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豆腐

2015-11-02宗争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刘安豆腐脑豆花

文_宗争

好豆腐

文_宗争

豆腐怎么来的

西文中有几个词,完全来自汉语音译。《牛津英语词典》多年以前就正式收录了“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至于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经》)、feng shui(风水)、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这些词语早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还有一样,西方人最喜欢,也最不遗余力地推广,那便是“豆腐”(tofu)。

豆腐是中国人的发明,怕是也只有中国人发明得出来,它的创制完全是机缘巧合。

大儒朱熹曾有一首写“豆腐”的短诗,诗曰: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术,安坐获布泉。”

诗中所谓的“淮南术”,就是将黄豆变成豆腐的神奇之法。之所以称为“淮南术”,与淮南王刘安有关。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都寿春,为王42年,有《淮南子》一书传世。刘安笃好神仙黄白之术,宾客甚众,其中苏飞、李尚、左吴、因由、雷被、伍被、毛周、晋昌八人才高,称之“八公”,他们常聚在寿春的“楚山”,谈仙论道,服气炼丹,因而,楚山也称为“八公山”。一次,刘安炼丹配料时不慎将石膏掉进乳白色的豆浆里,不一会,奇迹出现了,只见纯白的豆浆逐渐凝成絮状,继而成了鲜嫩柔滑的豆腐。

相比之下,我倒是更喜欢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据说刘安仁孝,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天病了,刘安就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要给母亲喝,没想到加盐调味后,豆汤竟然凝结了,遂有了豆腐。此说与孝道有关,更平添了几分温存在里面。民间传说,刘安被诬告谋反,并没有畏罪自杀,汉武帝派人前往捕解,刘安吞服丹药与八公携手升天,余药鸡犬啄食亦随之升天,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

豆腐怎么做的

民谚曰:“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一个“点”字,道出了其中的玄机。炼丹为求长生,豆腐是炼丹偶得,自然也具有某种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载:

时珍曰: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碎,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 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尔。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

大豆本就可食,蒸、煮、炖皆可,豆子压榨,可出豆油,加入“曲”来发酵,可制酱油。

将黄豆浸泡,4至8小时不等,俟黄豆吸饱水分后再加以打浆、滤渣、煮滚,可得豆浆,或曰“豆汁儿”,豆汁儿和油条,是北方地区不可或缺的早餐。

豆浆煮沸之后,表面会形成天然的油膜,挑起来晾干,就是“豆腐皮”(“油皮”),趁油皮没干的时候把它卷成柱形,再晾干就是“腐竹”。

豆浆用盐卤或石膏来“点”,控制好时间和温度,即可制成豆腐。豆腐脑和豆花都是做豆腐的中间产物,成分上并没有太大区别。豆腐脑是最先出来的,比较嫩软,用筷子难以夹起,需用汤勺盛用。北方人吃豆腐脑,喜加韭花酱、芝麻酱、咸菜碎、辣椒油等,咸鲜适口;南方人则喜欢在豆腐脑中加入糖浆或砂糖,再配上绿豆沙、红豆沙、各色水果或是粉圆一起食用,一般放凉了吃,是消暑的甜品。豆腐脑的甜或咸,在网络上还引发了一场热闹的南北之争,非常有趣。

等到豆腐脑再凝固一点,就是豆花,与豆腐脑相比口感凝滑,可以用筷子夹起来吃。四川乐山人最喜豆花,蘸辣椒红油食用,甚至还有独创的豆花火锅。豆花放入模具里面压实更加凝固之后就是豆腐了。

用盐卤点的豆腐,含水量少,较硬,多见于北方,因而称“北豆腐”;用石膏粉点的豆腐,含水量多,较软,称为“南豆腐”。其实南北豆腐无非就是嫩豆腐和老豆腐。只是在饮食习惯上似能见出不同地域人的性格特色,故有此分。其实,豆腐之区分,倒不一定在于空间地域,从时间上亦可辨别。豆腐脑如妙龄少女,老豆腐则似半老佳人。豆腐脑多在晨间出售,老豆腐则在午后。豆腐脑浇卤,老豆腐则佐酱油等素食之。一日之间,如人生一世,各有滋味,在舌尖,也在心头。

若要制豆腐干,则须将豆腐花舀进木托盆里,用布包好,盖上木板。在板上堆上石头,压尽水分,即成豆腐干。

这还没完,豆腐静置,控制好温度和湿度,3日之后,豆腐表面会在生物酶的作用下,长出均匀细密的绒毛,这就是“毛豆腐”,也称“霉豆腐”。安徽徽州人特别喜食此物,黄山毛豆腐乃是当地一道名菜。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再腌制8天左右,豆腐中的水分析出,进一步变硬,之后再加入特制的卤汤,能够制成“腐乳”。如果不加卤汤,任其发酵,最后则会得到“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本草纲目拾遗》里说:“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指的就是腐乳或臭豆腐。

臭豆腐以北京王致和最为有名,不过北方的臭豆腐多用来佐餐,配合馒头、大饼等面食一起食用。湖南的臭豆腐,俗称“臭干子”,在腌制的卤汤中加入黑豆豉和青矾,最终的臭豆腐呈现油亮的黑色,煎炸后加入辣椒碎、葱蒜汁等。因为臭干子属街头小吃,烹炸时臭味极重,对这种吃食,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毁誉参半。南京臭豆腐则融合了南北两种臭豆腐的特点,别具一格。

小时候听人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但我一直觉得磨豆腐算不得苦,豆腐没磨好就喝豆汁,没卖出去就做臭豆腐,如何都不会折本。后来接触了几位豆腐坊的师傅才知道苦在何处。一来制豆腐程序复杂,又须专人值守,本小利薄;二来虽然原理上讲得通,但腐乳、臭豆腐和豆腐一样,也都是从源头上直接制作,绝不会有豆腐“放臭了”当臭豆腐拿出来卖的。

全民皆豆腐

中国人吃了2000多年的豆腐,但西方人却没有这么好的口福,他们吃上豆腐的历史,恐怕不足100年。

孙中山把“豆腐”写进《建国方略》:“中国素食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类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单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吾人当保守而勿失,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也可。”

孙先生一语成谶,果不其然,墙里开花墙外香,豆腐因其所具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优点,成为世界公认的理想食品,受到各国青睐。

近年来,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田纳西大学、美国全国癌症研究会等纷纷公布了自己在豆腐研究上的新成果,这些研究涉及豆腐的瘦身、营养和抗癌等功效。早在12年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认定豆腐对女性乳腺癌等有显着预防效果。几年前,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还培养了首批豆腐学博士。

在这股豆腐热中,美国旧金山一位豆制品专家撰写的《豆腐》一书,销量已突破45万册。美国农业部出版的《用简便方法生产的豆制品》一书中,首篇就介绍中国的豆浆和豆腐。美国《经济展望》杂志还预言,未来的十年,最成功而又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1987年美国有300多家以生产豆制品为主的工厂,其中生产豆腐的就有200家之多。1990年其豆制品销售额已突破10亿美元。在过去十年中,美国豆腐的销量每年递增15%。

美国人喜欢快餐,他们在豆腐上加一些佐料,或凉拌,或热煎,或做馅,制成色香味俱佳的快餐食品。一些专营豆腐食品的快餐店,甚至有“豆腐烧烤”和“豆腐结婚蛋糕”,以及一应俱全的豆腐婚宴。

西方人对“麻婆豆腐”津津乐道,但恐怕他们永远吃不上这样的豆腐:一个雾气氤氲的早晨,一副沿街叫卖的挑担,一只阔口的瓷碗,绿色的韭花酱,金黄的榨菜,褐色的麻酱,红色的辣椒油,放在白如纯玉、细若凝脂的豆腐脑上,再浇上深色的酱油……这样五色俱全的豆腐,许多年以前,以及许多年以后,就这样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猜你喜欢

刘安豆腐脑豆花
有一种甜
鸡犬升天
不要让别人吃亏
柔软的惩罚
一碗豆腐脑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蜡像女友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蜡像女友
媳妇跳井