出来,脸被晒得黝黑锃亮;卡帮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米玛罗布不是产科医生,但在他和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两个“地震宝宝”顺利出生,新生命的诞生给所有人带来信心和希望;在郭巴村,村里唯一在地震中受伤的赤列还是个孩子,地震之后10多天,头上满是伤疤的小赤列坐在妈妈格桑白姆的背篓里,眼睛滴溜溜地打量着四周,从他们的眼神里看不到悲伤。

房子塌了,一片废墟。人们在废墟旁边的平地上搭起帐篷,从废墟里扒出简单的家具,国家送来的各种生活物资也陆续分发到帐篷里,人们开始了简单的灾后生活。最闲不住的是孩子们,他们找来一根绳子就开始蹦蹦跳跳,或者在帐篷周围追逐嬉戏,做各种游戏,欢笑声回荡在山谷里。

人们聚集在帐篷外面,开始计划将来的生活,陆陆续续外出找工作,或者就在周边打打短工。从村子转移到别处的人们惦记着田地里已经抽穗的青稞,惦记着无人管理的牲畜,惦记着村子里走过千万遍的小路。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对村庄的情感最深,那里承载了一辈子的喜怒哀乐,挥之不去。

离开萨勒乡的时候,是一个清晨。帐篷上升起袅袅炊烟,在阳光的照射下缥缈梦幻,这是灾区还是世外之境?满山的杜鹃花让出世之感更加浓重,凝望良久,依依离去。

雪山环抱的吉隆镇青山绿水,有极美的自然风光,有尼泊尔风格的帕巴寺,有为迎接尺尊公主而跳的“同甲啦”(手镯舞)。地震之后,风光依旧,人们更加坚强,他们正在为一个更美更有活力的新吉隆而努力。

5月13日   达曼村的钢琴师

达曼村20岁的拉巴顿珠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架黑色的钢琴,他小心翼翼地按下洁白如雪、黑如暗夜的琴键,天籁般的声音响起——他形容钢琴的声音像流水一样美。

拉巴顿珠、占堆和巴桑是达曼村史上三个会弹钢琴的人。三人于2011年初中毕业考上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白山分院附属艺体高中,在那里,他们第一次接触钢琴。

透过拉巴顿珠坐在钢琴旁边的背影,多年以前,他的达曼祖先从尼泊尔迁徙到吉隆一带。那时达曼人既没有尼泊尔国籍,也没有中国国籍,完全靠给人打工来糊口,地位非常低下:在别人屋里只能坐地上,没人愿意和他们同桌吃饭,没人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直到2003年5月26日,他们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此时达曼人已经传续了五六代人。政府将大部分达曼人集中在一个村子,并为他们修建了房屋,分了土地和牛羊。2011年的“9·18”地震之后,村里房屋部分倒塌,政府又重建达曼村。于2013年建成的新达曼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次地震中,达曼村几乎没有受到破坏,仅有部分房屋墙面有轻微裂缝,而旁边的村庄房屋都有倒塌,有人员受伤。

所以,地震后几天,村里的孩子们就开始正常上学,更小的孩子们就在村子旁边的帮兴村幼儿园,拉巴顿珠正是幼儿园的老师。他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但是由于幼儿园里没有一件乐器,无法教孩子们更多。

喜欢钢琴的拉巴顿珠没有钢琴,他特别想用钢琴为达曼村的孩子们演奏一曲《梦中的婚礼》,这是他学会的第一首曲子。《梦中的婚礼》是一首有些忧伤的曲子,一位爱上梦之国公主的年轻少年被迫离开,6年之后当他重新回到梦之国向公主求婚,一枝利箭刺穿他的身体……当他奄奄一息睁开眼睛,看见公主穿着美丽的婚纱,天使在为他们歌唱。

每当拉巴顿珠演奏《梦中的婚礼》的时候,他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忧伤,这种忧伤属于所有的达曼人。这群漂泊、孤独的达曼人,连一架钢琴也没有,他们的三位钢琴师伸出优雅的手指,轻轻敲响遥远的音乐之门。

后记:5月26日,西藏商报启动了“为地震灾区孩子送乐器”活动,陆续收到热心读者和网友捐赠的各种乐器。其中拉萨克莱德曼音乐艺术学校捐赠了一台钢琴,微信公众号“姆康萨”组织热心网友捐资一万多元,也购买了一台钢琴。两台钢琴和其它乐器于6月29日运往吉隆县,分别捐赠给吉隆镇帮兴村幼儿园和吉隆县差那乡幼儿园。达曼人的钢琴梦终于梦想成真。

责任编辑:佘学先

猜你喜欢

吉隆樟木帐篷
今晚,我要睡在帐篷里
帐篷里的笑声
“帐篷节”开始啦
搭在水上的帐篷
重器千秋——稀有香樟
西藏吉隆—康马变质带地质特征初探
吉隆沟:西藏心窝里的江南
中尼昔日最大口岸开通提速西藏边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